北就十一学校2016春季年会——来凤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时间:2016年2月20日上午地点:体育馆主题:让学习真实地发生主持人:沈祖芸主持人...





时间:2016年2月20日上午

地点:体育馆

主题: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主持人:沈祖芸

主持人:回溯了一所中国的中学五年的自我突破与成长,我想这样的一部数字故事也是开启了我们今天十一学校春季教育年会的序幕,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又见面了,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春天的美丽的的十一校园,今天还是在年里头,所以请允许我代表我们的学校向今天在座的每一位来宾表示一个祝福,因为今天给大家拜一个晚年,祝大家在猴年一切顺利,心想事成。

今天我们的体育馆里面是满满当当,满屋子都是人,我们这个十一学校的教育年会对外开放已经三次了,而且一次比一次人数来得多,今天据我所知有近三十个省市,近两千名我们的教育同行来参加一所中学的教育年会,这应该说也是一个现在级的事件了。在年前我想大家报名也非常踊跃,而且一票难求,在郝老师的教育共轴帐号上面几乎两个小时里面全部满了,堪称我们春晚的抢红包,所以我们今天的体育馆是非常的热闹,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大家会那么关注十一学校的改革,我们会那么想来这样一所学校看一看,我想今天大家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些期待的,我们想到这里看看中国现在走得比较前面的中学到底在做了哪些改革,我们也想到这里来汲取一些灵感,获得一些思想,收获一些经验,当然最重要的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最接地气的实践改革,所以今天整整一天的教育年会,无论是上午的主论坛,还是下午的主题论坛,我们十一学校一共有33位老师和学生会登台亮相,把自己一学期一学年甚至于漫长的教学生涯当中,自己的积累和体会分享给大家,我想今天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研讨会,因为我们期待这样一个平台当中,我们每一个教育同行能够相互启迪相互碰撞,能够各自都有收获。

第三位请上了是一位语文老师,这位语文老师是资深的名师,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但是他在去年的这一学期中和他的团队共同挑战了一个全新的项目叫整本书阅读,那么整本书阅读和经典阅读原著阅读以及我们平时上语文课的阅读到底有什么区别,到底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怎样的体验以及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这个项目是从初一开始一直往上延续上去,同时在我们现在的四高一也在进行,接下来的来凤华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仅仅一个学期的整本书阅读以后,我们的孩子会带来哪些变化,以及他是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大家欢迎。

来凤华:当我站在这舞台上,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许多感慨,为什么情感那么丰富,心灵那么敏锐,是因为读了整本的书,所以今天和大家交流的话题就是整本书的阅读,先看两段有关的论述,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部说也该把整本做主体,把单篇短章做辅佐,这是1942年,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改进中》所做的论述,至今已历时70余年,但是他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

再看这一段论述,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做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做世界。这是当代语文教师来凤华在2016年春季教育年会上的发言。我无意和大师比肩,但是这是我学习大师思想的感受和体验,读整本书那么重要,有个老师就问你们读什么书?我和我的同事们从去年暑假封闭开始就开始酝酿,说句实在话,从浩如烟海的典籍当中如何找到适合孩子的读的书真的是绝非易事,我们费了好大的功夫经历了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上从壁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第二个境界是过境千帆都不是,斜回陌陌水悠悠,长断白天舟。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我们找到了,这期间,希贵校长提了很好的建议,他说你们就不会去征求一下孩子们的意见,看看你们教学的对象有什么需求,我们就去做调查,所以说我们这些书有来源,第一个参考了海淀区教委中考推荐的书,第二一个我们老师做了一个书目的推荐,第三个问卷调查,孩子们喜欢哪些书,第四个是调查家长认可哪些书。这四大来源构成了我们书目。

我们在选择书目的时候是不是就随意选?也不是,有三大原则。第一经典性,第二趣味性,第三开放性。经典性,文学经典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想象自我认可的思想和文化的结晶,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我们想绕也绕不过去。第二一个趣味性,为孩子选择读物得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开放性说,我们是个动态的文化体系,一个新的优秀作品把它吸纳进来,通过阅读实践,不适合的我们把它淘汰出去,绝对不是一潭死水,这样的话就形成了我们的书目,有了书目了,下一个问题就来了,什么时间,我们如何整体规划。

第一个,我们把书分类,分成四个模块,四个老师每来一个模块,同时开设初一到初二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学生容易有悬念,正好完成这个阅读闭合,时间保证,课时3+2模式,每周五节课,三节上基础语文,两节上阅读课,我们有了时间保证,课上的时间保证,另外,既然是个课程绝对不是无限制的延展,得有时间限制,所以说我们有阅读的时限,800页以上的鸿篇巨制,我们规定六周时间,课上时间六周,二六一十二,一周两节,12课时,300-799页5课时,五周10课时,300以下两周4课时,我们有了整体规划,有了时间规划,我们考虑怎么来读这些书,把书放给孩子放羊吗,没有截止、引导、调控、管理吗?不是的,我们有,我们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推动孩子深入阅读,我们想围绕五个方面,第一读,第二思,第三议,第四写,第五拓,思是在读的过程当中思考品味揣摩,把自己阅读过程当中生发的问题疏理出来,第三要考虑消除疑难,分享思想成果,第四要通过写把我们的思考固化下来,第五我们要深化拓展,在更宏阔的视野关照这个作者。想好了这五步怎么推行?我们通过一个课形把它固化下来,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要通过一个课形把这个阅读推下去,自主课就完成读、思这个环节,讨论课引导课完成议这个环节,写作课完成写这个环节,拓展课和延伸课完成拓这个环节,我们考虑好了课形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留下了非常丰满的足迹,这是我们上思读课,孩子做子读书笔记,这个孩子摘抄名句名词,这个孩子画龙点睛,片言只语直击要害,做点评了,这个孩子每摘抄一段都用红色的笔做认真的赏析,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除了做摘抄之外,他还疏理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你看《老人与海》,这个孩子提到的问题可以说是细枝末节,覆盖了每一个角落,刘伟博士曾经做过疏理,提了85个问题,可以说穷尽了每一个细节,可见孩子阅读的深度和细致度。当然这些问题出来,我们也不是弃之一边,老师认真疏理这些问题,看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些是核心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整合打包,通过疏理忽然发现围绕四大问题,第一,老人为什么老梦到狮子,第二老人为什么老念叨孩子,第三,老人为什么老接到棒球,第四,他是捕鲨鱼的,为不能不叫老人与鲨鱼,而叫老人与海。我们把这包装了四个问题投放到课堂上去,进入了讨论课这个环节,每个小组认一个话题讨论分享,然后总结、分享,这是孩子们上讨论课的情景,通过讨论,孩子们消除了疑难,分享了成果,孩子和书本做了交流,孩子和孩子之间做了交流,师生之间还缺少一个互动交流,引导课就来了,老师在引导课上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老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老师要依据自己既有的文化视野、认知水平对作品做出自己的领悟和解读,作为平等的阅读主体介入了学生的阅读生活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体味,如何激活一池春水,老师的解读有时候至关重要,学生也有阅读期待。

这是我做的《老人与海》的一个阅读指导课,我把圣地亚哥这个人物形象做了我的一个解读分享个大家,引起了孩子们的很大的争论,事实上这是我和孩子们的一个互动和交流,和书本交流,同学之间交流,师生之间碰撞,孩子们心中生发了许许多多的想法,我们如何把他心中的想法通过语言固化下来,写作课就来了,所以说在写作课上,孩子通过思考写作,写作自己的阅读感悟,形成了自我认知,这是孩子们的作品,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有了一本阅读感悟笔记,写的非常认真。写作课结束,这个阅读的链条是不是就断了?还没有,继续延伸,孩子们仅仅立足作品形成的认知,我们觉得还不够深化,我们还需要拓展,因此链接资源,深化拓展,让孩子通过自主选择自己阅读的方式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站在更宏阔的视视野上来观察这个作品,思考这个作品,我们提供了很多素材,像基础性的,像海明威的生平、创作风格、访谈录,包括对海明威的简单的评价,这是最基础的,还有专业的,我们搜集一些了许多专业性的研究文章打包放到平台上去,  供一些有兴趣的有探究能力的孩子选择使用,这样就大大的拓展和深化了孩子的认知,也培养了孩子探究精神和能力。

拓展之后,阅读的余波还是要继续让它膨胀,这时候我们想到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孩子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发酵,所以说我们就建立了书山论剑这样一个平台,孩子把自己阅读的一些想法上去晒,展示,这是孩子展示的他的阅读感悟,这是一个孩子记忆问题,这是一个孩子上面展示自己的发现,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我们这一个学期下来我感觉有了一些阅读效果。第一个我感觉是构成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丰富了孩子的语言建构,比如说有的孩子考试失利了,很悲观,一个孩子劝他不要这样,你求助一下腾格里,腾格里是《狼图腾》当中草原子上帝。有一个孩子看到老师生气了,说老师就像个红孩儿,满嘴喷火,浑身通红,名著阅读化成了他的语言建构。有的孩子在期末考试总结里很自然的写到了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不受磨难不成佛。这都是读《西游记》、《老人与海》吸纳的语言,平时他不常用,但是读过之后,语言环境合适就开始调用。

第二一个方面我感觉从刚开始结束阅读任务到产生兴趣,再到渐渐形成习惯,孩子经历了一个比较丰满的过程,读书一个慢工,好饭吃快了会噎,好书读快了会被拒绝,所以我们老师在引导孩子读书的过程当中,还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培养兴趣和习惯,刚开始,把书发给孩子之后,孩子就扛着大脑袋在那儿看,这个时候我们做的工作是什么,老师也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起读,重读经典,再塑灵魂,这是我读《西游记》做的摘抄笔记,我做的后后一本,1200多页的书,三周让我拿下,每天晚上我读40分钟的书,认真做笔记,我把我的读书笔记投放到孩子当中,孩子们一片信心,觉得老师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很多孩子和我比这个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一种示范和引导,我说老师是触发孩子学习努力的最好媒介,所以老师首先要做好示范,这是我做的三读《红楼梦》的读书笔记,我读《水浒传》的读书笔记,经过我们的示范和引导,孩子们慢慢的养成,我中午时候去偷拍,刘伟博士也偷拍,这个孩子静静的专注的在这儿读书,这个孩子在读《西游记》,另一个孩子就在那里写读书笔记。

另外通过这个阅读,我感觉链接起了孩子学习的经历和生活经验发展的特点,孩子在阅读过程当中,他对小说情节的猜测,包括对人物命运把握,大大的拓展了他的思维,另外,他还能把他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些东西和他读的作品有机的勾连起来。比如说有一天突然一个孩子跑到我面前,老师你知道大闹天宫之后,孙猴子被装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为什么没有熔化吗?我说不知道,你讲一讲,他说老师炼丹的炉,我看了材料,炼丹的炉是煤炉,溶点是1200度,孙悟空是个石猴,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的熔点是1600度,它怎么能把它熔化了呢?这个链接,我说你是通过化学的方式来解读文学作品,我说了不起,给你一个大大的点赞。还有一个孩子老师我读了《狼图腾》,我怎么感觉和电影不一样,我说有哪些不同?他说我感觉小说当中渲染了一种民族优劣观,蒙古族的血统是非常优秀的,汉族血统是非常羸弱的,电影当中宣扬的是一个生态观,打狼打多了破坏了生态平衡,阅读点不一,我说你是一个有不一样的观点。这孩子通过阅读形成碰撞了,和自己阅读,其他阅读形成勾连和链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阅读功效。

再有一个,我觉得勾起了孩子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一个自我教育,这个小女孩说好多小狼仔被活活摔死了,狼妈妈多难过,还有狼后面被枪、炸药赶杀的时候真可怜,她形成了一个怜悯护弱,同情弱小的情怀,这不是教育,这个孩子有大慈悲大情怀,她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对狼群的命运做了自己的思考。

这个孩子读了《老人与海》,看到马若林如何照顾老人,联想到自己形成了一个自我教育,价值观,我觉得这都是读名著的好处。

第四一点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在文学性和科学性的跨越中,孩子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这个孩子非常有特点,这个小女孩非常文静,她每每读过作品之后都用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是她写的最美的鲨鱼吻,老人与海有感。她说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悬挂一面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的旗帜,上面舞动着云龙一般闪闪发光的四个字超越极限。语言虽然明白如画,但是清丽可人。她写的狼图腾,草原魂。她写的西游之心悟。她用感性的诗意的方式感知文学作品。另一个孩子不同,他用理性的阳光比较和对比,他研究了《老人与海》的三个版本,版本一二三,他对关键点做了认真的对比,找出了不同,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英语好的话,一定要读原著,千万不要读译文,因为译文良莠不齐,这培养了孩子比较、推测、归纳、演绎,理性的精神。这个孩子提出质疑,《狼图腾》不满意的地方摘出来加上一句评语,把《狼图腾》骂的狗血喷头。再一个这个孩子专找《西游记》的破绽,找了十多的破绽,这都是批判性的思维,他的鉴赏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更令我们可喜的是孩子显示出精神成长的轨迹。著名学者(朱永新)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这个孩子说每一次阅读都是一个思想的冲击。这个孩子说去读一读《老人与海》、《狼图腾》、《西游记》、《悲惨世界》,一定会觉得郭敬明是何方小妖,他一览众山小,读了这些经典性的作品之后发现网络小说不算什么了。这个孩子说我的内心深处好像有一个精神的情人,他就是海明威,就是一匹有血性的狼,就是战天斗地的孙悟空,就是执着如一的弹琴瞎子,他有个精神的偶像。这个孩子非常有思想,我读他的作品我读不懂,但是不妨碍它的价值,他说弱者为了成为强者而弱小,强者为了终究落寞而强大,这个孤独若了无期盼便成了绝望,带着倒刺的鱼钩嵌在嘴里很痛,鱼线切割表皮深凹血肉很痛,饥饿、疯狂还有偏见同样很痛。初一的孩子,十二三岁,深层的思想我说我读不懂,但是不妨碍后来人读懂,我说梵高生前济济无名,但是不妨碍他日后成为蜚声世界的印象派大师。看他读《西游记》,他说八十一难一晃眼过去了,最终成了几千页纸张与文字,事实上,只要你坚持到底,没有什么是翻不过去的疑难的,这个孩子非常深刻。

我们通过一个学期的阅读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通过阅读是希望孩子通过读书能提高对假恶丑的抵抗力,对真善美的欣赏力,从而能离庸俗远一点,和高雅近一点,离浮躁远一点,和宁静近一点,离邪恶远一点,和善良近一点,离浅薄和愚昧远一点,和古今中外的智者、贤者近一点,进而培养高雅的情趣,健朗的精神,书卷气质,家国情怀,这就是我们的希望。阅读大潮下的老师何去何从,孩子们都在读书了,语文老师干什么?我们以前的时候出题、练题、做题、讲题,语文老师最大的功能会讲题,现在我们的角色要转变了,孩子们都读了,站在了知识的高地上,你还站在洼地里,你无疑形成了引导的作用,怎么办,我觉得老师非常危险,对一个老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我们现在深感觉到只有做一个读书人,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对话中的首席,否则老师这个职业进退无惧了,我觉得通过读书对老师形成了一个既有的冲击,这是整体的颠覆和改变因为老师都在跟着学生读了,这是知识的重构和改俗,这是化蛹为蝶的镇痛与新生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不畏惧,不退缩,勇敢的去拥抱这场革新带来的洗礼,谢谢。

主持人:我在后面看着我们来老师一身新西装,擦着锃亮的皮鞋,额头已经侵满了汗水,但是他走下场那一刻我在想,以后来凤华的来我要解释为人来疯的来,因为以前他在我们面前每一次说,一遍一边的改非常的谦虚,和我们聊,一起磨每一个字,咬文嚼字,但是他一走上舞台,把我们的话全部扔在边上,自己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让我们眼睛一亮,目瞪口呆,这就是我们人来疯的来的来凤华老师,但是他讲的整本书阅读虽然只实施了一个学期,接下来还要继续往下行走,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孩子爆发出来的能量,在这之前,包括刚才在场上,我也一直在场下的一些和我认识的老师互动,也请教了一些老师,你们分别对我们的整本书的阅读是什么样的感受?给我们带来非常深的感触的或者有点感动的是比如说像我们的初一的年级主任,我们的刘伟老师就说,他对整本书,和来老师一块共事之后,这一个学期走下来,他的感触是整本书阅读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有足够的张力让学生在与书本的认同与冲突中完成自我建构,这是他的感触,比他们早一些时间进入到整本书阅读探索的,像我们四高一的霍老师、沈老师也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这些浓缩的精华是给予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而且滋养了孩子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还有最早推我们整本书阅读,包括编这些教材的我们的(严从龄)学科主任,他也一直在说,他觉得这样的整本书阅读超越了文学阅读本身的范畴,给我们的老师带来的看见孩子内心的一条通道,我觉得都说得非常好,看来整本书阅读是一种非常基础的能力的培养,有这样的一种打底,未来走到高中,走到更远的路,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很多的滋养。

听完来老师的讲述以后,同样给到大家一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是我听了很多遍来老师的讲述以后,我花了很长时间要找对应点,结果找到一个点,第三个连接点,我同样想表达的是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听完刚才来老师讲大家有没有见到这个概念,教学意味着什么?这本书是(史建柱)老师推荐给我的,我看了觉得非常有意思,是一个心理学家写的,美国的罗杰斯写的,叫《自由学习》,在这本书上,我找到了和来老师刚才的连接点,有这样一段话,教比学更难,为什么,并不是因为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随时准备运用,而是因为教要求做到的是能够让别人学,真正的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自由的学习,因此虽然从这个教师的课堂上似乎没有学到什么具体知识,但通过学生真正自由的学,他们会恍然大悟,我们学会的是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就这点而言,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与学生相比,教师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必须学会如何让学生自由的学习,由此,教师必须更为虚心,更会质疑自己的知识基础,如果教与学的关系是真诚的,那种无所不知的权威统治就会没有立足之地,因而成为一个教师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他与成为知名教授完全不同。我们的来老师就是这样的教师,而且这段话和刚才来老师说的内容是非常吻合的。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微信公众号:麻雀校长张学勇


    关注 麻雀校长张学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