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D养成记 | 如何用“电子邮件”投稿更有效

 

写在前面:写稿不易,发表更难。对于很多学者来说,一篇论文的发表,不但关乎作者学术观点的传播,更往往与毕业就业...





写在前面:写稿不易,发表更难。对于很多学者来说,一篇论文的发表,不但关乎作者学术观点的传播,更往往与毕业就业、职称评定相关联,学会用电子邮件投稿,掌握与刊物编辑部良好沟通,尤为重要。

1、要学会使用恰当的方式发送稿件

使用电子邮件投稿,已经成为学刊接受稿件主要方式,也是刊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投稿方式,一种是在线系统投稿,按照编辑部的系统要求,按步骤操作即可;另一种就是电子邮箱接受稿件,这就需要讲一点规矩了。用电子邮箱发送稿件,一种以附件方式发送,对于论文字数较多,尤其是脚注多、参考文献多的稿件,为了不改变版式,这种投稿模式最为妥当。

以附件方式投稿,电子邮件会按照附件命名自动生成文件名称,所以附件命名就很重要。一把来说,附件按照如下模式命名为好:文章题目+作者单位+作者名字。这样发送文件,不但便于作者、编辑在邮箱中查寻稿件,而且可以让编辑对稿件的写作背景,有个大概了解,这样就可基本确定是否外审论文,因为很多刊物筛选稿件,一看论文选题,二看作者学术平台(即作者所在工作单位,比如安徽某高校学报明确规定,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必须一本院校)。

对于一些字数比较少、又无参考文献的稿件,黏贴在文本框发出比较妥当,这样的好处就是,打开邮件,文章内容便一目了然,对来稿较多的报纸编辑来说,这种模式更受欢迎,因为编辑认为,这样可以节省他们大量时间:可用的稿件留下,不可用的就立马可以删除。对于这种稿件投递模式,电子邮件名称显示文章题目即可。

2、要学会利用电子邮件查询稿件审核进度

稿件是否可以刊用,除了耐心等待,作者也可使用电子邮件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但在实践中,每个刊物处理稿件周期不一样,比如社科院主办的《世界宗教文化》,在约稿函中明确说,稿件的处理日期是八个月;也有比较短时间的,比如《云南社会科学》约定,自投稿后半个月内,没有接到用稿函,可以自行处理稿件。

按照笔者的投稿经验,一般学刊编辑部,对中意的稿件,短则一个月,长不过两个月就会确定用稿与否,所以,在两个月以内如果没有接到通知,就可以发邮件联系编辑部,看看审稿结果如何:就目前大陆出版的学术期刊来看,限于人手,加上“习久成俗”的行规,即使拒稿,能主动发函告知的真是少之又少。我的意见,两个月就可以发电子邮件查询,如果编辑部不给回复,就可以“另谋出路”。

3、投稿后,接到编辑部的电子邮件,要认真对待、及时处理

一种情况,那就是无需修改,直接发表,编辑发邮件是想确认稿件是否一稿多投,或者索要版面费。如果遇到刊物的版面费过高,可以明确告知编辑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看可否降低版面费,在有效沟通的情况下确定取舍。如果作者有一稿多投的情况,作者一定要谨慎处理,绝对不能一稿多发,否则于己无利,更构成学术不端,给将来的学术生涯造成被动。这种情况下,就要权衡利弊,考虑期刊的性质,考虑自己和刊物的关系,拿出处理意见。笔者曾有过一篇论文被2家学术刊物录用的经历,权衡利弊,我决定放弃某省社会科学,这个刊物口碑不错,但笔者以为论文在专业刊物发出,比综合性刊物社会效果更好;但我也明确告知对方,这个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对方稿件处理不及时,已经超过约定时间;另一个就是自己沟通不够,虽然如此,愿意在撤稿后负担外审费用,这样就能取得编辑谅解。

另一种情况就是编辑部返修论文,这就要认真阅读对方的修改意见。比如笔者曾和导师合作,把一篇冥婚为主题的稿件投稿给国际核心期刊《宗教与意识形态研究》(A&HCI收录期刊),大约1个半月后,接到编辑部的外审意见,三位欧洲汉学家,提出了修改意见:一、要增加一个小节,冥婚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二、牛郎织女是否为冥婚的案例?论文中为何没有体现?三、找母语为英语的学者,帮助校对个别语法问题。在认真讨论之后,我们以为,第一及第三意见确实有见地,可以修改,第二个意见是误解,是没有道理的。落实的结果:一是找美国朋友校对语法错误,二是增加冥婚对文学创作影响,对第二个意见不予以接受,但做了有说服力的答复,然后把修改稿返回,论文当月刊出,没有受到影响。

这也给笔者以启示:在投稿前,要把论文存在的漏洞完全弥补,做到无论是论证还是行文,都要密不透风,让对方无懈可击。

4、返稿后,单单使用电子邮件沟通,也往往是不够的

每个学术期刊有不同情况,每个编辑也有不同性情,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忙忙碌碌的时代,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给对方增加负担,也应成为编辑和作者的共识。我以为,在编辑和作者关系来看,作者更为弱势,对于没有“江湖地位”的小作者来说,更是如此。古人有句话,为文先作人,如果文章发不出,除了抱怨之外,更多要想想自己的功底是否不够?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反求诸己,不责备于人。在学术刊物编辑面前,更要有一份自尊,荣誉要直中取,不宜曲中求,即使熟悉的编辑,倘若发邮件或者短信问询,人家不予理睬,也就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不必强求,再说天下的学术刊物还很多,不必在一棵树上纠结。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编辑和读者之间的沟通:一味“低调”,也可能丧失机会。笔者去年给《北方论丛》投稿,大约一个月后,接到编辑部电话通知,告知基本录用,按照他们的版式修改、返稿后即可排版发表,笔者辛辛苦苦利用一个周末做了修改,返稿后发给编辑部,等了2个月都没有消息。再打电话询问,编辑部回复没有收到稿件,并以为我放弃论文发表,之后按再查询,竟然是编辑把论文漏掉了。

发表学术论文需要不断淬炼学术功底,也就是经常说的要练好童子功;有了好的稿件质量,也要注意恰当的投稿流程及沟通方式,这样对于作者来说,在学术道理上就会如虎添翼,就会取得更多成功。

来源:学术中国(id:xueshuzhongguo)


    关注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