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也能让人变蠢?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真的就是力量吗?为什么有些知识会阻碍我们进步...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真的就是力量吗?为什么有些知识会阻碍我们进步,让人变得更“蠢”呢?这一思考源于昨天小编的一个朋友的电话。

朋友想跳槽结果受挫了。她的履历很漂亮,在投递简历后不到1小时便接到面试通知。她知道这一职位的竞争之激烈,因此难免有点小得意。结果部门负责人一轮面试下来,她面呈颓色,觉得连自己以往引以为傲的工作经历的问题都回答的一沓糊涂。

我问,为什么呢?她想了想说,这些事情都是我以前做过的,成绩也都不错,但我没有去整理和归纳它们。这两年在单位顺风顺水,自己也越来越依赖网络,什么知识点记不清了,搜狗百度分分钟找到答案,越发觉得没有必要去记忆、梳理。结果,今天面对一个专业问题,我竟然脑袋短暂性空白,第一反应是问“度娘”,回答自然磕磕巴巴,后续的连环压力追问中,节节败退。

听到这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想起了“普朗克的司机”的故事并陷入了沉思。

普朗克于1918年获得诺贝物理奖后,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讲了段时间,他的司机听得熟烂。就对他说:教授呀,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我都听熟了,我想我也能讲。普朗克说:好啊,下次那就你来好了。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演讲的内容跟普朗克一样非常完整。在阵阵掌声平息之后,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听完问题,司机笑了: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来回答……

是的,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普朗克的司机”,登上讲台鹦鹉学舌,只是照着现成的知识进行一场表演。更可怕的是,我们逐渐入戏太深,忘记了自己只是个司机,而不是普朗克。

不,不,小编并不是要否认知识的价值。理论上所有知识,都有其内在的价值。

但有些知识,例如头脑中一些碎片化知识,互联网上一搜就能随意抓取的知识点,当离开屏幕,这些知识点就像岸边的小石头,并未在我们的脑海里荡出波澜。这些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并没什么意义的知识点, 被称之为惰性知识。除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惰性知识的另一特点就是,听起来高大上但无实际用途,缺少能在现实中运用的活力。当知识的活力不足,便是惰性知识。

依此,网络上的基本都是死的、惰性的知识。那么,怎么避开这种“死”知识,获取有意义的知识呢?
01
专注于核心知识并正确看待知识。

科学是不断证伪的过程,学会用数学、逻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判断、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与反馈,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因为,有意义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甚至未掌握知识、用以改善自我智能及生活的能力。

形成这种思维方式,用这种能力,将互联网上的“死”知识用活,从知识点,前挖后延,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能够在大脑中自由流通,在生活中运用自如。这样的知识,才有价值和意义。
02
不是说死知识就没用,至少趣味性还是有的。但若具备让死知识成为活知识的能力,岂不是更好?

网络只是个工具。而知识,甚至不能构成工具本身,只有系统化的思想,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工具。

吴晓波认为,工具会淘汰人——这话不假,但它淘汰的,一定是那些脑子顽固而保守,没有形成自我思想体系的人,只有这类人才会排斥进步。并不是你年轻,就一定不在这个行列之中,年纪和进步没有丝毫关系。
网络是聪明人的工具,却让一些人变得更蠢。

互联网必将淘汰那些低端运用者,淘汰那些只会搜索知识点的人。除非你学会运用网络构建体系,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没有掌握思想体系的人,任何变化都会淘汰他。而掌握了体系的,就是淘汰体本身。

所以,千万不要再说网络上什么都有这种话了。网络上有没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大脑里有没有。

自己大脑里有的、成体系的、能自如运用于人生实践的,才是让人进步、智能发展的知识,而那些满足于随意搜获的、碎片化的惰性知识的人,会不断退步,甚至逐渐变得愚昧。

欢迎大家免费咨询武汉南斗星职业规划研究院。咨询时,可以点击微信底部对话栏,输入“#职业规划指导师#“+需要咨询的问题,就会有职业规划咨询师来帮你答疑解惑。如果大家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可以在文章底部进行留言。
热文推荐:

“5.1”免费送门票啦!你来不来?

你和好工作之间,欠缺一段磨合期!

这样做简历,你还愁接不到面试电话吗?


    关注 职业规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