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Elon Musk英文传记: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马斯克是如何做到了火箭发射成本只有NASA的六分之一...





谁是当今最成功跨界的企业家?毫无疑问,这个称号属于特斯拉汽车创始人Elon Musk。

Elon Musk创立了两家跨界公司,分别担任这两家公司CEO,它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世界上最顶尖的公司,一家是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Tesla),还有一家是商业航天发射公司(SpaceX)。此外,他还是另外一家市值70亿美元、做太阳能电池板及充电设备上市公司SolarCity的董事长。

这个世界上迄今还没有哪个人可以做到幅度如此大的跨界,而且还取得巨大成功。之前比较接近的也只有乔布斯。乔布斯创立了苹果,后又投资了动画电影制作公司皮克斯。但乔布斯其实算不上皮克斯的创始人,后来也基本没有介入到皮克斯的日常管理。对皮克斯而言,乔布斯最多算是一个大股东,他90%的精力都花在了苹果上面。

中国读者对特斯拉比较熟悉了,对Musk的另一个宝贝公司SpaceX却是知之甚少。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SpeceX这家公司有多么伟大吧:

SpaceX作为一家私人商业航天发射公司,异军突起,打破了传统航天业巨头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对美国航天发射市场的垄断。这里有一组数据:美国宇航局(NASA)之前在航天发射的主要合作商,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合资成立的发射公司ULA公司每次发射成本是3.8亿美元,而SpaceX每次发射成本是9000万美元,如果去除因政府硬性要求所额外增加成本,SpaceX实际所需成本只有6000万美元。

SpaceX公司弥补了美国因航天飞机退役而失去的航天发射优势。要知道,美国现在每次只能靠俄罗斯的飞船运送美国宇航员和物资前往国际宇航空间站。每发射一次这样的载人飞行,美国就需要向俄罗斯支付7000万美元。而且,这种合作经常不得不受到俄美两国间政治大气候的掣肘。SpaceX因为发射成本低廉,让美国具备了和俄罗斯及中国这两个世界上在航天发射领域内最主要对手叫板的资本。

那么,SpaceX是怎么做到如此成本优势的呢?

航空航天业之前都是国家工程,由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这样的巨头垄断。因为这些大型组织内部长期的官僚行事风格以及臃肿机构设置,航天发射成本往往以天文数字计。整个航天发射领域,由于大公司垄断,在过去几十年来发展缓慢,很多60年代就出现的发射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SpaceX强调创新。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通常把硬件制造环节向第三世界的二级制造商外包,但是SpaceX却反其道而行之,尽可能在美国本土实现研发和制造(包括后来的特斯拉也是奉行了这样的研发和制造路线),确保自己可以牢牢地控制从设计到生产端的全流程成本。作为一个典型的偏执狂,Elon Musk完全以经营消费者电子产品的思路来经营高大上的火箭。为了降低成本,他每每将员工的创造性推到了他们的最极限的边缘。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SpaceX工程师自己研发制造出来一套无线电系统,跟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相比,重量减少了20%,造价从5万-10万美元降到了5000美元。另一个例子中提到,一个工程师需要一个部件,供应商的报价是12万美元,该工程师去找Musk申请预算,Musk只批给他1万美元。后来该工程师花了9个月来自己研发和制造,最终造价降到了3900美元。

正是这样对工艺及成本近乎偏执的追求,积少成多,SpaceX火箭的成本可以整体降到让人难以置信的水平,成为能够和其他国际巨头在商业市场一较高下的杀手锏。

SpaceX对成本严格要求也体现在人员招聘上。所有应聘工程师除了会写代码,还需要手上带活,即具备一定的机械实操经验。因为他们可能会随时下车间去操作机器,调试和制造他们自己研发出来的部件和产品。

Musk把同样理念也移植到了特斯拉的运营中。对于一款新车,从设计到上市,一般的汽车公司通常会花费至少10亿美元以及上千的人工。而特斯拉当初对Model S从设计到上市的整体预算,只有1.3亿美元。

Musk麾下的这三家公司:特斯拉、SpaceX和SolarCity,相互之间看似在业务上没有联系,但是他们组成了马斯克王国的铁三角,互为犄角,互相依托。特斯拉利用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出太阳能电池组,然后通过SolarCity销售给终端客户;SolarCity通过自己的太阳能技术研发能力,为特斯拉建设超级太阳能充电站;特斯拉和SpaceX互相也受益于各自在生产制造领域内的独到经验。

预计到2017年,特斯拉汽车将有望实现突破成本上的瓶颈,能和今天以汽油或柴油作燃料的汽车在成本上相媲美。届时,Model 3系的价格有望降低至3.5万美元,每次充电之后的最远行程有望达到500英里(约合800公里)。与此同时,SpaceX也有望在2016年进行首次载人发射,同时开始进入卫星制造这一盈利空间更加惊人的领域。

纵览本书,偏执狂Musk带给我最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那种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以及绝境反弹的能力,从他的经历上,你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成功之前的“九死一生”。

2008年底是Musk创业过程中最绝望的时刻。受当时金融危机的影响,SpaceX一度面临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窘境。而外界也是对SpaceX和特斯拉给予极尽所能的嘲讽。某一天,曾经有50多篇文章同时出现在媒体上,预言Tesla将撑不下去了。

当时Musk本人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外人难以想象。书中写到,在2008年底那段时间,他每天晚上都做噩梦,常常在梦中大喊大叫。后来他动用了一切资源来拯救公司,包括向周围的朋友借钱、找未婚妻的父母借钱还房贷,等等。

最终,SpaceX的发射在经历了三次火箭升空爆炸、花费了6年和500多人的工作之后,才在第四次发射中实现成功,这是世界商业发射史上的第一次。也因此拿到了美国宇航局巨额订单,把整个公司从频临破产的边缘挽救了回来。

超级幻想家Musk除了以上公司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如同我们进入了电影“回到未来”场景一样不可思议:他计划在加州架设一种超级高速管道(HyperLoop),人和车进入该管道,可以在一小时内从旧金山直达洛杉矶(这是两个城市之间今天乘坐飞机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他计划在地球上空建立起一个互联网卫星网,通过无限互联技术,让偏远地区的人们也能够用上高速的互联网。

从前,人们如果面对Musk的这些“疯子”计划,会觉得他在痴人说梦。但今天,在目睹了特斯拉和SpaceX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之后,人们开始丝毫不怀疑Musk会有一天亲手缔造这些奇迹。

最后,如果说Musk身上还有什么东西打动了我,那就是他那种超级海绵般的的学习能力。他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经济学和物理学,第一个创业企业做的是软件开发,后来创立的PayPal是支付系统,SpaceX是火箭发射,而特斯拉是电动汽车,这么大的跨度,他能在每个领域都成为了专家,所有知识完全靠自学。书中引述一个员工比较夸张的回忆,说Musk是那种能够随时随地、不拘一格向员工学习的人,他经常能学到身边员工身上90%的知识。

Musk是那种典型对员工进行愿景激励的领导者。他脾气火爆,对员工的要求非常苛刻,和乔布斯一样,他那种对产品品质和成本近乎疯狂的追求常常把员工折磨得无以复加。但是,所有员工,包括已经离职的员工,仍然视他为偶像,因为只有在他的手下工作,你才有机会参与到对人类的未来最有意义的工作中来。在SpaceX,他的终极梦想是把人类送上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最终实现人类统治太阳系;在特斯拉,他的终极梦想是重新定义汽车业,让汽车摆脱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Musk出生于1971年,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之后,他仍然很年轻,才45岁不到。对于身边的人,他反复强调了一个观念:生命很短暂,你必须抓紧时间拼命工作


    关注 行走的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