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观众会毫无痛感地舍弃了主持人?

 

“去主持人化”并不是真的不需要主持人了,而是太多主持人拿不出手,落伍了,看腻了,观众不喜欢了。大批主持人“下岗”的同时,部分主持人却越来越吃香...



传媒内参导读:“去主持人化”并不是真的不需要主持人了,而是太多主持人拿不出手,落伍了,看腻了,观众不喜欢了。大批主持人“下岗”的同时,部分主持人却越来越吃香,他们已经跳出了卫视平台,游弋于新媒体的蓝海。优秀的主持人,永远都不会被“去”掉。

本文来源:媒意见(略有删减)

原文作者:谷岩 胡哲

原文标题:《“去主持人化”——网络时代电视节目的极简选择》

一档电视节目,当前首要考虑的不是其它节目的竞争,而是要时刻提防观众被电脑和手机拽走。为了留住打开电视的观众,电视媒体唯一的选择就是保持节目高强度的吸引力,不能让任何环节的信息弱化。为此,电视媒体做出了不懈努力,但从主持人这方面来看,电视媒体最初的选择并不是减法而是做加法。最初是增加主持人的数量,一档节目由一个主持人发展到两个、三个主持人,最后到“主持群”。营销理念是:百花齐放,各美其美,总有一款适合您。应该说主持群通过多人互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电视主持人的一些先天不足,比如知识储备不足、社会阅历匮乏、认知能力较弱等等。
由增到减:没有主持人也可以?

但主持节目并不是拔河,人多也不一定效果好,目前仍屹立荧屏的主持群屈指可数。现实让电视媒体认识到,主持人再多也是主持人,职业的训练与养成让他们很难彻底突破主持人思维,面对被网络培养得口味刁钻、思维不走寻常路的受众,传统媒体培养出的主持人如果只靠字正腔圆和少得可怜的思想与见识实在难以征服众人心。于是电视媒体开始选择增加嘉宾,让不同行业的魅力人士轮番登场,像各大选秀节目中的评委、导师,婚恋、情感节目中的心理专家等等。经过一番电视媒体的洗礼和观众的大浪淘沙后,各行业精英不负众望,练好了嘴、磨好了腿,再加上多年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很多原本是客串的嘉宾在电视行业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可以和主持人分庭抗礼的媒体常客。

再后来,电视媒体发现,与其让一个除了长相有区别(现在长相也相似了),其它几乎都一样主持人站在那里用普通话流利地报幕,还不如让一个歌手(演员)磕磕巴巴念节目单(台词),或是让一个导师(嘉宾)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报幕(解说),再或是干脆用字幕直接串联节目效果好。于是在做了多年加法后,电视媒体选择了减法——“去主持人”。

因无趣而被抛弃?

那么,为什么观众会毫无痛感地舍弃了主持人,宁愿接受磕磕巴巴、发音不标准,有时候甚至用词也很不准确的嘉宾主持,或者选择直接看字幕呢?最直接的原因想来有两点:首先,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来说,通常人们希望在最短时间内理解最重要的信息,字幕比起主持人毫无新意的播报来说更加直接、经济、效率高,所以观众喜欢看字幕;但歌手、导师没经过专业的语言训练,表达往往不那么准确、流利,和专业主持人比显然是会浪费时间的,那为什么观众也接受了呢?这里就涉及到经济学中的附加值问题了。虽然非专业嘉宾表面看是浪费了时间,但他们却在精神层面满足了受众的另一种需求,那就是人们对非常规事件、意外情感的心理期待。因为嘉宾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他们的串联不会像专业主持人那么完美、那么循规蹈矩、那么没有意外。他们的主持可能会步步惊心、磕磕绊绊,正是这无法预料的过程带给了受众一种崭新的体验,观众因为无法预知他们接下来的表现,就会一直充满了偶遇惊喜的期待。

网络抢了主持人的饭碗?

当电视视频节目一家独大的时候,受众对主持人的仰慕无以复加,其实这种仰慕更多是由资源独家垄断、闲杂人等不得近前的客观现实造成的。随着视频技术、设备的逐渐普及,寻常百姓也能够经常通过荧屏看到自己的影像,这份仰慕就淡了许多。尤其到了网络技术成熟推广、使用的今天,无需建一个电视台,一根网线、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把每个人的影像、言论传播给世界,这时人人都可以在视频中主持节目。于是各大门户网站开始拍自制剧(自制节目),各大名人或非名人开始在网络上主持节目、发表言论,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网络视频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无论怎样,它使受众在眼花缭乱中脑洞大开,发现主持人和主持节目的方式原来有很多种,发现原来主持人说话可以这么的有趣,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其实更适合去当主持人,发现以前觉得很不错的主持人言谈其实很空洞,发现一档节目如果没有主持人有可能更好看。
主持人成了最短的一块板

网络开拓了受众的视野,同时也将传统媒体培养出来的主持人们逼仄到一隅。受众可以说走就走,但主持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样态和内在素养却不能说改就改。面对手机、电脑、网络视频的步步紧逼,电视媒体最终选择了做加减法混合运算,原生态、接地气的嘉宾被请进来,广告商最看重的观众也被最大限度地请到节目现场,当然广告也是万万不能少的,那减去谁呢?只有那部分不再具有市场竞争力、可有可无的主持人被舍弃。

主持人成了陈腐的旧事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节目形式、节目内容发生改变是必然的。电视媒体做出“去主持人化”选择毫无疑问是一种突破,是一种打破传统节目理念的创新思维,是对节目构成重心的一次转移和调整,也必将引发对主持人作用、位置、存在方式甚至称谓的重新定义。
“去主持人化”表面看是一个节目要素的调整,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社会观念、心理、需求调整和改变的衍生品。人们舍弃了以前不可或缺的,并且没有太多的留恋,这说明它已不再是人们看重和珍视的了。一个节目的主持人其实也是一种符号,它代表了中心、万众瞩目、光环、仰视。网络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人们不再想听一个人说,而喜欢大家一起说;不再希望在谁的指挥下关注什么、忽视什么,他们更喜欢自己选择焦点或成为焦点。所以,一档节目,人们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可以追逐的引领者,而是更纯粹的事实和真相。如果有人能帮助受众更快、更准确地认知世界,那么观众会欢迎他的存在,如果不能,那么观众更喜欢在无干扰情况下独立、自由地欣赏和思考。
去主持人化得不偿失?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电视节目的“去主持人化”并不都是一种积极的选择,有时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那就是节目性质本身需要主持人这一要素的存在,但媒体觉得现有主持人无法达到节目要求,于是选择舍弃职业主持人,启用嘉宾主持人客串替代。其实如果嘉宾很称职本也无可厚非,跨界主持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但问题出在一些节目选用嘉宾主持考虑的完全是节目的短期卖点,跨界嘉宾磕磕巴巴的主持确实带给了受众一时的新鲜感,但这种新鲜感毕竟不是能够持久的美感。当然一些节目本身也属于短期的,很可能幸运地在受众还没有厌倦时就结束了。可媒体的这种选择对主持职业的专业性和主持人都是一种放弃和伤害,一旦媒体长期显示出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那么最终受伤的恐怕还是电视媒体自身。

没主持人还是不行!

抛开那些情境特殊、不适合主持人出现的具体节目不谈,电视媒体在主持人这里不应该一直做减法。因为电视节目不可能完全“去主持人”,因为一个媒体必须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声音,而主持人正是传递这种声音的最佳载体。事实上,虽然准备了很多年,但我国的电视媒体并没有真正做好迎接网络时代到来的准备,至少在主持人的培养、塑造方面没有做好。很多原本看似很出色的主持人在光环退去后也显得存在得不那么合理。“去主持人化”是一种临时应变的极简选择,但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电视媒体本应未雨绸缪,提前帮助主持人做好职业规划,在思考节目重心调整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主持人的重新定位与发展。而不是车坏了就直接开船走,完全不管以前只会开车的主持人怎么办。

在新的媒介背景下,随着节目样态的不断更新,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概念及定位显然已经无法涵盖现实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去主持人化”现象挑战的绝不仅仅是主持人,它必然引发视频媒体、视频节目、整个社会主持人培养体系等更为深刻的变化。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传媒内参研究组

和今日头条-传媒内参欢迎添加微信15901183732与微主编交流探讨投稿请发送至邮箱wenjing-cmnc@qq.com

觉得不错,请随手转个发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评论,与小编和参友交流互动!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传媒内参TV+研究群,要实名(注明姓名、工作单位)才能加入欧~~



欢迎长按二维码订阅北京指尖族科技旗下品牌:传媒内参、传媒大眼、广电头条、影视深水,一网打尽传媒娱乐界。(点击放大识别哦)





    关注 传媒内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