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情况下的“冷漠脸”和打破方法

 

内有“女子防身术”GIF教程!






6日,一名女子在某酒店遇袭的案件引起公众热议。事实上,美国、瑞典、印度以及日本4个国家曾就“公开场所的非法行为”进行过社会实验,得到的结果各有不同。除了有“勇士”站出来制止,也有很多人选择挂上“冷漠脸”,心理学家竟说“不全怪他们”?如果面对危险的是你,你又该怎么办?




面对“危险情况”,全世界的路人们如何反应?



美国
时间:2015年4月
地点:纽约某广场
人物:一男一女
事件:女生在公众场合对男生施暴30至45秒后,男生开始反击。
结果:路人纵容女生的暴力行为,但反对男生对其做同样的事。
在试验所得的视频里,我们看到,当女生打男生(包括拍头、猛推、挥拳……)时,路人只是抱以“看热闹”的微笑。但当男生奋起反击时,路人立刻出手阻止,并怒吼:你想要干什么。注意,这里的路人是同一个人,即那位穿黑衣服的小哥。
▲女子对男子施暴,路人不阻止。
▲男子反击,路人立刻出面帮助女子。

视频最后出现一段话:“家暴”里“家”的部分并不重要,暴力就是暴力。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瑞典
时间:2014年11月
地点:某大楼电梯
人物:一男一女
试验事件:男子对女子做出不礼貌甚至暴力行为。
试验结果:53个路人中,仅有1位出面制止。


▲在电梯间狭小的空间里,路人选择背对“一男一女”,对暴力行为视而不见。
▲3位路人只是低头玩着手机,不管身旁正发生的事情。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印度
时间:2014年8月
地点:某城市广场
人物:两女一男
试验事件:两名女生在公众场合被陌生男子搭讪骚扰。
试验结果:在十几名路人持续观望很久后,一名男子勇敢站出解围。


▲两名女子在广场上换了很多地方,依旧不能摆脱陌生男子的尾随。身旁的一众路人明知道有人在骚扰女性,却也是静静地看着。
▲时间过去很久,一名男子让两名女性摆脱骚扰。

视频录制的最后,主持人问大家,为什么明明知道有人被骚扰,却不敢站出来制止?路人的回答是:“我没有勇气,而且大家也都很冷静”。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日本
时间:2010年5月
地点:埼京线电车
人物:一名男子
事件:男生扮作女生进入拥挤的电车中,受到痴汉骚扰。
结果:被骚扰者求救之后,周围所有电车乘客立即声讨痴汉,逼迫其下车自首。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参与实验的男性扮作“女生”后,经过多次乘坐电池,遇到痴汉,痴汉对其身体的部位进行触摸骚扰,实验者确认痴汉行为后在电车中喊叫。周围乘客,其中男性为主,立即抓住嫌犯,并且责骂。电车到站时,数十名乘客一起逼迫嫌犯下车,通知乘警。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一书中提到,在日本,犯罪能得到有效制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民众敢于报警,对于潜在罪犯,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监督;二是派出所与所在地居民保持着密切联系,一旦出现情况,能第一时间掌握关键信息。
针对女性,日本内阁府男女共同参画局为女性受暴事件设立了全国沟通窗口,在各都道府县都有分支。针对女性受到来自于家庭、职场、犯罪分子、痴汉的暴力行为,给予帮助和调查,并且提供全国匿名报案电话。每年11月12日至25日,男女共同参画局举办“杜绝对女性施暴”宣传活动,倡导社会各界关注此话题,并鼓励受害女性主动报案,并与男女共同参画局相关部门积极沟通。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著者:【美】傅高义(Ezra F. Vogel)

译者:谷英 张柯 丹柳

页数:228页 

定价:39元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日本是一个奇迹 更是一面明镜

哈佛“中国先生”傅高义日本研究经典著作 解析日本黄金时代奇迹崛起的经验与教训
1979年,哈佛学者傅高义教授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手法,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对发展速度正在减缓的美国是一面可鉴之镜。


《日本第一》出版后迅速成为西方学界日本学中最畅销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定义了之后十年“向日本学习的风向”


为《日本第一》2016年在中国的新版亮相,傅高义特别撰写新序,再度肯定日本,认为日本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的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
iWeekly+福利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12本
参与方式
1. 或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链接回答问题,我们将抽出获得满分的幸运读者送出《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1本,共12本。

2. 本活动参与截止日期为2016年4月12日。

所有福利中奖情况请向iWeekly周末画报公众号回复“中奖”两字查询中奖名单


面对危险,为什么有人习惯“冷漠脸”?


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指,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也就是说,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伸出援手的可能性越低。不是人们不施救,而是人们的施救责任被分散,每个人都寄托于其他人去打破沉默。
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旁观者效应”是由一则新闻报道引起的。1964年,《纽约时报》曾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件:

1964年3月13日,一名28岁女子“Kitty”在皇后区的公寓门口遭遇袭击。尽管她多次高声呼救,却并没得到援助。她在早上3点30分遇袭,20分钟后才有人向警方报案,最后Kitty因为重伤,在医院不治身亡。整栋公寓里有数十名租客,他们在3点30分至3点50分的20分钟里,集体沉默,任由一名女子在窗外呼救。
尽管在2007年,心理学杂志《American Psychologist》提出当年的案件报道有被记者杜撰的嫌疑,但心理学家Kendra Cherry仍强调,“旁观者效应”充满社会生活之中。

危险和“旁观者”双面夹击,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受害者”,请学会激发人们伸出援手。最快的做法是,你在人群中挑出一个人,指定向他呼救。比如:“那位戴眼镜男士,请你帮帮我”;“那位拎着黄色袋子的女性,请你帮帮我”……当你发出“指定性求救信息”时,你被拒绝的可能性会降低。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要警惕旁观者效应。不要因为假想别人会伸出援手,就不在第一时间站出来给予被困人员帮助。但是,这不是说你可以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中。

最后iWeekly提供几个“女子防身术”,女孩子们可以跟着动图练习练习。

需要提醒的是,所有的动作都是理论上的指导,当你真正遇到危险时,请动用身边一切资源,不必拘泥于招式,我们要的只是结果。
▲这是最不费力的“致命招式”。记好了。
▲腹部,攻击他的腹部。
▲当你被摁倒在地还被锁喉时,请用力抬起小腿,直接攻击犯罪者的头部。
▲当犯罪者拽你头发,学会借助手臂的力量。
▲反手擒拿效率很高,但需要大量练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