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读书让我保持独立的精神人格

 

“做个读书人,保持独立的精神人格”,家训牢记在于氏子孙的心间。——题记若是来到昆山的小镇正仪,走过南桥,拐入...





“做个读书人,保持独立的精神人格”,家训牢记在于氏子孙的心间。

——题记

若是来到昆山的小镇正仪,走过南桥,拐入一条沿河的小路,打听魏家里、于家里,只要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会向着宅西的方向指给你看,熟悉魏家于家的老人还会嘀咕着说:“啥都没了,就剩下两条阶沿石了。”

两条阶沿石如今静静地躺在老年活动中心的广场边,寂寞又安然的样子。就像魏家于家已经远逝的老人,在照片里抿着嘴角不发一言。

“魏”是我奶奶家的姓氏,“于”是我爷爷家的姓氏。两户大地主结亲,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的辉煌。我略略懂事的时候,奶奶已经七十多岁,因为时代环境的缘故,她从来不说曾经的奢华,唯独有一次,我上蹿下跳抓蝴蝶的时候,她叹了口气,幽幽地说:“以前家里有个藏书楼,全国各地的蝴蝶标本有两万多个。”我一时间愣怔,再问她的时候,她却再也不说了。

老宅边的邻居们说:“你家的客厅后来变成了老公社,社员们开大会就在里面,那个宽敞啊,没有一根柱子。”

印象最深刻的是八十年代,有个中年男子背着一蛇皮袋桃子到已经搬到昆山的我家找我奶奶,说家里的老人关照要来给我奶奶交租,说现在也就是象征性的了,但是规矩是不能丢的。

我就是在这样碎片式的记忆中慢慢拼出祖上的样子,一次次的天灾人祸中,魏家于家的物质之壳早已荡然无存,记忆中七十年代初期的奶奶,只能给周围的农民缝缝补补衣服谋生,却依然把自己拾掇得干干净净,她剪短了自己的长旗袍,成为对襟的短衫,一头银丝梳得纹丝不乱,眼神清澈,淡淡笑容,宁静镇定的气质,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

没有家谱了。在岁月的大起大落中,能够侥幸存活下来已是万幸。奶奶是魏家的遗腹子,继承人,随着她的离世,魏家彻底消亡。于家也早已湮没了当年的光华,唯有不着一字的精神代代相传,唯有口口相传的家训-----“做个读书人,保持独立的精神人格”牢记在于氏子孙的心间。

很小的时候,奶奶在门边竹椅上静静阅读《圣经》的样子总是在我午睡醒来时跃入眼帘,那是一种从右向左竖写的文字,奶奶修剪得干干净净的指甲随着眼神在纸上慢慢移动,微微的阳光在她脸上投下半明半暗的阴影,弱弱的风拂起几丝银发,世界似乎安静得只有老屋梁上悄悄悬下来的一根蛛丝。

夜晚,油灯点起,父亲在灯下看书,他的身影大大地投射在墙上,已经睡下的我有时悄悄下床走到他的身后,他也浑然不觉,我原本想要吓他一跳的心思也在这样凝重无声的氛围中消失殆尽,蹑手蹑脚重新回到床上睡下。

白天他就消失了,直到天色昏暗才回家。很多年后我回到老宅,才听邻居们说起当年被打成右派的父亲,是要去挖河泥、挑粪、种蘑菇、记账的,也听到零碎的细节,比如挑担子走独木桥的时候连人带担子摔到河里,许久才摸起自己的眼镜。我默默听着的时候,眼前总会浮出他深夜在油灯下看书的样子,那一刻的他,忘却了白天的苦累,沉浸在独立的精神世界里,是自由的。

我只在照片上见过自己的爷爷,西装革履站在轮船的甲板上,是电影里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的样子,他身材高大,后背挺拔。这张照片从台湾辗转香港才到达奶奶的手里,而那时,他已经在台湾家里的藤椅子上看书突发脑溢血安然离世。

如今年近八十的我的父亲,曾经说起他最渴望的一种死亡方式便是爷爷那样的手里拿着书静静离开。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不看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十二岁之前,我以每天一本书的速度在父亲手下抢夺《啄木鸟》《译林》《十月》《钟山》这样厚厚的杂志,看书之杂几乎到了见书就看的程度,许多的文章囫囵吞枣,过了很久才会醒悟其中某句话的含义;十八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让我能够专心考大学,用全套世界名著作为奖品来诱惑我,他哪里知道我知晓了他藏书的地点就在他的办公室,每逢周日我就直奔那里如饥似渴看上一整天,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也把一柜子的书看完了。等他说起要把这些书送给我做奖品的时候,爱书如命的我却表现得无比淡然的样子,父亲眼神里满是不解与疑惑。

从来没人来干涉我看书,也无人指点我该看什么书,我仿佛一只跌入在粮仓里的老鼠,四处咬食,有时严重消化不良,有些句子怎么也不理解,就一直记在心深处,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了一定的事情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不着一字的家训一直牢记在心里:做个读书人,保持独立的精神人格。

书读得多了,心是安定的,书中人经历的一切苦痛与幸福,当降临到我自己头上的时候,我是不慌张的,世间万事书中早已经说透,一切荣辱得失,只在字里行间随着岁月远走高飞。

读书的时候,人心是自由的,可以想很多,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人世间的喧嚣自然屏蔽在纸张翻动的屑屑声中,“心远地自偏”的惬意,我早已经了然。

有些悠然,与这个现实的世界无关,只与自己独立的精神人格有关;有些苦痛,与个人的遭遇无关,只与自己的精神世界有关。

每年春天,去奶奶坟前,放一枝樱桃花,默默坐一会儿,想告诉她,每次翻开书的时候,她就在我的身边,从未走远。抚摸每一粒文字,就是触摸家族永远的温暖。

前些年,昆山评选教师世家,我在整理我家三代教师材料的时候,内心惶惶不安。爷爷在台湾,始终不忘老家,辗转寄来水稻种子让农民试种来提高产量质量,那是他一生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成果;父亲虽然中道从学业最高处跌落,却在忙碌间隙撰写数学教材,省外学校用之甚好。而我,虽然继承了家世家训,与祖辈父辈相比,却显得肤浅。

爷爷、奶奶、父亲,他们是顶天立地的男人与刚柔并济的女子,当荣华富贵毁于一旦、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苦痛过挣扎过,因为有书的陪伴,他们终于回归心灵的宁静与平和,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幸福。

我的人生,终将在书中酝酿出最香醇的味道。

这种味道,来自于不着一字的家训:做个读书人,保持独立的精神人格。

这种味道,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所以,它还有个名字,叫做幸福。

代代相传。

作者:葛江中学于洁  来源:于洁博客“三年的缘”

绘图:杨小力  投稿邮箱:2390791933@qq.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关注 昆山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