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炸裂,争论四起!《摔跤吧爸爸》里的教育到底是对还是错?

 

该不该做虎爸虎妈,怎么做虎爸虎妈……...



最近,想必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一部电影刷屏了!

没错,就是这部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 《摔跤吧,爸爸》



猫眼的评分9.8,历史第一。豆瓣的评分目前是9.2,而此前最高时竟然达到了9.7。



IMDB上更有一万多人给出了9.2的高分!刷新了阿米尔·汗经典之作《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纪录!

01
《摔跤吧爸爸》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剧情也并不复杂:阿米尔·汗饰演的马哈维亚年轻时是位摔跤运动员,梦想就是世界冠军。



因为种种原因,直到退役他都与金牌无缘。

从那以后,马哈维亚的梦想就变成了:

让即将出生的儿子替自己完成梦想。



谁知天意弄人,妻子一连生下四个闺女!



女儿们一天天长大,

马哈维亚也一天天心灰意冷。

就在此时,邻居家的父母竟找上门来告状:

你看!你们家闺女把我儿子打成了这样!



马哈维亚看着两个漂亮的闺女,

一下子佛光照顶!



闺女们也继承了我的强大基因,

也有做摔跤手的潜质啊!

于是,他开始对两个闺女进行魔鬼训练: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都对摔跤爸爸的教育观不敢苟同,你未完成的梦想凭什么让你闺女来完成啊?就像大多数父亲那样认为自己对人生的判断是正确的,电影中女儿也成功完成了这一任务,完全沦为父亲梦想的奴隶。

特别是有一幕,两个女儿鼓起很大的勇气,跟父亲说因为天天在泥地里训练,头发都长虱子了。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父亲竟然要剪掉她们的长头发,不管女儿如何苦苦哀求依然毫不动容,这一幕真的让我觉得太残忍了!
从此,她们被剥夺了爱美的权利,变成整天在土地里和堂哥摔跤的假小子,并要忍受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嘲笑。

当她们为了要参加小伙伴的婚礼而逃掉训练的时候,父亲大发雷霆。几个小姑娘在婚礼后坐在一起,默默地流眼泪,她们抱怨父亲太过严厉,根本不想要这样的父亲。

一直面无表情,婚礼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的小新娘开口说了一番话:我很羡慕你们有这样一个父亲,因为他是为你们着想。至少你们不用生下来就跟锅碗瓢盆打交道,每天有做不完的家务,在14岁就嫁给不认识的男人,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你们父亲这样做是为了让你们能够主宰自己的未来!


我才突然醒悟,这里不是中国,这里是印度!
02
多种数据和资料表明,印度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甚至女孩子生下来就被看做是一种负债,她们受教育程度和工作能力普遍很低,由此也触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早前阿米尔汗主持的一档电视节目《真相访谈》中多次谈及)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遇到摔跤爸爸这样的父亲,反而成了一种幸运。

女儿走上最后总决赛赛场前,摔跤爸爸告诉她唯一的技巧就是要让大家记住你,而这唯一的方式就是取得金牌。这句话乍一听让人很不舒服,我们国人现在的体育观也已不是“唯金牌论输赢”了,而这部电影传递的体育观却还是那样落后原始。

但接下来父亲说的话又将我们拉回现实——

如果你赢了这场比赛,就能成为上百万女孩的榜样,告诉她们其实女性还有别的出路,打破所有对女性固有的偏见。

   而女儿,最终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了!!!

03
这部影片自上映后,尽管口碑炸裂,但依旧还是有人反对这部电影传达的价值取向,最讨厌的地方就在于:子女是父母的产物,子女的人生必须依随父母的规划和设计,也有人说这部影片“直男癌”、“父权主义”思想倾向。



在电影前半个小时,我也有类似的感受,但是看到后来 ,两个女儿进入印度国家体育学院,接触到这个国家优秀的体育人才,能去到全世界各地去参加比赛,看到了从未想过、从未看过的世界,我开始思考,电影里这个父亲当初对两个女儿“惨无人道”的折磨,到底是对还是错?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没有父亲固执的坚持和严苛的要求,姐妹俩也许就跟那个出嫁的女孩一样,早早过上了印度女孩都会过上的那种人生。

并不是说,早早嫁人相夫教子这样的生活就很低贱,而是因为这不是大多数印度女性自主选择的命运,是在大众认知下被迫选择的,这才是最可怕的。客观上,摔跤爸爸用自己的方式在印度的国土上给女儿们开辟了崭新的道路,而我认为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进步。
04
另外,不要忘了本片很重要的一点,摔跤爸爸并不是一来就是训练她们当摔跤手,而是发现她们有摔跤天赋后才决定尝试的。



谈到这个话题,大家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当你还是个孩童的时候,你有自己的梦想吗?你的梦想是做科学家?歌手?警察?公主?超人?老师?你最后的梦想实现了吗?

再想一下,也许你从小有某方面的天赋,你的这些天赋坚持下来了吗?如果你今天很自豪地说你坚持下来了,那你能说里面没有父母、老师或者身边其他人的要求、督促甚至逼迫?

今天很多父母都非常尊重孩子,崇尚让孩子“自由生长,静待花开”的教育理念,但这不等于“放任不管”,片中的两个小女孩,她们生长在印度偏远地区,如果真的让她们自由生长,也许她们会有一个更快乐的童年,但是她们在未来有可能就落得个14岁就成为别家生育工具的下场,又谈何梦想?

而我们普通人呢?当我们说着孩子随便想做什么做什么,快乐就好,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手上的资源,是否足以承受她可能承受的失败?今天的很多鸡汤文,总在热血地鼓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却一直掩盖一个现实:有选择权的,本身已经是强者。



郎朗从3岁开始学弹钢琴,他的第一位老师朱雅芬告诉朗朗的父母,朗朗有弹钢琴的天赋,如果要让孩子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到北京去。在长达8年的时光里,朗朗的妈妈与她的丈夫、儿子分居两地,孤守沈阳,为郎朗的成长提供必需的经济保障,而且朗朗的母亲在后来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郎国任对儿子的要求一天比一天高,恨不得儿子在睡梦中都在练琴。”朗朗后来也回忆,有时太过辛苦不想坚持,全是因为父母的逼迫。

不是说郎朗父母的方式就完全正确,但是我认为,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自身未发现的天赋,并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眼看着孩子迎着优秀侧身走过选择不作为,以及,在困难面前轻易地放弃努力,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再说,每一种学习都是苦的,透过自己的汗水,突破自身的障碍,由此带来的自信和满足,这样的快乐更真实,更持久,也是谁都抢不走的。



而就像片中的小新娘所说,“这样做是为了让你们能够主宰自己的未来”,这是我们之所以要努力的最大意义,也是我们想要获得持久快乐的前提。影片中,女儿们不仅有摔跤天分,更有反抗自己命运的勇气,所以在朋友的婚礼后第二天,她们就主动训练了,因为她们明白,摔跤并取得胜利,是她们摆脱宿命的唯一出路。

想起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信中也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摔跤吧!爸爸》故事的原型人物,现在这个家族的三个女儿都拿过了世界冠军。

摔跤爸爸给了女儿面对这个残酷世界的勇气,让她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拥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他完成了教育里最重要的事——教育的本义是“引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本来潜在于孩子身体和心灵内部的智慧、力量引发出来,让他拥有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就完成了。



爸爸不能时刻保护着你,爸爸只负责教你战斗,最后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自我拯救。

摔跤爸爸也许并不完美,好的教育也不一定是像片中那样残酷的,固执的,强硬的,但无论想要给孩子什么,都请带着坚持和爱,勇气与信任,以及必要的考验和痛苦,因为只有这些,才能配得上最终的欢笑与荣耀。


    关注 华樱出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