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这个让金融机构又爱又恨的地方,究竟该如何挖掘?

 

农村,的确是一个让金融机构们又爱又恨的地方。...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合伙」可快速关注
微合伙,中国金融界第一高端人脉与网络社交平台

农村,的确是一个让金融机构们又爱又恨的地方。

毫无疑问,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在我国存在广阔的前景,无论是农民的生产环节还是生活环节,都对资金有着不小的诉求;然而,由于地域分散、利润率低、信用空白等诸多原因的存在,金融机构始终对这片“蓝海”心存敬畏。

农村金融的现状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虽然艰难,但我国的农村金融并非一片空白,除了和亲戚朋友之间的借款外,大概还存在三种途径。

一、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的银行系。

金融圈的尤其是银行圈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本为一家,在很长一段之间内(包括现阶段),他们是农村金融中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正规军。实事求是地讲,在扶持农村等政策的引导下,这两家机构曾经在农村贷款方面取得过相当惊人的成绩:譬如深入每家每户实地调查的“背包银行”,又譬如对每一亩地、每一种作物收成都了如指掌的信贷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些许的变化。

1996年,由于市场化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从农业银行脱离出来,受人民银行代管,基本具备“银行”性质,并主要承担了后者的涉农业务;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背负着经营压力的重担,独立之后的农信社也开始对自身业务作出调整,开始更加青睐成本低、收益高的“大农户”,并谋求城镇市场的开拓,许多地区的农信社主体性质也从“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合作银行”再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

换句话说,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农业银行、农信社两家银行首要经营目标从“支农”向“盈利”转变。

二 、以个人、企业、小贷公司为主的民间借贷。

随着数十年经济的发展,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农村自然也不例外,在这一情况下,有不少资金通过个人、企业或者小贷公司等各类主体向农民“出售”,即为我们熟知的民间借贷。当然,众所周知,此类贷款往往带有一定的“灰色”色彩,存在利率偏高、缺乏规范等诸多问题。



三、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半民间金融机构。

与纯粹的民间借贷相比,“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资金合作社”等平台有着些许官方背景,由当地镇、乡一级政府,乃至村委会引导,并基于血缘或者熟人纽带设立的资金借贷平台;这一平台既避免了纯粹民间借贷平台利率过高等问题,也填补了银行贷款的空白,有着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不过,有一件事情应该值得我们注意:

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3号文件,正式宣布全国统一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

换句话说,其实早在二十余年前,上述性质平台在我国就已经出现,但由于管理者金融知识缺乏、权责不清、风险意识不足等问题难以良性发展。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金融参与者并不少,但却存在专业的“懒得动”,愿意动的不专业等令人尴尬的局面。

农业的“硬伤”

我国农村金融为何会出现如此的局面,从宏观层面讲自然是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剪刀差”因素的存在,从中观产业层面讲,则在于农业自身存在的特点:利润率低

以京东金融组织的农村之行,所见到的真实例子来说。

霍庆典是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郭仓镇种粮大户,据其介绍,当地一年轮流种植小麦与玉米,小麦的生长周期大约为每年的11月—次年6月,玉米的生长周期大约为每年的7月—10月。

而每亩地从种植到收割成本大约是1800元,小麦亩产平均1000—1200斤,玉米亩产平均1000—1500斤,以目前的粮价计算,每亩地大约可收入500多元。



毫无疑问,每亩地仅仅500多元的收入,对许多家里仅有几亩、十几亩的朋友来讲,基本没有任何留乡务农的动力,“到城里打几天工都比这赚的多”。

此外,如果种植经济作物的话,虽然收入可能会高一点,但价格波动过于严重,今年还是“蒜你狠”,明年就有可能是“蒜扔沟”了。很显然,对信息略显闭塞,不懂“价格波动与供求关系”的农民朋友来讲,很可能栽个大跟头。
当然,利润率低的问题并非没有出路,规模化种植无疑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法。


譬如上文提到的霍庆典,承包了大约200多亩土地,按照每亩收入500元计算,总计收入也有10万余元,并非一个小数目。

不过,此时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想要进行规模化扩张,势必需要先期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去承包土地、购买设备、获得农料,这笔“原始积累”显然无法通过种地获得,或者说周期太长,但想要贷款的话,又会碰到银不愿意贷,民间借贷利率高等问题。

那么,这一怪圈该如何打破呢?

如何切入?

要想打破怪圈,首先需要明白,怪圈是怎样形成的。

农业生产利润低(现金流少)、资产少——无法完成担保、信用贷款且无法承担高额民间借贷——无法扩大种植、形成规模——农业生产利润低(现金流少)、资产少

仔细观察,其实想要打破这一怪圈,存在两种方法:

其一,提升农业生产利润;其二,为农民增信。

当然,也可以从两处一同着手。

以京农贷在汶上的落地为例,京东金融选择了与当地的农资服务公司山东大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粮)合作。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可以有效保障粮食质量并提高收购(销售)价格。

据大粮公司董事长赵汝学介绍,他们可以为农户从种植到收割的全流程18个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的采购以及智能无人机喷洒农药、农作物首个晾晒等流程的辅助。如此一来,在给农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大粮公司亦能帮助农民减少操作过程中的不必要失误,保证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获得更高的售价,即提升农业生产利润。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梁公司为农民进行“增信”。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外来者”,京东金融对汶上当地缺乏征信记录的农民一无所知,但大粮公司就不一样了。

通过多年的合作,大粮公司掌握了这部分农民朋友每年的粮食产销数据,也就是他们的营收状况,再通过长期的了解,对周围人的走访,就对每位合作伙伴都形成了一定的信用画像,然后,大粮公司从中筛选较为优质的对象,由京东金融提供贷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京东金融提供的贷款并非直接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而是由大粮公司以生产资料(种子化肥等)的形式发放给农户。

仔细分析,其实在这一过程中,京东金融吸取了“供应链金融”与“消费金融”两者的长处,既达到了通过大型企业渗入行业的目的,又保证了贷款能够真正投入生产而非挪作他用。

当然,提及贷款,还有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就是京东金融的资金成本。

据了解,京东金融提供给农户的贷款年化利率在8.4%,很显然,作为贷款,这一数字并不高,这就意味着,在这一贷款过程中,京东金融并不能获取太高的利润。

实事求是地讲,企业并非慈善机构,用做慈善的心态做生意,也无法长期坚持,曾经的农信社就是很好的例子。

对此,京东农村金融负责人洪洁表示:“京东农村金融将打造农村金融生态圈,构建全产品链的农村金融,覆盖农户从农资采购到农产品种植,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金融需求,完整地向农户提供信贷、支付、理财、众筹、保险等全产品链金融服务。”

换句话讲,贷款仅仅是京东农村金融生态圈的一部分,或许这一部分业务赚不了多少钱,但从集团层面考察,却能够有效助推京东各项业务在农村的落地

既帮助了农民、又保障了粮食安全,亦给自己带来了利润,无疑,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扫描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来源:金融八卦圈


    关注 微合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