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悦读 敬畏生命还是护卫生命

 

《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与《黄帝内经》...

点击“文化与健康”可以订阅哦!
《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
一部跳脱传统的医学人文新知  


杨放

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是医学人文领域的核心学科,但目前,我国的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还处在初创阶段,自身体系还不明晰、不健全;同时,这两个学科还要应对现代医学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诸多深层问题。对此,不久前刚刚出版的新著《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就基于作者近年来对医学伦理学发展的研究,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认识上有所突破。


李恩昌
本书的主要作者之一李恩昌是《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副主编。在世界卫生组织原副总干事胡庆澧教授口中,李恩昌“在生命伦理学界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型编辑,对这项看似有些清苦的工作,他却乐在其中”。在这本书中,李恩昌等人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这一论断,作者从医学的使命与目标、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医改的成败得失、“道德资本”和“德源资产”等多重维度对此做了分析讨论,揭示了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在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


李恩昌是《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副主编
书中,作者在“综合、分化与集群”一文里梳理了中国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脉络。文章认为,这两个学科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短暂综合发展之后,便进入了分化发展阶段, 形成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学科群,进入集群发展的新阶段。就目前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而言,应进一步培育学科发展方向,凝聚人才队伍,发展学科基地和营造学术氛围。

作者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一文,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医学伦理学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导向。这种理论开拓对于实现医学伦理学本土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文章强调“应广泛吸收古今中外有益成分的医学伦理学,才是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的医学伦理学,才能更好担当起维护人的尊严、权利,促进生命科学发展,维护和增加人健康的责任”。在方法论层面,作者提出需要注意学科发展趋势与规划的研究,注重知识创新、注重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注重数学方法的应用,注意引进其他学科知识。



而“医学伦理学研究的若干原则与方法”一文,则在研读医学伦理学文献资料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既要聚焦伦理问题,又要有广阔的视野;既要重视具体问题,又要重视理论问题;既要坚持研究的独立性,又要关注时政的变化。作者还强调,医学伦理学也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学科,既要从临近学科中获取新理论、新方法,也要从时代变迁发展中拓展研究领域,变换研究问题,还要把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

在学术风格上,李恩昌一直倡导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应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医学伦理学者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前沿性、公共性课题的思考与探索,坚决反对闭门造车,避免学术研究滞后于社会发展。“健康道德责任”一文强调,健康是包括卫生部门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所有部门和社会成员都要把自己的工作和行动与人民健康联系起来。另外我们注意到,德国哲学家、医生、人道主义者史怀哲提出的“敬畏生命、敬畏一切生命”的思想传入中国后,在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本书中“敬畏生命还是关爱生命、护卫生命”一文能够跳出名人成说的牢笼,发现这一理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揭示出其作为医学伦理学的生命观的内在缺陷,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关爱生命、护卫生命的生命观,立论新颖,发人深省。

(作者为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

《无极之镜》:
经验,可能不是中医的全部  


路辉



中医从《黄帝内经》开始至今,历经五千年。或许是几个世纪的厚重积淀,我们对人体的中医认识并没有统一起来,甚至在中医界内部也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社会上还几度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声音。那么,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黄帝内经》一直被认为是中医的筋骨和框架,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中医的筋骨框架是《黄帝内经》,那么《黄帝内经》的筋骨框架又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黄帝内经》的筋骨框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结为中国古天文学。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开始有针对性地对中医天文学领域进行研究,并把25年来的所见和所思汇集成了《无极之镜》(九州出版社)这本书。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医者,意也”。意思就是说,中医看病,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很重要,要随时普遍联系。但是这种看病思维,虽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却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有人说,一个病脉,一千个中医能摸出一千个脉象来,开出一千个方子来。因此,我在书中将这种定性的中医升级到定量,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试图实现疾病的定性与定量、病性与病位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我们知道,民间老中医、老专家们所从事一生的中医事业,最后都会留下一些经验之谈。但是,难道它们就是中医的全部了吗?对此,我们可能要从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开始说起。阴阳五行源于古七衡六间图、月行九道图和五星运行的天文机制,以及天人感应的物理机制。找到了它们的源头,《黄帝内经》就有了一个能够以思辨性、逻辑性的形态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机会,中医也有了一个以科学为名的理论可能性。与此同时,《无极之镜》还详细说明了中医人体与天体的内在物理关系,同时揭示了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天文机制,使得中医理论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我试图在书中将中医从中医升级到子学。到目前为止,中医只有定性的经验之谈,还没有定量的数术之法。《无极之镜》为中医定量的数术之法提供了客观的天文物理机制,从中国天文古籍《周髀算经》中提炼出了阴阳五行的定量之法,并名之曰子学,以区分科学。


中国天文古籍《周髀算经》
从古至今,传统中医一直是以一种哲学概念出现和应用的。在当今科技的力量下,我们应该将这种哲学状态升级到所谓“天学”,从天人角度、物理角度重新诠释阴阳五行的内算机制。让科学的归科学,让哲学的归哲学。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关注 文化与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