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所学校,平均每个孩子一年能拿到5张奖状!

 

o 如何订阅我们?x0a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
初中生,处在情绪容易波动的青春期,随之而来的学业压力也日益加重,而此时,却又是性格形成、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是一段敏感又脆弱的时光。

作为一所公办初中,建平实验中学有一种内在的张力。办学质量有口皆碑, 但赢得学生和家长好评的背后却不靠“刷题”,而是“唤醒”。

如何“唤醒”孩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建平实验中学是怎么做的!“第一教育”还曾经专访过建平实验中学校长李百艳,可以点此回顾 她的家庭教育观点。

教育是一种唤醒,它首先尊重两个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于是,在建平实验,关照学生心理成长、做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是每个老师最重要的事。与此同时,学校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点燃孩子身上的小宇宙,同时让老师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意义和价值。在这样的校园里,生命在静静地绽放,学校成为一个有“魂”的生命体。



放你的“苹果”在我的“心尖”




“初中生的成长就像苹果一般,是由青涩到成熟的过程。”在校长李百艳看来, 每个初中孩子就是一颗颗“小苹果”,他们不仅是家长心尖的宝贝,也是学校和老师心尖上的宝贝,需要细致呵护。

“呵护心灵”不是件容易的事,建平实验却做得很细致。走进校园,一个银色的“钻石苹果”立在喷泉中心,苹果的“多切面”正寓意着学生学习的多面性,也表达了学校寄予学生在各个领域全面发展的希望。教学楼走廊里的50多个生态鱼缸,不仅兼具美观与科学探究的双重功能,还象征着学生在这里,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一样,如鱼得水,自由畅快地遨游。

类似的细节在建平实验还有很多, 明德启智的未来之门、生生不息的五环苹果、温情暖心的相片墙绘……被称作“弘真• 育真”的系列文化景观,是建平实验以“真”字为核心,让校园的每一寸空间,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地方而精心打造的。

身处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建平实验的孩子很有自豪感,更让他们骄傲的是,学校和老师是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放在心尖上。

学校常常想尽办法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和比赛,绘画、唱歌、编程等自不用说,甚至连“查字典”也可以成为一场让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活动。因为学校坚信,每个孩子总会有一个自己的亮点,学校要创设这样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地展现特长,释放自己的兴趣、才华和情感。

张铭苏在刚入学时是个默默无闻的学生,成绩一般,表现也不突出。但她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比如在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做了一年,她就崭露头角,组织管理能力越来越强,做到了部长的位置;又比如“五月歌会”的时候,她主动参与唱歌排练,待到第二年的“五月诗会”, 她就能组织起一帮子男学生,煞有介事地排演了一个节目《道德经》;再比如,刚开始在运动会上跳啦啦操时,因为韵律感不好,她还不太敢展现自己,但到了“14岁生日会”时,她用一曲自信的扇子舞赢得全场掌声……

只有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才能找到释放的空间;兴趣会带动自信心的培养;而一个有自信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积极主动的人;那么,学习也自然而然会变成一件有乐趣的事。”既是校长,也是家长,李百艳深谙初中生心理,她告诉记者,“现在的教育常常看不见孩子‘已有的’, 只看孩子‘没有的’。但其实,激励和赏识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希望给初中生一个良性的心理期待,让他们自我实现,积极自信。”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好几个“我”, 好的教育就是让内心那个“自卑的我”饿死,这符合积极心理学的效应。据副校长万兆云介绍,建平实验约有3000 名学生,但每年印发的各类奖状却差不多有15000 张,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孩子一年至少能获得5 张奖状。在这里,学生获得了认同感,拥有了成就感。据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反馈,母校是他们最想念、留恋的地方,这也正是李百艳努力的方向——“办一所让学生眷念的学校”。

学生的真实感受来源于学校和老师的“父母心”。

最近,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有一条登载学生在各级各类市区级比赛中获奖的信息,几百个孩子的名字,学校没有以一句简单的“某某等人获奖”完事, 而是不厌其烦地一一录入姓名,就是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刚开始有一个孩子的名字被写错了,老师发现以后,非常重视,连夜撤下整条信息,第二天又重新推送了一次。

初一(6)班的李琪萱,自幼就酷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前几天学校特意为她个人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引来了许多同学“围观”和赞叹。对李琪萱来说,这份“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学校举办个人书画展”的荣耀不仅激励着她,更让她增长自信,在生命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珍贵记忆。



心理课、心理剧表演、心理主题班会⋯⋯激励和赏识教育给予初中生良性的心理期待,让他们能自我实现,积极自信

教育的根本使命与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健康的心灵。心理老师刘丽秋向记者介绍,作为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实验校,学校不仅定期开展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心理咨询室也随时向学生开放,还通过心理剧表演、心理墙贴纸、心愿风铃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释放压力。作为一名专职心理老师,刘丽秋开设的心理课程是排入课表的,她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发的校本教材覆盖了包括青春期早恋、青春期交友、如何缓解考试压力等敏感话题与热点问题。

不仅如此,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心理档案,当班主任认为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倾向时,就会及时与刘丽秋沟通;这时,刘丽秋会主动干预,防患于未然。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学校开展“从心出发”的师生手拉手结对项目,安排老师担任心灵导师持续跟踪学生状态。同时,学校也会培养一批学生心理志愿者来关心同学,每个班级还设有“心理委员”。

在建平实验,心理教育不单单是一门课程,而是被放到“教育的整体、育人的本质和高度”来重视,不仅是班主任每年要接受心理培训,学校还鼓励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修读心理咨询专业,据悉目前学校已有7 位学科老师拿到了心理咨询资格证书。学校还时常邀请具有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家长,或者聘请校外专业的心理学专家来开讲座。“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心理工作者”。拿李百艳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在织一张教育的大网,每个人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结点”。

“多切面”,让小苹果像钻石般熠熠生辉




开学典礼上,李百艳的一段话让全校师生振奋。“不必说升旗仪式的气氛庄严、广播操的气势恢宏,也不必说开学典礼的激情与梦想,颁奖典礼的自豪与荣耀,单是一节一节的课就留下了无限的精彩:师生对话的课堂,知识引发知识,思想激发思想,情感激发情感,智慧启发智慧,更重要的是心灵唤醒心灵,人格影响人格。”

确实,在学校里,还有什么比一节一节的课更常态,更能影响人。

从2015年开始,建平实验就在预初班进行调研,向每个学生发放关于特需课程的问卷,了解他们在小学的状态以及想在初中发展的方向。问卷的结果显示,初中生的兴趣多样化,而且不稳定,特别需要适合他们的个性课程。

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围绕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同时,始终以“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建平实验在调查学生需求和教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始尝试“特需导向”课程建设的探索,在预备和初一年级的综合探究课中实行走班教学。

数学老师丁俊的业余爱好是书法篆刻,这一点几乎全校闻名。他不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而且他的篆刻作品曾多次入展全国大展及西泠和上海大展。这样优质的资源就被学校充分利用起来,于是,在汇集了一批对书法篆刻感兴趣的学生后,丁老师开始了他的“特需课程”尝试,指导孩子们临摹传统篆刻艺术,学刻自己的名章,进行简单的篆刻创作。



如果老师的资源与学生的需求能够完美地匹配自然是理想的状态,但必定会出现难以满足的时候。这时,家长资源的利用让问题迎刃而解。根据特需课程的问卷调研,有不少学生对口语表达有兴趣,还有一些在小学就表现出语言天赋的孩子,但学校并没有合适的老师能够胜任这一课程。上海广播电台金话筒主持奖获得者、主播白瑞成为学校的最佳选择,作为建平实验的热心家长,她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一重任,不仅为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还亲自担任“演讲与口才”特需课程的主讲老师。

“公办学校要突破传统,再不能是‘我有什么就给学生什么’,而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想方设法寻找资源,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志向,激发他们的潜能。”李百艳如是说。

如今,建平实验以“特需导向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为抓手,开发实施了编程思维、3D 建模、诗海撷珠、戏剧天地、书法艺术、篆刻艺术、数独探秘、象棋思维、英剧听力、美剧配音、高尔夫、平板绘画、创意手绘、非洲手鼓、舞蹈形体等一大批初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两个校区74 个班级, 无论是精导优学的基础型课程,还是特需导向的校本课程,都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努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这也正是校园里那颗“多切面”钻石苹果的寓意所在。

不把孩子推到同一扇门里,多一把尺子衡量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这几年,学生在校外拿奖的数量和质量常常让老师们觉得惊奇和不可思议,就在最近,建平实验的6 位学生设计并模拟建造了一座“漂浮的蜂巢岛”,拿下了“未来之城”中国区总决赛的特等奖,并代表中国前往美国比赛,斩获了“最佳人气大奖”。建造一座“未来之城”,看起来只是建立模型,但其实不仅横跨了工程、技术、数学、艺术等学科,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表达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对此,李百艳非常支持,她说:“公办学校就是要多让孩子们走出去,为他们创造和抓住机会,尝试各种各样的考验,这不仅仅是为了争得荣誉,更重要的是学习和体验。”

那些在专业岗位上,有着专业情怀的人






“未来之城”比赛中,建平实验学子正大方自信地向中外嘉宾展示、表达

挑战“未来之城”,让学生们收获颇丰,一样感受深刻的,是学校两位科技老师:科技总辅导员赵振华和科技辅导老师周宇。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位科技辅导老师,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但他们说,越是新手,就越会和学生一起“异想天开”,更加放得开手脚。

“找对的人,做对的事,把有专业情怀的人用在专业岗位上”,李百艳的这句话在建平实验的老师中间流传甚广,在采访中,不止一个老师自豪地告诉记者,“对, 没错,我就是那个有专业情怀的人!”

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后备、参加各种工作室……在数学老师秦莉眼里,在建平实验做老师很幸福,因为这里有适合老师发展的土壤。她说:“第一重幸福是我看到了孩子在快乐成长,第二重幸福是学校不断地为我们搭建平台。”

语文老师孙伟菁刚到学校时很不自信,她总说“语文组高手很多,自己不行”, 一碰上发言,见了话筒就躲。然而在各种平台的磨炼下,孙伟菁一步一步走向自信,现在发言前即使毫无准备也能侃侃而谈,去年还被评为学科带头人。她告诉记者,学校为老师搭建的平台是有三个维度的,既为每个学科组请特级教师来做学科导师,也有同伴之间的互助式、共享式学习,还有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

在建平实验,青年教师被称为“未来使命团”,每个骨干教师的手里,都带教着好几个“小团子”。为了培养好这些“团子”,学校的思路是给他们“压担子”。

在一次三区联动的教研活动上,学校本来完全可以挑一位骨干教师上展示课,展现学校的教学水平。但李百艳不认同, 她说:“我们要多给年轻人搭平台,给他们机会锻炼,他有不足,我们一个团队都是他的后援。”那一次,90 后的青年教师陈潇潇得到了这个机会,整个语文教研组帮她磨课,光教案都改了9 稿,最后那节《百合花开》的展示课,反响很好,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位新老师上出来的。

对建平实验的老师们来说,到全国各地去听评课、赴美国研修、评高级职称……这些机会很能增长见识,他们常常感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福利。

“尽管说老师的发展最终造福于孩子,但不能忽视的是,老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要成就自己,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在学校里能有满足感、获得感。”在李百艳看来,一个成功的老师不仅要有“自我发展的长度”,还要有“辐射他人的宽度”,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神引领的高度”。

在没有任何人要求的情况下,预备年级的主任杨美琴自己做了一个微信号,学校的新闻、孩子们的成长、老师身边的小故事……她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做这些图片和文字的编辑,有时会弄到很晚,但她并不觉得累,反而做得很开心,因为她是真心实意地以学校为荣。

像杨美琴一样热爱学校的老师还有很多,可以感受得到,建平实验的老师有方向,有路径,他们也愿意付出。在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老师和“小苹果”们一起,慢慢褪去青涩,闪耀出光芒。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5B刊,作者系本刊记者徐倩,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 小编个人微信号:2432274540,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注 第一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