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宫殿与新未来

 

《韩熙载夜宴图》APP每天早晨7点半,在故宫上班的于壮都要从那扇曾为帝后游览西郊诸园时出宫的西华门进宫“...





▲故宫出品的《紫禁城祥瑞》APP截

每天早晨7 点半,在故宫上班的于壮都要从那扇曾为帝后游览西郊诸园时出宫的西华门进宫“当差”。而与其他同事的办公地点在非开放区不一样的是,于壮要穿过西华门,经过宝蕴楼、金水河、永康右门,穿过近半个故宫,来到一堵红墙下的平房前。这个在游客开放区域寿康宫南部,红墙夹着的小院,原是寿康宫的厨房,现在是故宫资料信息部数字展示一组的办公室,故宫出品的高居App store 排行榜的几款App就诞生在这里。

于壮2003年进入故宫,成为故宫官网的设计师,当时的他和其他几位同事每天在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建设和维护故宫官网。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于壮成为了组长,而他所在的这个组,主要负责故宫App 、微博、微信和官网的开发和运营。这个组里一共10个人,还有一位聘请的美国专家作为语言顾问,这些人的专业涵盖了史学研究、文化鉴赏、动画设计等各个环节。截至目前,故宫官方已经推出7 款App ,构思全部出自这个10人小组,其中最早的一款是2013年发布的。



▲故宫出品的《紫禁城祥瑞》APP截

说到于壮所在的数字一组,则要先从故宫的数字化开始说起。1998年故宫成立资料信息中心,当时部门的团队只有十几人,现为资料信息部副主任的苏怡在2001年“进宫”之时,团队已发展至30多人,而今,这个部门更是壮大到将近8人。要将故宫180 万件藏品数字化,是个必然的趋势,因为按照宫现在的展览空间,即便年年展出的藏品不重样,展完全部藏品也需要几百年。要想让观众尽可能多地看到故宫的宝贝,只能借助数字化技术,而且,这也是目前对这些珍贵文物信息最好的保存手段,是故宫现在直至未来的一项长久而重要的工作。



▲故宫出品的《紫禁城祥瑞》APP截

但是故宫要数字化,有着很多困难要解决。苏怡毕业刚分配到故宫时,故宫的藏品目录还在紧张地往数据库中录入,官网上提供的知识也相对传统,多少有点刻板。但随后的十几年里,这个从照相室起步的部门不断扩展,成立了视频组,进行故宫大修前后的拍摄记录,采访故宫老专家、古建筑传承人,记录他们文物修复的工作;还有应用技术研究组,进行古建和藏品的3D数据采集加工和展示;数字展示工作也从官网逐渐扩展到更多方面。资料信息部开始慢慢形成系统并越来越有规模。现在的资信部分为四个板块:信息网络建设,专门负责有线、无线网络的建设以及各种硬件设备的采购安装与维护;信息系统开
发,专门负责OA办公自动化平台建设,以及与故宫各种业务工作相关的数据库开发;数字资源管理,负责通过拍照、摄像来采集文物基础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管理和对外利用;最后一个板块,也是最受到热切关注的部分——数字展示,分为线上、线下两块,就包括故宫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故宫出品”系列的App合作开发。



▲《韩熙载夜宴图》APP

说起App,大家一定都对故宫几款火爆的App有所耳闻,从《胤禛美人图》、《皇帝的一天》到《韩熙载夜宴图》,再到最近的手机App《每日故宫》,每一款都深受欢迎,下载量持续走高。负责App开发的于壮说,这是建立在资信部多年丰富的数字资源积累的基础之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展现的形式也随之越来越丰富,故宫面临着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创新问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要创新,就要与时代接轨,瞄准时下最新的展示方式,用新媒体的前沿技术让所有用户/ 观众去认识故宫、了解故宫,于壮与他的80后团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连续3 年依次被App Store评为“中国区年度优秀App ”,其中创立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的《韩熙载夜宴图》还被评为“中国区2015年度最佳App ”。





▲故宫博物馆首款APP《胤禛美人图》

与常规的思路不同,故宫App的建设并没有走“大而全”的路线,他们选择从点出发,一个App深入地剖析一件藏品或一个主题。许多观众被其中的藏品展示效果和设计感给惊艳到了,通过App让他们从关注藏品进而越来越关注故宫这座博物馆。每一款精美的App背后都是许多人呕心沥血,故宫的数字化除了资料信息部努力进行内容和交互开发之外,还离不开其他部门的专业支撑。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一款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学术研究基础,可以说,资信部与故宫博物院里其他部门是相辅相成的供给关系,研究学者们给了他们很多专业意见,为产品的开发打开了许多新的角度。而且,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碰撞中,于壮和他的团队发现,专家们也经常有不错的创意点子,有些专家学者们觉得可能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在新媒体工作者的手中逐渐变成了可以实现的方案。





▲故宫博物馆首款APP《胤禛美人图》

创造真正的“数字故宫”是故宫未来的走向之一。有了十多年来数字化采集的素材以及先进的数字设备,原本小巧雅致难以对海量观众开放的建筑空间,质地脆弱难以展出的文物珍品和实物展示中无法表达的内容,都能以数字形态呈现出来,为观众打开一扇深入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数字之门”。端门改造项目的启动以及去年“端门数字馆”的落成便是“数字故宫”的重要一环。在“端门数字馆”中,人们可以走进“数字建筑”、触摸“数字文物”,借助沙盘展示、文物交互、虚拟现实剧场……端门数字馆可以让你把故宫看得更通透。



▲改造后的端门数字博物馆



▲数字多宝阁(摄影:王琎)

在端门数字宫廷原状展示部分中,三面环绕的虚拟环境CAVE系统可以将故宫尚未甚至永远不会对外开放的珍贵建筑空间,以逼真的立体成像技术还原,第一期展览就让观众“走进”三希堂,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养心殿西暖阁的昔日光辉。但受制于对端门古建筑的保护,现在的数字装置只能做到三面展示,地面和天花板都不能同时显现出来,这就使得展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能全方位展现的三希堂多少有些怪异,然而,相信这些问题在不久之后便会得到解决,因为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将在2020年落成。



▲改造后的端门数字博物馆

北院区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故宫大量大型珍贵文物,例如家具、地毯、巨幅绘画等,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科学保护和有效展示的问题,同时还希望把文物修复的传统技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公众。建成后,北院的文物展示数量将数倍于故宫目前的展出数量,到时不但可以组成主题鲜明的系列展览,还能以现代化的展览方式展现故宫的风采。在600 岁的老故宫里,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难以一展拳脚,受制于对古建筑的保护,连网络的建设都显得举步艰难,以后北院区与紫禁城院区优势互补,定能大放光彩。





▲数字展示一组团队

揭开故宫的层层面纱,我们一步步走进故宫,现代化的技术让世界不再遥远,也让故宫不再神秘。二十年前我们也许不能想象通过小小的屏幕就能看到故宫的珍宝,但今天,故宫做到了,接下来的十几二十年,不知道故宫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可以肯定的是,故宫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

■本文为艺术与设计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注 艺术与设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