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汉柔情的“紫之梦”—工程总指挥陈云庆采访记

 

第20篇了五一劳动...



铁汉柔情的“紫之梦

—杭州紫之隧道建设总指挥陈云庆采访记

(文:李华  图:李玲)
采访那天正赶上大雪,往日翠绿的西山大清谷覆上了一层厚雪,紫之隧道工程建设指挥部里如平日一般少有人气 。“ 做实事、不说大话,勇挑担、迎难而上”——惟有书写在办公楼外墙上的紫之精神,红艳艳地夺目,凭添了几分生机。

人呢?都在工地,在一线。干工程的人都知道,越是这样的恶劣天气,越不能松弦。而为了采访,陈云庆破例推迟了去工地,招呼后他告诉我,我坐的沙发正是他昨晚的 “床” ,365天 ,天天在工地 ; 365夜 ,一有情况就火速现身,这就是他从2013年7月份到紫之隧道报到之后的人生状态。

详情 ↓
1
老骥伏枥,志在隧道


隧道工程建设,这是一个男人的领域,充满了泥泞与艰苦,充满了意志与阳刚。对普通市民来说,这个领域则显得专业而陌生。采访之前,我搜到了陈云庆的履历表,他参加过新中东河综保工程,那时他是中、东河二污管修复的现场指挥组组长,曾连续半个月吃住在施工现场,带领同事们啃下过最难啃的骨头。2015 年,他还荣获了浙江省总工会表彰的“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市国资委表彰的“优秀员工”。

这是一匹杭州城建系统的老马,对荣誉,他却“嗐”了一声说,多宣传一下我们指挥部的年轻人吧,替他们鼓鼓劲。这帮年轻人什么苦都能吃,只要一声召唤,个个冲在前面,撤在最后。哪里有风险,第一时间就出现在哪里,做了一辈子工程,这个团队是我带过的最好的,我很感谢他们。



紫之隧道,是陈云庆挑战自我的一次跨越,是他事业中重要的一页,他也为此付出了健康的巨大代价,这一点,他不说,但身上的手术刀口和桌上的血压计都在无言地诉说,为了这个工程,他是“拼了老命的”。他承认,当初朋友和家人都劝他不要来,“58岁,快退休的人了,不要弄了太累了。”但当时紫之隧道处于前期最困难的阶段,有大半年时间,项目推进几乎空白。

“我也知道这个隧道的技术难度特别大,我的压力也特别大。但城投集团想做大项目带动企业发展,领导轮番找我谈话,既然领导这么相信我,我就过来试一下吧。”而在陈云庆的性格中,“试一下”,就意味着不再给自己留有余地。老领导和同事们都太了解这个“杭铁头”了,这个男人做事有一股狠劲,特别擅长“吃苦能干”,定下来的目标天塌下来也会找到办法完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在这首诗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年老力衰的千里马虽卧躺在马槽边,却仍激荡着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2013 年,王云庆就带领着十几个人的精干团队,在杭州西山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夜以继日地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鏖战。
2
拦路虎和“急救先锋”

 杭州市紫之隧道是全国最长的城市隧道群。总长 14.4 公里,隧道要从西湖边的群山中穿过,既要不影响世界遗产,又要安全、优质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对建设单位而言难度可想而知。隧道太长,工程分了 6 个标段,陈云庆心里有一张进度表,这张时刻表更是一张难度表,表格上有好几道难度系数颇高的大题。困难摆在眼前,紫之隧道19人组成的指挥部,这个强大的核心团队,用过硬的业务水平挑战大自然。



隧道,多在险峻处。在工程体量越来越大、施工地质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前期拆造、塌方、涌水、岩爆、都成了隧道施工的“拦路虎”。紫之隧道工程 II 标位于大诸桥社区,2013 年 9 月初,陈云庆在实地踏勘现场看到的还是这样一幅场景:一栋栋待拆迁的房屋、高悬的高压线路、一片片茶林地,封住了从项目向外延伸的通道……而前期谈判,仍在艰难地胶着中,工程推进则火烧眉毛迫在眉睫。

经验丰富的陈云庆,用粗红的线条勾勒出一条通往洞门的临时道路,巧妙地绕开了拆迁房屋。再经项目部实地放样,地形补测,精确计算临时道路的纵横坡数据,最终把这条便道的红线外用地减少到了 1 亩以内,并避开了所有的拆迁房屋和重要的电力线路铁塔。在各方紧密配合与支持下,只用了三周时间便完成了这条约 200 米长的便道建设,大大缩短了工程进度。9 月 24 日 II 标洞门刷坡前的鞭炮震天响起,这条便道包含了各方保护智慧、勇气与奋战精神的结晶。



隧道穿山过河,要过“地质关”。老工程人员都知道,“不打隧道,就不会了解中国的多样地貌。”大截面含水软薄土层的施工技术难题,是紫之隧道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一标段的开挖,好比在豆腐里挖隧道,每一步都要很小心。”陈云庆说,尽管做足了准备,实际开挖时,土质情况还是比预计的更糟糕,这使得一标段的推进变得非常缓慢。“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一标段每天只能做 2 个循环的加固开挖工作,1 个循环推进 0.5 米,1 天只能推进 1 米。”  “我们只能这样 1 米 1 米去啃,对整个工程而言,安全是第一位的。”在经历了一次意外的塌方事件后,指挥部把安全施工的弦绷到了最紧。


(图:王下军)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指挥部就要充当一回“急救先锋”。犹记得2013年10月6日,台风“菲特”伴着大风暴雨夜袭杭城,当时过河段围堰施工已至河中,水位逐渐升高,在指挥部指挥下,傍晚时分启动应急预案,现场 5 部挖掘机同时作业,在即将合龙的围堰之上沿河宽方向接力驳运土方。风雨交加的夜晚,水位随着雨势已接近 8 米的临界水位,柴油马达的轰鸣声无法掩盖现场指挥人员的焦急心情,挖掘机一步步推进,土方一点点转移,河道水位得以控制。台风过后,未完成的导流渠内积水严重,脚手架 4 米以下全部浸在水中,之浦路严重积水。但是,仅仅3天之后,工地就恢复正常生产,并在 10 月 15 日成功实现导流渠通水,打响了明挖隧道过五浦河的第一枪。
3
我有更高的荣誉

紫之隧道指挥部的人员非常精干,紫之隧道总投资约44.6亿元,象这么大的项目,正常编制要在50 人以上,但他们只有19个人。从前期征地、拆迁,到项目招标、前期踏勘、解决方案、技术实施……以及与各标段项目部的沟通协调,建设管理、安全管理等等,事无巨细,人人都在超负荷工作。个人的利益得失,在此绝不能做家长里短的算计,只有靠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汗水和心血,用一种已不属于现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的精神去拼。



“这两年我们怎么跟项目部,怎么跟项目标段去做沟通,怎么摸透每个项目经理的性格,怎么深入一线谈心,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是做事情的,不是吹牛皮的。”陈云庆回忆说。

除了身边这个团队的支持,陈云庆还感谢那些给过他力量的人,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肝胆相照,相望进退,有情有义,才让他“撑住了。” 他忘不了,城投集团的老总章维明总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出现,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时候章总还会打一个电话过来问:身体好不好?

老领导们,都太了解陈云庆的脾气了——紫之隧道带给他的累,是无法描叙的累,是年轻人都承受不了的累。去年做了一次大手术,切除了肾里一颗 8 公分的囊肿,第 5 天,线都没拆,他就出现在工地上了。尿血了,还在工地上,把医生都吓坏了……

为什么这么拼?他忘不了城投集团的原董事长王坚对他的一句评价,这么好的建设人才,一直埋到现在,现在都快要退休了。是啊,人生难得几回拼!即使,晚了点,可谁说 58 岁不能交出壮丽的考卷?





自紫之隧道建设以来,其技术要求之高、开挖断面之大、施工工艺之复杂在行业内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广泛关注,国家多位院士和国际隧道协会主席等权威专家多次来工程现场指导交流。王梦茹,被誉为“中国隧道第一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老爷子外号“王大炮”,个性和陈云庆一样,喜欢实话实话,功是功,过是功,看不惯就是看不惯;他喜欢陈云庆,要收他为徒。



“你收吗?”陈云庆不敢确信,“收啊,我就收你啊,你出去就是我的学生。”于是,陈云庆成了王院士的关门弟子,2015 年拿到了隧道专业的高级工程师证书——这是对他专业的认可。而他所带领的紫之隧道指挥部,其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也赢来了所有合作者的认可。“这是一只真正为施工队伍做好服务,会干事的队伍。”央企同行这么评价。

 2016年紫之隧道通车在即,陈云庆既欣慰,又有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惆怅。“多么希望,队伍不要散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批兵,当初是各系统抽调、招聘过来的“凑拢班子”,之后被他一个一个亲手带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具有高度凝聚力,战斗力的“尖刀班”。紫之隧道一通车,这些兵们也将散落四方,他们会独当一面,会成为另一个他——城市建设的专家、市政工程的技术骨干,紫之人的精神会永远流淌在他们的血脉里。

而他们共同的作品,将永远留在西湖边的群山之中,成为杭州“四纵五横”快速路网图上最漂亮的“一纵”,成为子孙后代心中“父辈的荣光”。

“把名誉留给年轻人吧,他们个个是标杆。而我,我有更高的荣誉。”陈云庆最后说。这话,谦逊,坦荡,又透露着风骨和傲气。我突然想到,冥冥中有天意吧,紫之,紫之,在中国人的汉字释义中,紫,代表声望、深刻和精神,而紫色,是由炽热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那正是一个男人灵魂最好的诠注!

用执着坚守平凡
用青春诠释梦想
五一致敬劳动者


    关注 来往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