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解剖图谱》:01 第一章 特定穴位的层次结构与操作(1)

 

------01 第一章 特定穴位的层次结构与操作(1)------



一、腧募配穴

1.肺之俞募

肺俞 足太阳膀胱之穴,肺之俞穴。

【位置】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伏位,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两侧1.5寸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等。

③深层:胸腔(肺脏)。

【刺灸法】向后正中线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注意:该区域深层是肺脏,故针尖应该朝向脊柱方向(与皮肤的夹角以60~70度为宜)。

【主治】咳嗽,肺炎,盗汗,月经不调等。

中府 手太阴肺经之穴,肺之募穴。

【位置】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甲乙》)。

【取法】位于胸壁前之外上部,第一肋间隙外侧距胸骨正中线旁开6寸。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薄。

②中层:三角肌前缘、胸大肌、胸小肌。

③深层: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

【刺灸法】向外上方斜刺0.5~1寸。

【主治】乳痈,咳嗽,气喘,肩背痛等。

2.大肠之俞募

大肠俞 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大肠之俞穴。

【位置】在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胸腰筋膜浅层、背阔肌腱膜、竖脊肌等。

③深层:椎管。

【刺灸法】向后正中线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主治】腹胀痛,呕吐,便秘,痢疾等。

天枢 足阳明胃经之穴,大肠之募穴。

【位置】去肓俞一寸五分,侠脐两旁各二寸陷者中(《甲乙》)。

【取法】神阙穴旁开2寸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均较薄。

②中层: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以及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

③深层:壁腹膜进入腹膜腔而刺中小肠故不宜深刺。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注意:①针刺体位:以仰卧位为宜。使患者能放松腹肌,且利于长时间保持体位,术者亦便于施术,并掌握针刺深度和感应。

②针刺深度:不可针刺过深,应限制在腹膜壁层以上的各层组织中。如针感不强或无针感,也只可在腹壁各层间缓慢提插捻转,或停针候气之后再行操作;如果进针过程中有突然的落空感,提示针尖已进入腹腔,则应立即退至腹壁层。

③针刺手法:刺激量宜小,速度宜慢,手法一般要轻,切忌深刺与反复大幅度地提插捻转。

【主治】痛经,腹胀痛,呕吐,呃逆,月经不调等。

3.胃之俞募

胃俞 足太阳膀胱经之穴,胃之俞穴。

【位置】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胸腰筋膜浅层、背阔肌腱膜、竖脊肌等。

③深层:腹腔。再深刺极有可能刺中肝脏。

【刺灸法】向后正中线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主治】呕吐,胃脘痛,腹胀,便秘等。

中脘 任脉经之穴,八会穴之腑会。

【位置】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甲乙》)。

【取法】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富有弹性。

②中层: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

③深层:壁层腹膜、腹腔。

【刺灸法】直刺0.5~0.8寸,亦可向四周斜刺,患者会有上腹部胀闷感或胃部收缩感。

注意:再深入极易刺中胃,如加以提插、捻转更可能将胃内容物带入腹膜腔,引起腹膜炎,胃充盈时严禁针刺。若针尖向上深刺,可刺伤肝前缘,引起肝出血,遇肝脾肿大者尤不宜刺深。

【主治】呕吐,胃脘痛,腹胀,便秘等。

4.脾之俞募

脾俞 足太阳膀胱经之穴,脾之俞穴。

【位置】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胸腰筋膜浅层、背阔肌腱膜、竖脊肌等。

③深层:腹腔。深刺可刺中肝脏。

【刺灸法】向后正中线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主治】呕吐,胃脘痛,腹胀,便秘,黄疸等。

章门 足厥阴肝经之穴,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位置】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甲乙》)。

【取法】腋中线,当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缘取之,或患者取侧卧位,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处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均较薄。

②中层: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肋。

③深层:膈肌、腹膜,再深入可刺伤肝或者脾。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注意:右侧章门穴可刺中肝右叶前缘,左侧章门穴可刺中脾脏的下端,故不宜深刺,以免产生严重后果。慎之!

【主治】胁痛,少腹胀痛,呕吐,呃逆,月经不调等。

5.心之俞募

心俞 足太阳膀胱之穴,心之俞穴。

【位置】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等。

③深层:胸腔(肺脏)。

【刺灸法】向后正中线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注意:该区域深层是肺脏,故针尖应该朝向脊柱方向(与皮肤的夹角以60~70度为宜)。

【主治】癫痫,失眠,胁痛,咳嗽,健忘等。

巨阙 任脉经之穴,心之募穴。

【位置】鸠尾下一寸(《甲乙》)。

【取法】在脐上6寸,腹中线上,仰卧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富有弹性。

②中层: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

③深层:壁层腹膜、腹腔。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主治】黄疸,呕吐,癫痫,失眠,胁痛,咳嗽,健忘等。

6.小肠之俞募

小肠俞 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小肠之俞穴。

【位置】在第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平第一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骶髂肌起始部,以及竖棘肌。

③深层:骶管。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主治】遗精,遗尿,白带,腰腿痛等。

关元 任脉经之穴,小肠之募穴。

【位置】在脐下三寸(《灵枢·寒热病》)。

【取法】位于腹中线上,脐下3寸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富有弹性。

②中层: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

③深层:壁层腹膜、腹腔。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下斜刺1.5~2寸,局部酸麻胀,临床多用灸法壮阳。

【主治】中风脱证,痢疾,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白带,腰腿痛等。

7.膀胱之俞募

膀胱俞 足太阳膀胱经之穴,膀胱之俞穴。

【位置】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取之。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骶髂肌起始部,以及臀大肌的起始部等。

③深层:髂骨。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主治】腹痛泄泻,遗精,遗尿,白带,腰腿痛等。

中极 任脉经之穴,膀胱之募穴。

【位置】在脐下四寸(《甲乙》)。

【取法】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富有弹性。

②中层: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

③深层:壁层腹膜、腹腔。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下斜刺1.5~2寸,局部酸麻胀,临床多用灸法壮阳。

注意:针刺该穴位时,嘱患者排空小便,以免刺中膀胱;孕妇不宜刺!

【主治】阳痿,早泄,水肿,痢疾,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白带,腰腿痛等。

8.肾之俞募

肾俞 足太阳膀胱经之穴,肾之俞穴。

【位置】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胸腰筋膜浅层、背阔肌腱膜、竖脊肌等。

③深层:腹腔。再深刺极有可能刺中肾下缘。

【刺灸法】向后正中线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注意:该区域深层是肾脏边缘,故针尖应该朝向脊柱方向(与皮肤的夹角以60~70度为宜)。

【主治】腰膝酸软,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等。

京门 足少阳胆经之穴,肾之募穴。

【位置】在监骨下腰中侠脊,季胁下一寸八分(《甲乙》)。

【取法】侧卧,于侧腹部,当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均较薄。

②中层:腹外斜肌(该穴处较稀疏)、肋间外肌、肋间内肋,以及腹横肌的起始部位。

③深层:肋胸膜、肋膈窦以及膈肌;深层有重要脏器,如肝脏、胃等。

【刺灸法】向上斜刺0.5~0.8寸。

【主治】腰胁痛,腹胀,肠鸣,黄疸等。

9.心包之俞募

厥阴俞 足太阳膀胱之穴,心包之俞穴。

【位置】在第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铜人》)。

【取法】俯伏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等。

③深层:胸腔(肺脏)。

【刺灸法】向后正中线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注意:该区域深层是肺脏,故针尖应该朝向脊柱方向(与皮肤的夹角以60~70度为宜)。

【主治】心痛,咳嗽,呕吐等。

膻中 任脉经之穴,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位置】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难经·三十一难》)。

【取法】胸骨正中线上,两乳头之中间,女子可在第五胸肋关节连线上定位。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薄。

②中层:胸大肌腱膜。

③深层:胸骨体。

【刺灸法】针法以平刺为主,针尖向上或向乳房两侧,0.3~0.5寸。

【主治】乳痈,咳嗽,气喘,产妇少乳等。

10.三焦之俞募

三焦俞 足太阳膀胱之穴,三焦之俞穴。

【位置】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在第一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胸腰筋膜浅层、背阔肌腱膜、竖脊肌等。

③深层:腹腔。再深刺极有可能刺中肾。

【刺灸法】向后正中线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主治】腹胀,呕吐,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等。

石门 任脉经之穴,三焦之募穴。

【位置】在脐下二寸(《甲乙》)。

【取法】腹正中线上,脐下2寸处。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薄而富有弹性。

②中层: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

③深层:壁层腹膜、腹腔。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向下斜刺1.5~2寸,局部酸麻胀,临床多用灸法壮阳。

注意:针刺该穴位时,嘱患者排空小便,以免刺中膀胱。孕妇不宜刺!

【主治】阳痿,早泄,水肿,痢疾,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白带,腰腿痛等。

11.胆之俞募

胆俞 足太阳膀胱之穴,胆之俞穴。

【位置】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在第十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等。

③深层:胸腔(肺脏)。

【刺灸法】向后正中线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主治】呕吐,胁痛,胆囊炎,月经不调,黄疸等。

日月 足少阳胆经之穴,胆之募穴。

【位置】在期门下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在乳头下方(锁骨中线)平第七肋间隙。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均较薄。

②中层:腹外斜肌(该穴处较稀疏)、肋间外肌、肋间内肋,以及腹横肌的起始部位。

③深层:肋胸膜、肋膈窦,以及膈肌。

【刺灸法】向上斜刺0.5~0.8寸。

注意:从该穴部位的层次结构看,其深层有重要脏器如肝脏、胃等,故不宜直刺、或刺太深。斜刺时,针与皮肤的夹角以不大于25度较为安全,否则针可穿透胸壁进入胸腔,此时可感觉阻力突然消失,有空松突入感,患者可无不适感,但医者遇此情况应退针。如继续进针,右侧可刺穿膈肌进入肝脏,左侧则可进入胃,如同时提插捻转可造成肝胃损伤,慎之!

【主治】胁痛,呕吐,呃逆,黄疸等。

12.肝之俞募

肝俞 足太阳膀胱之穴,肝之俞穴。

【位置】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甲乙》)。

【取法】俯卧,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较厚,针刺时有韧感,阻力大,所以针体的选择上宜稍粗。

②中层: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等。

③深层:胸腔。

【刺灸法】向后正中线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注意:该区域深层是肺脏,故针尖应该朝向脊柱方向(与皮肤的夹角以60~70度为宜)。

【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月经不调等。

期门 足厥阴肝经之穴,肝之募穴。

【位置】在第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上直两乳(《甲乙》)。

【取法】仰卧,在锁骨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取穴。

【进针层次】①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均较薄。

②中层: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肋。

③深层:膈肌、腹膜,再深入可刺伤肝或者横结肠、胃。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注意:右侧期门穴的深层为肝,而左侧期门穴的深层为横结肠或胃,所以针刺该穴位时,尤其是右侧期门穴,若深刺过膈肌再加以提插,捻转,极易损伤肝,引起肝出血等严重后果,慎之!

【主治】胁痛,少腹胀痛,呕吐,呃逆,月经不调等。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5005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育儿健康小说 《常用穴位解剖图谱》

作者:邰浩清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常用穴位解剖图谱”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5005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