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知识进万家》:养生保健篇

 

------养生保健篇------



1.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出自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一书,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的意思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病时就预防疾病。它充分说明了医学的两个重要任务,即治病与防病,而且指出了后者更为重要,这句话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近几十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增加,死亡率明显上升,已对人类生命与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慢性病医学研究表明,尽管在临床上上述疾病多出现在中老年人当中,但危险因素水平的增长趋势常在青少年时代就已出现。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其治疗有一定限度,但病死和病残率却很高,且治疗费用昂贵。因此,预防措施应在青少年开始。为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至关重要。让中医学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深入人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与长寿取决于下列因素:自我保健占60%,医疗条件占8%,遗传因素占15%,气候因素占7%,社会因素占10%。报告十分强调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保护,健康促进,提倡自我保健。这种新观念要求人们把注意力由偏重于治疗(并非治疗不重要)转向积极地预防和保健,由依赖医生转向由自己把握健康的命运。这与我国传统医学所强调的精神是一致的。

2.人体的第三状态——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根据这一定义,经过严格的统计学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度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因此,亚健康是新的健康理念下的新概念。“第三状态”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因此,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重视“未病学”,重视“亚健康”状态的调护。“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患的措施。《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鲜明地看出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

3.《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修身养性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古代圣贤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远离不正之气。在风寒暑湿侵袭,天气变化之时,应及时添衣加被,遇污浊之气泛滥,瘟疫之邪流行,要及时防御躲避。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淡泊宁静,无所奢望。这样的话,人体真气得以保存,精神不会外泄。疾病还能从何而来呢?所以,应该做到清心寡欲,内心宁静,情绪安定,气定神闲,无所恐惧,无所担忧;同时适当锻炼,劳逸结合,身体虽劳累但不感到过分疲倦;心要舒,气要顺。要遵照自己内心的意愿,顺从个人的喜爱嗜好,决定自己的行为所向;对于自己平日的粗茶淡饭,要食之如甘醴;对于自己所穿的布衣敝履,应着之如时装;面对不同风土人情,要入乡随俗;对于高官厚禄,做到不艳羡,不嫉妒。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安于现状,不作非分之想。就像俗话所说的“知足者长乐”。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敦厚朴实”。内心要有定力,虽有七情六欲却不会情迷意乱。外界的诱惑纵然再多,也依然无动于衷。人或聪明,或愚钝,或才气斐然,或资质平平,都不会因外界的事物而改变自己。这才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才能够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虽年事过百,行动依然能矫健年轻。因为,这个人的身心各方面都已修炼到了最高境界,故没有早衰之虞。

这篇文章强调的是修身养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改善,但“心身疾病”却在不断增加。譬如消化道疾病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吞气症(反复吞咽空气,不能控制的打嗝)、癔球症(咽喉部异物感,中医称之为“梅核气”)等,都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胃肠道疾病。现代研究发现,这些病与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轴的调节及脑肠肽的异常释放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与脾胃同处中焦,属相邻脏器。肝主疏泄,有调畅情志、舒通气机、促进脾胃运化的功能。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气横逆克脾或肝气犯胃,会导致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而出现胃胀、胃痛、嗳气、恶心、呕吐、反酸、嘈杂、咽喉部异物感、胸胁胀满、口苦口干、口中异味、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并且疾病的发作与加重与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些病也因此被称为“心身病”。

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现代人们不仅要注重身体上的调养,更重要的是应注重精神上的修炼,按照古代先贤的教导,做一个内外兼修的人,才有可能养生却病,延年益寿。

4.孙思邈的长寿歌

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写下了很多不朽的医学论著,开创了中国老年医学之先例。他把自己的长寿经验,编成歌诀:

清晨一盘粥,夜饭莫敦足;

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天休论命,修行在各人。

这段歌诀的意思是:早宜吃粥,晚饭少吃;早晨起床后要多吞几口唾液;要勤洗澡,不要当风坐睡;饭后要活动,并用手摩腹以助消化;心情要开朗乐观,不可动怒生气;要爱惜精、气、神;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不是命中注定的,而取决于自己是否善于调理和保养。

5.《养生三字经》

宋·苏轼

软蒸饭,烂煮肉;

温羹汤,厚毡褥;

少饮酒,惺惺宿;

缓缓行,双拳曲;

虚其心[1],实其腹;

丧[2]其耳,立[3]其目;

久久行,金丹熟。

注释:[1]虚其心:指思虑、欲望要少。[2]丧:指耳无妄听。[3]立:指目不邪视。

按语:本文的主要精神是老人由于消化能力差,所以饭要软,肉要烂,并且喝的羹汤要热,衣着被褥要厚些。酒要少喝,并要多多休息,在睡眠不够时则勤闭目养神。在走路时要缓慢、谨慎,且心境要放宽些,还要少用耳朵和眼睛,以清心怡情,休息得更好。照此饮食起居,并能持之以恒,就能有效地保养身体,健康长寿。

6.摩耳健身法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耳朵很多部位与人体内脏器官存在着生理性的内在联系,被视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经常按摩耳朵,可以增强听觉,清脑醒神。

摩耳的方法:两手掌按压耳孔,再骤然放开,连续做十几次;然后用双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拇指在耳廓后,食指在前);再用同样方法按摩耳垂30次,以耳部感觉发热为度。

“鸣天鼓”方法:摩耳的同时还可配合做“鸣天鼓”运动,即经常使耳道鼓气,震动耳膜。用两手掌心紧紧按住两耳孔,五指置于脑后,然后用两手中间三指轻轻叩击后脑部数十次;或将两手食指各压在中指上,再用食指向下滑弹后脑部数十次,然后两手掌按住耳孔,再骤然放开,连续开闭几次。做“鸣天鼓”时,要自始至终闭目养神,手法由轻至重。只要坚持做,可收到强壮元气、醒脑强志及防治耳病等效果。

7.药膳、食疗、食养及其他

将食物和一些天然药物烹饪后用来防治疾病、保健养生,这是人类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周礼》就有这样的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黄帝内经》列举了很多食疗方剂;《伤寒杂病论》载有“猪肤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药膳方剂,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归是药物,而生姜既是食物也是药物,羊肉则是食物,然而它们搭配在一起就成了很好的药膳方剂。

到了唐朝,被后人称为“药王”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辟一项为“食治”篇,他对药膳食疗颇有研究,曾经流传了很多关于他用药膳食疗方法为百姓治疗疾病的动人故事。到了元、明、清代,有关饮食保健著作大量出现,并开始出现野菜类食物治疗疾病的书藉。我国医学史上素有“药食同源”的说法,所以也没有严格地区分哪些是药物,哪些是食物。中医学认为食即是药,或者说相当于药,因为它们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食用,同源、同用、同效,按照药物性、味、归经及性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中医学中虽有药膳、食疗、食养的提法,但医食与药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含义也似乎相同,因此药疗中有食,食疗中也有药,这也就不足怪了。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三者虽源于“医食同源”的理论,只要仔细推敲,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区分,如在材料构成、使用目的、使用对象上存在着差别。

药膳是食品与药品的混合物,使用目的是保健和治病,保健药膳就是依靠药膳达到延寿、健康、美容、补益和调理的作用;食疗则是把食物通过不同的烹饪方法服食后来治疗疾病,一般说来是病情比较轻的患者或者是亚健康的人;而食养则通过食物来养生,从而达到长寿、健康、强壮的目的,一般来说使用者是年纪大的和健康的人。

药膳虽说在古代医书上有所提及,真正明朗起来则是近代的事了,药膳能很快在医学界流行开来,主要是很多学者结合营养学、保健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如近代医学家张锡纯,在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药膳方剂。

近年来,药膳在剂型上出现了很多形式,如饮剂、汤剂、粥剂、糕剂、羹剂、饼剂、肴剂、冲剂等等。无论用那种方法烹饪或烹制药膳,也应该遵循传统医学的理论,特别是食用时,要进行辨证论治,保养脾胃,不能千人一面,应把药食的性味配伍与脏腑、气血调养相结合,注意营养配方,采用烹饪技巧,达到形式与效果的完美结合,使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真正达到保健、美容、强壮身体的作用。

总之,药膳、食疗、食养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目的是一个,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有强健的体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膳、食疗、食养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事业将会对世界医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8.女人补五脏美容颜

许多女性面色无华或灰暗,肌肤粗糙,这往往缘于五脏功能失调。再高明的美容师,恐怕也难助你掩饰憔悴之态。因此,要想养颜美容,首先要靠自己不断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这样才能保持容颜不衰。

(1)心与容颜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即心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从而将营养物质输送全身。而面部又是血脉最为丰富的部位,心脏功能盛衰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上表现出来。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若心气不足,心血少,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脸色就会苍白灰暗或萎黄无华。

健康提示:心气虚、心血亏少者,可将桂圆肉、莲子肉各30g,糯米100g。加水烧沸后改为小火慢慢煮至米粒烂透即可。常服此粥可养心补血、润肤红颜。

(2)肝与容颜

肝主藏血,主疏泄,能调节血流量和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若肝之疏泄失职,气机不调,血行不畅,血液瘀滞于面部则面色青灰或出现黄褐斑。肝血不足,面部皮肤缺少血液滋养,则面色无华,暗淡无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健康提示:对肝脏失调者,中医提倡食用银杞菊花粥。其做法为:银耳、枸杞、菊花各10g,糯米60g。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调入适量蜂蜜服食。常服此粥有养肝、补血、明目、润肤、祛斑增白之功。

(3)脾与容颜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颜面,其人必精神委靡,面色淡白,萎黄不泽。

健康提示:脾运障碍者,应服用红枣茯苓粥。其做法是:大红枣20枚,茯苓30g,粳米100g。将红枣洗净剖开去核,茯苓捣碎,与粳米共煮成粥,代早餐食。可滋润皮肤,增加皮肤弹性和光泽,起到养颜美容作用。

(4)肺与容颜

肺主皮毛。肺的气机以宣降为顺,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

健康提示:肺功能失常者,需要补肺气、养肺阴,可食用百合粥。其做法是:百合40g,粳米100g,冰糖适量。将百合、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将成时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代早餐食。对于各种发热症愈后遗留的面容憔悴、长期神经衰弱、失眠多梦以及更年期妇女的面色无华,有较好的恢复容颜色泽的作用。

(5)肾与容颜

肾主藏精。肾精充盈,肾气旺盛时,五脏功能也运行正常,气血旺盛,容貌不衰。当肾气虚衰时,人的容颜黑暗,鬓发斑白,齿摇发落,未老先衰。

健康提示:肾功能失调引起的容颜受损可服用芝麻核桃粥。其做法是:芝麻30g,核桃仁30g,糯米100g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代早餐食。能帮助毛发生长发育。使皮肤变得洁白、丰润。

9.妙用药膳减脂肪

中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肥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的水湿、痰饮、脾肾阳虚所致。所谓“胖人多痰湿”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肥胖的人大多饮食失调或食欲亢进或偏嗜肥腻甘甜之食。久之,便会导致脾失健运、肺失通调、痰湿内滞肌体而成肥胖。

因此,减肥就应以健脾利湿、消食化积、活血化瘀、化痰导滞为原则。运用药膳减肥,就是根据以上原理,适当选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可口饭菜。常用于减肥的食物、药物主要有苡米、茯苓、冬瓜、荷叶、莴苣、豆腐、萝卜、苦瓜、黄瓜、枸杞、山楂、海带等。

药膳减肥,不用节食,无需改变饮食习惯,没有痛苦与副作用。但效果缓慢,因此要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红烧冬瓜

原料:冬瓜500g,面酱、酱油、清汤、湿淀粉、葱美末,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制作:将冬瓜去皮洗净,切成3厘米长、2厘米宽、1厘米厚的片块。炒勺内加适量植物油,烧至四成热时,加葱姜末、面酱炒散,然后加入冬瓜、酱油、清汤,用小火烧至冬瓜软烂时,加入味精,用湿淀粉勾芡,盛盘即可。

(2)山楂海带丝

原料:水发海带300g,鲜山楂100g,白砂糖30g,葱、姜、料酒各适量。

制作:海带洗净,放锅中,加葱姜、料酒、清水,先用旺火烧开,再用小火炖烂,捞出切成细丝,山楂去核,也切成丝。然后,海带丝加白糖拦均匀,装入盘内,撒上山楂丝,再撒上一层白糖即可。

(3)茯苓豆腐

原料:豆腐500g,茯苓粉30g,松仁40g,胡萝卜、香菇、鸡蛋清、精盐、料酒、清汤、演粉各适量。

制作:豆腐挤压除水,胡萝卜切成菱形薄片,鸡蛋清打至泡沫状。将豆腐切成小方块,撒上茯苓粉、精盐,然后将豆腐块摆平,抹上鸡蛋清、摆上香菇、胡萝卜、松仁,入蒸锅内用旺火蒸10分钟,取出。将清汤、精盐、料酒倒入锅内烧开,加淀粉勾芡,浇在豆腐上即成。

10.调脂食疗方

(1)决明子海带汤

原料:草决明20g,海带100g,姜片适量,盐少许。

制作:煮汤,滤除草决明,吃海带,饮汤。

功效:调脂降压。

适用人群: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或肥胖患者。

(2)萝卜海带排骨汤

原料:萝卜100g,海带50g,排骨100g,姜片适量,盐少许。

制作:将排骨洗净后和姜片一起下冷水煮,大火煮开后除渣。然后放入泡好的海带,文火煮开,再放入萝卜,文火炖。

功效:调节血脂。

适用人群:血脂异常、肥胖患者。

(3)山楂银耳汤

原料:山楂25g,银耳50g,冰糖适量。

制作:银耳温水泡,下锅煮。汁黏稠时加山楂。可加少许冰糖同熬。

功效:消积化滞、调脂降压。

适用人群:血脂异常、高血压、心律失常患者。

(4)山药花生瘦猪肉汤

原料:鲜山药50g,花生50g,瘦猪肉100g,盐适量。

制作:将瘦肉切块和花生下锅煮,煮开后加山药。起锅前加盐。

功效:健脾补血、调脂补益。

适用人群:血脂异常、脾虚体弱无力及糖尿病患者。

11.食疗调治黑眼圈

如果你通宵达旦地看电视、彻夜不眠地打牌……第二天一早,两只“熊猫眼”就成了“鉴证实录”的铁证。就算抹上厚厚的粉底,还是欲盖弥彰,令人苦不堪言。要将“熊猫眼”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除了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之外,均衡合理的饮食也是有效良方。下面介绍几个有助于消除黑眼圈的食品:

(1)鸡蛋

由于鸡蛋中富含优质蛋白质,而蛋白质又能促进细胞再生,因此经常食用鸡蛋,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对于缓解黑眼圈的形成有一定功效。

(2)芝麻

芝麻富含对眼球和眼肌具有滋养作用的维生素E,从而能缓解黑眼圈的形成。既能使秀发乌黑靓丽,又能消除黑眼圈,一举两得,难怪有人将芝麻视为神奇的“魔法食物”。

(3)胡萝卜

除了维生素E能对眼球和眼肌有滋养作用外,维生素A也有此功效。胡萝卜中所含的β胡萝卜素在体内可合成维生素A,故而常吃胡萝卜是增加维生素A的最佳选择,它能维持上皮组织正常机能,改善黑眼圈,此外,还有助于增进视力,尤其是黑暗中的视力。

(4)海带

铁质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核心成分,补充适量的铁质能够促使血红蛋白的增加,从而增强其输送氧分和营养成分的能力,而海带富含铁质,所以经常服用海带,也能缓解黑眼圈的困扰。

(5)绿茶

经常使用电脑者可饮用绿茶,以补充特异性植物营养素,消除因电脑辐射引起的黑眼圈。绿茶所含的浓缩多酚能抑制自由基对皮肤支持纤维所造成的破坏,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抗自由基因子。

12.老人便秘不妨试试药粥

便秘是百病之源,汉朝王充在《论衡》中曰:“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渣。”这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按时排出体内污物,才能获得健康长寿而“及至天年”。

便秘能使身体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如出现胃满不舒、腹胀、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烦躁、健忘、遗精等;长期便秘还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尿毒症、直肠癌、乳腺癌等;便秘还可引起智力下降和老年痴呆。老人因其特殊的体质,采用药物疗法往往效果较差且对健康不利,而采用相应的食疗方,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1)郁李仁粥

郁李仁10g,大米50g。先将郁李仁捣烂,水煎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服食,每日2次,连续3~5天。可润肠通便、利水消肿,适用于大便干燥秘结、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

(2)紫苏麻仁粥

紫苏子、火麻仁各10g,大米100g。将紫苏子、火麻仁捣烂如泥,然后加水慢研,滤汁去渣,再同大米煮为稀粥,分为2次服食,连续2~3天。可润肠通便,适用于老人、产妇以及病后体质虚弱所致的大便不通、燥结难解者。

(3)芝麻粥

取黑芝麻30g,洗净晒干,炒熟研碎,加大米60g煮成稀粥,早晚服用。可补肝肾、养阴血、润五脏,适用于阴虚肠燥者。

(4)肉苁蓉粥

肉苁蓉15g,大米50g。先将肉苁蓉洗净,切细,同大米一同煮粥,待熟服食,每日1剂,连续3~5天。可补肾助阳、润肠通便,适用于老人阳虚便秘、畏寒肢冷、脘腹隐痛、小便频数等。

(5)参芪粥

党参、黄芪各10g,大米50g,白砂糖适量。将党参、黄芪切片,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每日1剂,连续3~5天。可补中益气,适用于老年人气虚便秘,临厕怒挣仍便不下以及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等。

(6)桑椹粥

取桑椹30g,糯米60g,冰糖适量,煮粥服食。可养肝益脑、滋阴明目、润肠通便,适用于肝阴亏虚便秘者。

13.疲劳药膳

(1)双参肉膳

原料:鲜人参15g,海参150g,猪瘦肉250g,香菇30g,青豌豆60g,竹笋60g,味精、精盐、香油各适量。

制作:将海参发好,切块;香菇洗净,切丝;瘦猪肉洗净,切小块;竹笋切片。将以上4味与人参、青豌豆一齐放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炖煮,以瘦猪肉熟烂止,加入味精、精盐、香油各少许即可。

服法:每日1~2次,每次适量。每周2剂。

功效:大补气血、强壮身体、消除疲劳。适用于久病体虚不复或年老体衰、精神委靡、身体疲倦者。

(2)参灵甲鱼

原料:党参、浮小麦各15g,茯苓10g,灵芝、大枣各6g,甲鱼200g,火腿50g,葱、姜各20g,鸡汤、盐、味精各适量。

制作:将甲鱼切块,同以上各味药及调料同放大碗内,加水适量,放蒸锅内蒸至甲鱼熟烂即可。

服法:吃肉喝汤。

功效:益气健脾、消除疲劳。

(3)虫草红枣炖甲鱼

原料:冬虫夏草10g,活甲鱼1只,红枣20g,料酒、盐、葱、姜、蒜、鸡清汤各适量。

制作:将甲鱼宰杀,去内脏,洗净,剁成4大块,放锅中煮沸捞出,割开四肢,剥去腿油洗净。冬虫夏草洗净;红枣用开水浸泡。甲鱼放汤碗中,上放冬虫夏草、红枣,加料酒、盐、葱段、姜片、蒜瓣和鸡清汤,上笼隔水蒸2小时,取出,拣去葱、姜即成。

服法:佐餐食。

功效:滋阳益气、补肾固精、抗疲劳。适用于腰膝酸软、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早泄、乏力等。健康人常食,可增强体力、防病延年、消除疲劳。

14.刮痧要适度

(1)刮痧并非越痛越有效

推拿科医生提醒读者,刮痧并非人人适宜,也并非凡病可用,年老体弱者以及年幼体虚的小儿刮痧要慎重。刮痧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机理,主要起到解表祛邪、开窍醒脑、舒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化浊的作用。但刮痧并非越痛越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实,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当,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不仅无效,还会造成皮肉损伤。

医生称,有些病人刮不出痧,除了方法错误外,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重、身体太虚弱而不易刮出痧等原因造成,切忌用力过猛造成伤害。刮痧要讲究辨证施治,由于刮痧是一种刺激疗法,操作不当会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身体不适。源主任强调说,“刮痧是从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疗法变化而来,与这些疗法一样要遵循施术的四个原则:一是明确诊断;二是辨证施治;三是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四是补虚泄实。”

就拿感冒来说,吃药再配合刮痧疗法,效果十分明显。主要在天柱骨、双侧风池穴、肩井穴、风门穴、双侧肩甲骨内侧缘、印堂穴、胸前风府穴刮拭,刮完后再喝一杯热的凉茶,出一身汗,就会感觉整个身心舒畅。如果感冒是以发热为主,则不宜单一进行刮痧,要配合药物治疗。不能头痛刮头,脚痛刮脚。头痛的患者刮痧前必须排除头部有无器质性疾病,所以最好先到医院诊断清楚。

(2)刮痧需要掌握刺激量

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一样,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病人在刮痧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等不适症状。此时,应迅速停止刮痧,让患者平卧,并喝点温开水或温糖水,休息片刻,很快会好转。若仍不奏效,可迅速用刮痧板刮拭患者百会穴、人中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涌泉穴急救。

为预防刮痧出现意外,医生要特别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即病人所能够承受的强度和力度。另外,医生应做好预防措施,把握好刮痧的禁忌症: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力者忌刮;局部有痈肿、疮疡、溃烂或肿瘤患者忌刮;患有心脏病、水肿病人忌刮;血友病、出血性、出血性紫癜和其他出血疾患者均不能进行刮痧治疗。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者则需轻刮。

15.补肾壮阳话药粥

(1)锁阳羊肉粥

原料:锁阳20g,精羊肉250g,粳米60g。

制作:将锁阳用沙锅水煎取汁,入洗净切块的羊肉、粳米,一起煮粥,加盐少许,葱头2个,生姜3片,调味服食,每天1剂,早、晚各服1次。

功能:补肾阳、益精。适用于肾阳不足、阳痿早泄、不育、腰膝冷痛、夜尿频数、畏寒怕冷等症。

(2)胡桃仁粥

原料:胡桃仁50g,粳米60g。

制作:加水同煮作粥。

功能:补肾、温肺、润肠。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健忘,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虚寒喘嗽,遗精阳痿以及老年人或病后津液不足之便秘者。常食此粥,还有健脑益智、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作用。

(3)羊肉粥

原料:羊肉250g,粳米60g。

制作:先将羊肉洗净烹煮,切碎备用;粳米淘洗后,加适量水煮粥,煮至半熟时倒入羊肉,同煮至熟,吃肉喝粥。

功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适用于老年人阳气不足,久病体质虚弱,气血亏虚,虚寒胃痛,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以及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月经不调、血虚痛经、宫寒不孕。健康人食之,能增进食欲,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

(4)苁蓉羊肉粥

原料:取肉苁蓉15g,洗净切薄片,精羊肉250g。

制作:洗净切块,加入淘净粳米60g。共煮稠粥,空腹食。

功能:补肾阳、益精血。适用于肾虚阳痿、遗精、腰膝冷痛、面色灰暗等症。

16.中老年进补有讲究

目前,市场上的补益类药品种类繁多,媒体上的补药广告也是满天飞,自然吸引了不少的中老年朋友。那么,如何选择补药,什么样的人才适合进补呢?成了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我们都知道老年人身体多虚弱,各个脏器功能低下,适当补一些容易缺乏的营养素,选用一些增强脏器功能的药品是应该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进补,需从身体的实际出发,对症下药。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的生、长、壮、长、已与肾气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到中老年由于体内阴精耗损,肾气亏虚,从而出现一系列衰老的征象,故“老年益当补肾”。在众多的补肾药中,六味地黄丸独树一帜。它是滋阴补肾之药,对阴虚引起的诸症皆可适用,能从根本上延缓衰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含有大量植物类激素,可延缓衰老的进程,其中的黄酮类、生物碱等可消除人体内氧自由基,预防冠心病。因此,对于中老年来说,选择六味地黄丸这类健康的保健品,是有必要的。此外,需提醒是:先有缺才谈得上补,无缺予补则是画蛇添足。补药乃是药,不是食品,有利亦有弊。因此,吃补药必须有的放矢,切勿滥用!

17.“人老脚先老”——足疗与养生

俗话说:“人老脚先老”。中医很重视脚的保健,有“养人护脚”之说。我国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多种多样的养生方法,其中最简便易行的要算是足浴养生了。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怯;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这首民间歌谣道明了足浴能养生的道理。从经络学的观点看,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部不仅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处;这6条经脉之根都分别在脚6个穴位,双脚穴位达66个,占全身穴位的1/10。经常进行足浴,使足部的涌泉、太冲、隐白、昆仑等诸多穴位受到热力刺激,就会促进人体血脉运动,强身健体,推迟衰老,祛病延年。

足浴疗法也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用药多应用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毒祛邪之药物。如细辛、白芷、艾叶、穿山甲、肉桂、丁香、胡椒、麝香等。足浴所用药味,必气味俱厚。有时甚至用些力猛有毒之品,且多生用。如半夏、附子、草乌、南星等。足浴的时候还多用热药,促进气血流通。为使药物直达病所,使药力专而收效速,还可以选用某些辅助药,如酒、姜来调和。

实践表明,足浴不失为一种可靠的局部浸润疗法。它不仅可防治足部疾患,如脚气、脚垫、脚冻伤、脚干裂,以及下肢麻木、酸痛、发凉、肿胀等病症,而且由于经络的作用,对防治感冒、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眩晕、失眠、便秘等病症,也都有确实疗效。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388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文社科小说 《中医药知识进万家》

作者:刘君武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中医药知识进万家”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3388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