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降血脂》:第1章 前言(1)

 

------第1章 前言(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的高脂血症发病率都在提高,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了痛苦,更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目前在我国,仅仅是具有明显症状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有将近1.8亿人,高血压1亿~2亿人,高血脂人群更加庞大,有3亿~4亿人,每年有300万人左右死于此类疾病,并且每年发病人数以600万人的速度递增,因此,防治高血脂及由此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刻不容缓。

高血脂会影响到血管而给全身多个器官带来隐患,因而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疾病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血脂,了解心血管疾病,了解高血脂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到高血脂的危害,了解其防治方法,书中运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介绍医学知识,并配有插图帮助读者理解相关内容,增加阅读兴趣。本书的另一特点是细致讲解了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的一日生活要点及宜忌,使读者能够最大程度地预防或减少高血脂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一旦患上高脂血症,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系统的治疗,切不可随意用药、盲目治疗。本书旨在明病说理,使读者对高脂血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书中一些取材容易、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读者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希望您从此告别高脂血症的烦恼!

编者

第1章高血脂及其危害——没有不行,多了也不行第1节血脂是怎么来的——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一、什么是血脂——不必谈脂色变

一提到血脂,一些中老年人常常流露出谈脂色变的恐慌,视脂肪如洪水猛兽,一味戒荤断油,惟恐避之不及。其实,血脂不是身体内的有害物质,高脂血症更非疑难重病,只要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防治,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顾虑。

(一)脂类大家族

脂类,分为真脂和类脂两大类。

1.真脂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是脂类的主要部分。脂肪是体内最高效的产热物质,被认为是膳食中“浓缩的能源”。人体的各种活动都以热能为动力,都在消耗着热量。1g 脂肪在体内氧化可供能37.6kJ(约合9.0kcal),相当于蛋白质或葡萄糖的2.25倍,脂肪在供能方面比蛋白质和糖类(碳水化合物)都优越。此外,脂肪还有以下作用。

(1)供给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能够促进发育,维持皮肤和毛细血管的健康等。它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2)御寒:脂肪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减少体表热量的散失,有助于御寒。

(3)增加饱腹感:脂肪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可延迟胃的排空,因而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不易饥饿。

(4)保护脏器:脂肪作为隔离层和填充衬垫,可以保护和固定内脏器官,避免脏器摩擦和移位,也使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更好地承受压力。

(5)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不溶于水,只能溶于脂肪或脂肪溶剂,所以称为脂溶性维生素。膳食中的脂肪,可以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促进它们的吸收。

由此可见,人体离不开脂肪。成年人的脂肪摄取量应占一天热量的20%~25%;肥胖或年老的人可以按20%来计算。换算下来,一天需要1600kcal 能量的成人,大约需要35~45g 的脂肪(1g 脂肪相当9kcal 热量)。

2.类脂结构类似脂肪,主要包括磷脂和类固醇。磷脂不仅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对脂肪的吸收和运转以及储存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起着重要的作用。

胆固醇不仅是体内合成类固醇激素(尤其是性激素)的原料,同时还是合成维生素D与体内合成胆汁的原料,而胆汁的功能是乳化脂肪,促进吸收。

但同时,胆固醇过多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应指出的是,胆固醇主要来自机体本身的合成,食物中的胆固醇仅占次要部分,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必过分控制胆固醇摄入量,当然高脂血症者例外。

(二)血脂是血液中的脂类物质

如果将一试管新鲜的血液静置几分钟,就会看到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是澄清的黄色液体——血浆,下层则是沉淀的血细胞。血浆的90%是水,另外10%是身体细胞生长和健康所需的物质,其中就包括脂类。血脂就是血浆中含有的人体所需的脂质成分,其来源一是体内合成,二是由食物摄取。

血脂也包括脂肪和类脂。脂肪主要是三酰甘油,类脂包括胆固醇、磷脂和糖脂。由于这些脂类物质很难溶于水,不能直接参与血脂代谢,所以不能单独存在于血液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运载工具才能在血液中被转运和利用。在体内,这一任务是由一种蛋白质来完成的,这种蛋白质具有很多功能,但运载脂类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因此它被称为载脂蛋白。脂类和载脂蛋白的复合物被称为脂蛋白。临床上多是通过测定血液内各种脂蛋白的多少来了解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的。

(三)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

血脂是血液中的脂肪和类脂,不溶于水,不能参与脂质代谢;载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工具,可溶于水;脂蛋白是血脂同载脂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可溶于水,可参与脂质代谢。就像穿衣服一样,不同的人穿着不同的衣服。血脂相当于衣服里面的人,载脂蛋白相当于衣服,脂蛋白相当于穿着衣服的人。

就像不同的人穿着的衣服有着颜色、大小、款式等差别一样,我们也可以根据内部脂类的不同而将脂蛋白分为不同类别。如根据密度的不同可将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四)血脂是脂肪仓库的出货量

作为脂肪在体内转运的方式,血脂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但血脂并不能反映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即胖人血脂不一定高,瘦人血脂不一定低。

假如体内脂肪是仓库,血脂就是仓库的出货量。人体根据体内血脂的数量,可产生相对应的载脂蛋白,载脂蛋白同血脂结合成脂蛋白后供人体利用。但是人体产生的载脂蛋白,以及对脂蛋白的利用并不是无限量的,人体需要的脂肪也不止一种,各种脂肪之间有一定的比例,且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比例也不同。总的来说,各种血脂、各种载脂蛋白及血脂同载脂蛋白之间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下才能达到最好的应用效果,最适合于机体利用。

二、胃肠道——消化食物的高速公路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看到脂类物质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一)胃——食物的“搅拌机”

大家知道,口腔是消化过程的起点,也是食物的粗加工车间。在这里,食物被咀嚼成碎片,然后进入食管,接着通过食管和胃相结合的部位——解剖学上叫做“贲门”的地方。

胃的下一站是十二指肠,它没有像胃一样可以让食物留存的构造,因此,为了顾及十二指肠的消化能力,胃会依次将少量食物缓慢送入十二指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食物进入胃后,到了一定的量,就会从胃的中央开始,产生每分钟3~4次,即15~20秒1次的收缩运动——蠕动。大约在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蠕动就开始了。借着这种运动,使食物向胃的出口——幽门的方向前进。根据情况的不同,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为3~6小时不等。

(二)小肠——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公路

离开胃的出口幽门,食物来到了十二指肠,接下来是空肠、回肠,这三部分合称为小肠。一旦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就意味着小肠的消化过程、也就是最重要的消化阶段开始了。此时,肠管内一片热闹忙碌的景象。

在食物的刺激下,肠促胰液素分泌,胰脏分泌胰液。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可以将淀粉、蛋白质、脂肪这三种主要营养物质分解成人体需要的基本物质。胰液每天分泌1~2L,呈碱性,能够中和流入十二指肠中的胃酸。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平时储存在胆囊里,进食时在胆囊收缩素的作用下,胆囊收缩,胆汁被派来帮忙消化脂肪食物。绿色的胆汁经过肝管、胆总管赶到十二指肠,马上投入战斗。只见它像肥皂分解油渍一样将食物中的脂肪变成小滴,溶解在水中,便于人体更有效地吸收。因此,胆汁中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是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还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大家都熟悉的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物质,此外对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也有一定作用。

胆结石是怎样形成的

胆汁由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组成,如果饮食结构中脂肪含量过高,一些食物分子就会掉出来,变成固态晶体,这些晶体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胆结石。像石子一样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在通过胆管时,如果是很小的结石,就可以通过;但是如果太大,就会堵住管口,胆囊会肿得像一只快要爆炸的气球,此时,右胸腔下的腹部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

(三)大肠——收集排泄废物的管道

大肠长约1.6m,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然后接到肛门。大肠结构与小肠不同,它的内壁光滑,呈带状结构。大肠吸收水分,食物在这里逐渐形成大便。大肠还分泌黏液,润滑大便通行。

三、脂类的吸收——神奇的魔术反应

(一)小肠的吸收装置

小肠长约5m,直径约为4cm,内部有无数环形皱襞,内侧面像长毛地毯一般,有无数手指状的突起,被称为绒毛。每根绒毛中都有血液流通,能够吸收养分。小肠绒毛的数量是惊人的,约为3000万根。1根绒毛约有5000个营养吸收细胞,每个细胞又长有2000根微绒毛,通过表面吸收营养。因为微绒毛的存在,小肠吸收养分的表面积,比平滑的小肠管增加了600倍,几乎是体表面积的5倍!如果小心地将小肠拉直,那么小肠壁的面积就有200m2,相当于半个网球场那么大。最为绝妙的是,小肠绒毛中富含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营养物质可直接吸收入血,这种高效率的黏膜吸收和物质运输装置是人体消化吸收上的一大奇迹。

(二)脂类在小肠吸收

食物在小肠内被分解,变成了细胞可以吸收的物质。糖类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则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等大部分营养物质迅速由毛细血管直接入血,甘油和脂肪酸则进入毛细淋巴管,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

消化吸收是肠道最基本的工作,人体99%的营养物质都是在肠道被吸收。如果没有消化吸收过程,人体将无法获得养分和能量,就像手机没有电,汽车没有汽油一样,生命活动将停止。

第2节高血脂的危害——脂肪怎样毁损健康

一、脂蛋白家族成员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衣服等外部信息对一个人进行基本的识别,血脂也是一样。人们可以通过血脂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各种脂蛋白来对血脂进行判断、识别,并分别应用。

(一)乳糜微粒

乳糜微粒是血液中颗粒最大的脂蛋白,由饮食中的脂类被吸收后形成,其中近90%为三酰甘油,因而密度极低。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血液中无乳糜微粒,所以血脂检查中无乳糜微粒。餐后及疾病状态下血液中含有大量乳糜微粒时,血液外观浑浊。将含有乳糜微粒的血液在4℃下静止过夜,乳糜微粒会漂浮到血液表面,状如奶油,此为检查有无乳糜微粒存在的简便方法。

乳糜微粒是血液运送饮食中三酰甘油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二)极低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由肝脏合成,其中三酰甘油占55%,胆固醇占20%,磷脂占15%,蛋白质占10%。极低密度脂蛋白及乳糜微粒因三酰甘油含量高,因而称为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在没有乳糜微粒存在的血液中,三酰甘油的水平可以通过极低密度脂蛋白反映,通常这种血清清亮透明,三酰甘油超过3.39mmol/L时,才呈现出乳状光泽,直至浑浊。极低密度脂蛋白是身体内部产生的三酰甘油的主要形式。

(三)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而来,其中含胆固醇40%,游离胆固醇10%,三酰甘油6%,磷脂20%,蛋白质24%,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脂蛋白。血液中60%的胆固醇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中。

低密度脂蛋白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已经证明,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即来自血液循环中的LDL。LDL的致动脉硬化作用与其本身特点有关,LDL相对较小,能很快穿过动脉内膜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经过氧化或化学修饰后的LDL,更容易沉积于血管内膜下,因此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硬化作用。

LDL是众多脂蛋白中最应该积极控制的成分。目前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尽力将LDL控制在100mg/dl 以下,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5685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育儿健康小说 《明明白白降血脂》

作者:王岩,王巍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明明白白降血脂”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5685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