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M育儿课堂】宝宝敏感期该如何教育

 

把握宝宝成长的敏感期儿童在成长中的某个阶段,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它事物,她把这些阶...



把握宝宝成长的敏感期

儿童在成长中的某个阶段,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它事物,她把这些阶段叫做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儿童会毫无理由地“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套其烦地重复,一直到最后因为这种重复突然爆发某种机能为止”。在这段时期内儿童所表现出的内在省略与快乐,正是源于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强烈欲望。假如父母知道这种敏感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一些帮助,而且善于利用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在任何敏感期的兴趣遭到妨碍而无法发展,就会丧失了以自然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机会。

3岁前的儿童在敏感期中会有五种突出表现:

1.对秩序的喜爱。

这是由于儿童急切需要一个精确而所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将自己的知觉归类,然后才能形成实在的概念,以了解环境并知道如何对待环境。

2.急切以双手和舌头探索环境。

这是儿童在靠味觉触觉感知环境中每样东西的性质,以便寻找采取行动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凭这种感官肌肉的运动来发展语言能力所需的神经组织。

3.乐于学习走路。

这等于是儿童的第二次诞生,是为了获得自由活动的能力,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存在。

4.对微小精细的东西感兴趣。

这似乎是大自然特意安排一个阶段,以使儿童探索并欣赏大自然的奥秘。

5.对社会性发生兴趣。

儿童会积极地了解别人的基本权利,学着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团体意识。他们试着学习礼节,并且懂得了为自己做事之外也要为别人服务。这些社会性行为在开始时也是观察,后来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积极地接触别人的动机。

从这些发现中我们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的收获:

1.孩子的有些"毛病"可能是为了学习。比如趴在地上玩蚂蚁而不顾是否把衣服弄脏;什么东西都爱放进嘴里尝尝;没有目标,到处乱跑等等。了解了有关敏感期的问题,也许再遇到孩子犯类似"毛病"时,你能够多一点理解了吗?当然要能加以引导的话,你的宝宝肯定会更棒。

2.孩子天生具有很多优点。他们喜欢秩序,愿意与人合作,但为什么许多孩子还存在着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种问题呢?那就有可能是家长本身对孩子的认识不够,从而错过了宝贵的敏感期。不过,亡羊补牢也还来得及,只要你坚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愿意做个好孩子,并且他们有这个能力

宝宝不爱走路爱被抱着怎么办



好多年轻妈妈都有这样的感慨:宝宝不会走时拼命要走,妈妈带他出去,着急赶路,想抱着都不成;等他能走了,就变得非常懒惰,一出门不是要爸爸背就是要妈妈抱,如果不背不抱,就不走,真是气死人啊!难道宝宝是越大越懒惰吗?

配合宝宝,走或者不走

宝宝会走、会跑后不愿走路,不是什么病态,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大约7个月的时候,宝宝到了走路敏感期,他们虽然不能走,但是不想坐着,总想拉着妈妈的手站起来或者蹦起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妈妈想抱着宝宝都不让,因为他们沉浸在走的愉快情绪中。

当宝宝走的能力发展起来时,大约2岁,很多宝宝就要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了,他们不停地对着妈妈说:“抱抱!”这个时期也是宝宝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妈妈绝不可以因为要让宝宝多走路,就拒绝抱宝宝,因为满足宝宝的情感需要和鼓励孩子行走同样重要。

既然宝宝让抱,就抱一会儿,但是如果宝宝一出门,就让妈妈抱,妈妈就要适度地拒绝一下宝宝了。

宝宝到了1岁,基本就开始走路了。伴随着独立行走,宝宝的独立意识也在发展。宝宝多走路,可以增强宝宝的身体素质,锻炼腿部肌肉,磨炼宝宝的意志力,让他学会面对困难不轻易言败,增强宝宝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宝宝脑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宝宝不愿意行走,有多种原因。

1.他的小腿还不够强壮

1岁多的宝宝身体尚未发育成熟,腿部力量弱,容易觉得腿酸、走不动。所以,如果外出需要走相对长的路,如去公园游玩时,妈妈不妨带上小推车,当宝宝提出累了,不想走路的要求时,让他坐在小推车里适当地休息一下。这样,既不会打击宝宝走路的兴趣,妈妈也不会太累。

妈妈千万不要在宝宝学走路的初期,就让宝宝走一会儿、抱一会儿,养成了习惯,宝宝能走较远的路时,也不愿意坚持走,而让妈妈抱着。

2.他害怕摔跤

如果宝宝在走路时有过比较严重的摔跤经历,胆子小一些的宝宝会害怕自己走路。这在刚学会走路、还不够自信的宝宝中比较常见。此时,爸爸妈妈不要强迫他,可以在注意安全保护的同时,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宝宝重新迈步。比如,拿着宝宝最喜欢的玩具,在远处“引诱”他,让他因为感兴趣的东西而暂时忘了恐惧。

3.他想和妈妈多亲热

有些妈妈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宝宝,当宝宝有机会和妈妈在一起时,就会希望多和妈妈亲热一会儿,于是,“聪明”的宝宝便放弃了走路,来赢得更多的妈妈抱的机会。

如果是这种情况,妈妈不妨在平时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宝宝,和宝宝在一起时,尽量多一些肢体的亲密接触,比如和宝宝依偎在一起读图画书,手拉手去探险等。只有和妈妈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宝宝才会更自信、更积极地探索外部世界。

4.走路失去了最初的魅力

要让宝宝喜欢走路,先要为宝宝准备一双舒服好看的鞋子,许多宝宝会因为要炫耀鞋子上的漂亮图案而多走路;还可以和宝宝做一些走路的游戏,比如走“独木桥”、“踩影子”等;也可定一个比宝宝平时走的距离稍远的终点,比赛谁先走到等。

5.他不想只看到成人的大腿

这是一位妈妈的亲身经历,一次,当她的宝宝在商场里哭闹着不肯再走的时候,她蹲下身才发现,宝宝的眼里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像树林一样数不清的成人的大腿。于是,她立刻把宝宝抱了起来,走出了商场。

想办法让宝宝爱走路

到了该走路的时候,如果没有经过足够的步行练习,不但影响宝宝的腿部肌肉发育,同时也会影响宝宝意志、品质、心理方面的成长。为了让宝宝健康成长,妈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鼓励宝宝多走路。

1.和宝宝比赛

小宝宝都喜欢比赛,因为比赛有趣。当宝宝耍赖的时候,妈妈不妨对宝宝说:“我家宝宝是走路冠军,来,和妈妈比赛,看谁得第一!”当然,比赛的时候,妈妈不可以走得很快,以免打击宝宝的自信心,要稍微比宝宝慢一点,宝宝才有兴致比。

2.订立目标

如果走了一段路,宝宝不想走了,妈妈可以跟宝宝说:“走到那棵大树下,咱们就休息一会儿,然后妈妈给你讲故事!”一段路分成几部分来走,每一部分的路程都比较短,宝宝就不觉得累了。

3.有言在先

当宝宝提出去哪里玩的时候,妈妈可以先跟宝宝说清楚:“如果自己走路,就去!让妈妈抱着,就不去!”有言在先,宝宝就没法耍赖了。

4.用小动物来启发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会觉得周围一切的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的。当宝宝不想走路的时候,妈妈可以说“你看,小树、花儿,都在看着你呢!你不好好走路,他们就笑话你了!说你不是勇敢的男子汉啊”、“连小乌龟都能拿比赛冠军,我家宝宝也一定能的”,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好胜心。

5.和孩子讲条件

一般情况下,宝宝回到家里都有喝奶、看电视、吃点心等的欲望,妈妈可以对他说:“如果你不自己走回家,到家了我就不让你吃好吃的奶油蛋糕!”受此诱惑,宝宝一般都能乖乖自己走回家。

宝宝为何爱吃小手 帮助宝宝戒掉“手指棒棒糖”



老人家都说小宝宝的手指头上是有蜜的,我家的宝宝果真就是这样。小手吃得可起劲了,把他一只手拿下来另一只又塞进去了,还吸得啧啧作响,特别有滋有味。宝宝为何爱吃小手?这是个让众多爸爸妈妈们都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让他吃吧,一是担心不卫生,二是担心会对宝宝将来牙齿的发育有影响。可这个给宝宝带来快乐的习惯,纠正起来还真是不容易。宝宝的“手指棒棒糖”需要戒掉吗?怎么戒?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据调查研究显示,1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19.2%的宝宝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有10%的宝宝仍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保留吃手习惯的比例下降至7.8%。看来吃手的习惯在宝宝当中还真是个普遍现象。

2岁以上的宝宝应当慢慢戒掉“手指棒棒糖”

频繁吃手易使宝宝留下齿型后遗症

两岁以下的宝宝偶尔地啃啃脚丫子,吮吸小手,妈妈们不用为此太担心。因为,这时宝宝的牙齿发育不会受此影响。宝宝在5~6月的时候长的是虚牙,吃吃小手磨磨牙床并没有什么坏处。但两岁以上的宝宝若已经将吃手作为一种习惯,则易造成宝宝的手指脱皮、肿胀、甚至感染。同时,也会引起宝宝出牙时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闭合不良等情况。例如,若3~4岁的宝宝过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导致恒齿的齿型缺陷,长出龅牙的比例也更高。

为了宝宝将来容貌的美观,妈妈们应当多加留意,耐心地纠正宝宝吃手的习惯。但是当宝宝缺少某些微量元素或是有某些疾病时,也会喜欢吃手,例如缺锌的宝宝喜欢咬手指甲。若出现这类情况,妈妈们就应当带宝宝去医院看看,请医生来评估宝宝的营养是否全面了。

吃手习惯不利于宝宝个性发展

如果宝宝在两周岁后依然对吃手乐此不疲并愈演愈烈的话,妈妈们就要注意了,很可能是宝宝的早期诱导教育方面做得不够。爸爸妈妈应该从自身上找找原因,自己是否对宝宝要求太高了?对宝宝太严厉或是与宝宝相处的时间不够,使得宝宝缺少关爱?有关调查显示,缺少亲人关爱和心灵上慰藉不够的宝宝易养成吃手、吮手习惯,若长期得不到正确引导则会影响宝宝将来个性的发展。因此,爸爸妈妈们应多花点时间和宝宝沟通,和宝宝一起玩玩具或是陪宝宝聊聊天、讲讲故事,适当地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给宝宝更多的爱。多搂抱、多接触和多按摩宝宝能带给宝宝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帮助宝宝逐渐建立自信,消除敏感心理。此外,当宝宝开始长牙时,妈妈也可以给宝宝准备磨牙饼干或是牙胶,让宝宝的小嘴里有个东西在,作为小手的替代品。妈妈们也可以给晚上睡觉也喜欢啃手指的宝宝套个手套,这样可以避免宝宝咬伤自己的小手。

总结:帮助宝宝戒掉手指“棒棒糖”,最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爱心和耐心。因为宝宝也有逆反心理,强行阻止宝宝的吃手习惯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强化这一行为。在给予宝宝关爱的同时,爸爸妈妈应让宝宝明白小手除了吃之外还有更多的用途,多多鼓励宝宝探索小手的技能,鼓励他去触摸,去探索和去认识更多的新鲜事物。

2岁以下的宝宝吃手爸爸妈妈不用担心

吃手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

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人世,外物对宝宝来说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的定位系统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里吃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宝宝再长大一些,手指功能开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协调功能也开始显现了。2~3个月后的宝宝会开始出现手的动作,他往往会挥舞着他的手臂和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乐乎。当宝宝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时候,则说明宝宝的运动肌群与肌肉控制能力已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了。这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种信号,爸爸妈妈应当为宝宝的这个举动自豪才对。

吃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需要

宝宝长到2~3个月时正处于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很多宝宝喜欢含着妈妈的乳头或是咬着小手睡觉。有个东西放在嘴里对他们来说会多些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他不安,并产生暴躁、抑郁的不良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认为,在宝宝吃手的活动中还包含了人类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这里的性快感只是一种近似于成人快感的情绪,吃手可以消除宝宝的不安、烦躁、紧张,具有镇静作用。强制性的让宝宝停止吃手,会使得宝宝产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阴影。据国外研究发现,在这个时期若宝宝的行为受到强制约束、口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正确对待的话,当他长大后将更易形成具攻击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倾向,女孩则会更爱说闲话,讽刺挖苦人。

总结:两周岁以前的宝宝有吃手的行为,爸爸妈妈不用特别担心,没有必要去阻止它。吃手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种一贯性的行为,长大后也不大会养成吃手的习惯。爸爸妈妈要做的只是经常帮宝宝洗手,保持宝宝的手部卫生,以防细菌入侵引起宝宝的胃肠道感染。

运动宝贝早教,把最好的爱带给每一位宝宝。
欢迎给我们提建议,我们将用心为您服务!
中心电话:0433-6622000 0433-6633000
中心地址:敦化市鸿嘉新居南街12号别墅
中心微博:@GYMBABY-敦化中心
如何关注【运动宝贝敦化中心】
搜索微信号GYMBABY-DH
点击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搜号码or查找公众号→输入“GYMBABY-DH”
扫描二维码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
如何分享
点击右上角“...”选择分享给朋友或者朋友圈


    关注 运动宝贝早教敦化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