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画米勒:播种者

 

TheSower,《拾穗者》(米勒作品),101.6x82.6cm,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作于1850年。...

TheSower,《播种者》(米勒作品),101.6 x 82.6 cm,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作于1850年。
 
法国画家让·弗朗西斯·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牧师的指导下,他学习了拉丁语并阅读了许多现代作家的著作,德拉罗什的画室中那些以为他什么都不懂的人不过是以貌取人。米勒在画室中学习肖像画,但是他的创作从未达到官方沙龙的标准,每次展出都被拒绝。

经历了人生极度穷困潦倒的时期之后,米勒迁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并且一住就是27年之久。在这里,米勒结识了柯罗、卢梭等画家。西方风景画史上,将这个画家团体称之为巴比松画派。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这也是米勒第一次被官方沙龙所接收的作品,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工人农民等下层阶级的反抗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向保守的官方沙龙对《播种者》作者一反常态,这或许是由于米勒在这幅画中所刻画的乃是时代中真实的个体,而不是他们之前所青睐的那些神话人物。

《播种者》刻画了清晨正在播种的一个农夫,他穿着简朴,身背装着种子的破旧口袋,阳光在地平线初现。然而,在遥远的地平线这一头,在黑暗阴沉的大地上,农民正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行走于暂时未被照明的土地上,为未来的果实播下种子。



TheSower,《播种者:仿米勒画作》(凡高作品),64 x 55 cm,现藏于荷兰梵高美术馆,作于1890年。
 
再也没有这样合适一幅画来表达人生中所有关于劳动的含义了,农夫晦暗的表情同时承载了劳作的辛劳和播种的喜悦,他的动作自然不做作,无奈中带着潇洒,劳作的沉重在瞬间转变为游戏的愉悦,又在下一刻变回沉重,这让人想到推着巨石上山又看着巨石滚下山坡的西绪福斯,通过永恒的劳作,生命的虚无得到缓解。米勒是著名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最为崇敬的画家,梵高在1890年仿照米勒《播种者》画了同名作,相比较米勒的画作,梵高的色彩更加明亮也更加丰富,光明不再只占据画面的一小片角落,在梵高这里,一切都是被照明的,但却没有变得更加简单。很神奇的是,梵高虽然对《播种者》十分崇敬甚至仿作于它,然而他一生中并未见过这幅作品的真迹。梵高早期曾对自己的创作提出要求,“我必须要画那些承受劳作重负的挖掘者、播种者、耕作中的男人和女人,……我不再像从前那样在大自然面前无计可施了。”。

“西绪福斯的全部沉默的喜悦就在这里。他的命运出现在面前。他的巨石是他的事情。”

                                                                ——加缪

(路灯)



长按此二维码关注九点公众号。


    关注 九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