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中山咸水歌

 

咸水歌是广东汉族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广东省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网地带的农民和渔民中,而中山坦洲则是珠三角地区咸水歌的代表区域。...





咸水歌是广东汉族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广东省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网地带的农民和渔民中,而中山坦洲则是珠三角地区咸水歌的代表区域。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溯源

早在明末清初咸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为调剂生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友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各地多半在农忙之前或收获之后,搭起歌台,进行比试;中秋节时,还把船摇至江心,连成"中秋咸水歌擂台"。

艺术特色

咸水歌在中山坦洲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曲目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如采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衬词用“啊咧”、“啊”,衬句多用“妹好啊咧”、“弟好啊咧”,歌唱的即兴性很强,随字求腔等。

传统的咸水歌内容以情歌为主,其代表性曲目有《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

咸水歌的分布中心在广东中山,因歌腔的不同而分为"中山咸水歌"、"大缯歌"(流行于中山大缯的咸水歌)、"姑妹歌"(加衬词"姑哩妹"的咸水歌)、"高堂歌"(流行于高堂地区的咸水歌)等。

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同节(上下句)同韵,换节可以转韵。

中山坦洲咸水歌《对花》亮相央视


《对花》是中山咸水歌的常用曲目,它与北方地区的“对花体”民歌有一些共同的问句方式,具有本地特点的是对歌者相互之间的称谓和旋律进行。如仅“妹好啊咧”、“弟好啊咧”就出现了四次,加上“好妹啊咧”、“好弟啊咧”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它特殊的地方色彩。



结构特征

咸水歌有长句,短句两种形式,各有不同的音调和拉腔,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它一般是由上句和下句组成,也就是单乐段体,这种单乐段体多数用在独唱或是问答式的对唱曲中,也有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复乐段体。

有时,因为歌头、衬词,或者是叙事的需要,会把乐段扩充或延长,从而构成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长句咸水歌",或是叙事形式的长诗,但其结构基本上还是保持在四句为一乐段的复乐段体。



传承意义

坦洲是中山民歌的发祥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山咸水歌曾鼎盛一时。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著名歌手,如由五十年代起就全国、全省闻名,一直是咸水歌顶梁柱的歌王何福友、梁容胜、陈石等相继去世,现在坦洲现存能有系统地唱咸水歌的已不会超过10人,而且他们大多年事已高。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咸水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地多数人已不知咸水歌为何物,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说明:如果我们的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关注 文化add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