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年代,仲夏竟如此风雅!

 

夏天,不是只躲在空调里!...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日火火,酷暑难耐,空调风扇是必不可少的。或许你经常会想,在古代没有空调,也没有这么多消暑神器。古人是怎么度过这炎炎夏日的,他们又有什么奇特方法消暑纳凉呢?

其实,我们有些多虑了,科技是循序渐进的,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明和文化。其实古人度夏不但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智慧,还十分低碳环保,别有一番情趣。

来领教一下古人的度夏的雅趣吧,看完不要觉得震惊啊!

▎古代的“冰箱”



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才能享受到冰箱带来的好处,实际上,中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 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臐储存食物的“冰鉴”。

湖北随县曾侯已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是专门用盛冷饮的。《周记·天宫冢宰》云:“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供)其冰鉴。宾客共冰……”从这段文字还可以发见,冰从“冰库”取出后,是放在藏冰储食的容器——“冰鉴”里,供祭祀和宴请宾客的。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冰箱”,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藏之凌阴。”凌阴,即藏冰之冰窑。原来,古人是在寒冬时凿取冰块,存放到夏天来饮用的。到了西周成王时,皇家还专门设立了掌管冰的机构,古人称冰曰“凌”,因此专门掌管藏冰和供冰事务的官员被叫做“凌人”。

令人惊异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居然也有人造冰面世。据《列子》记载:“老子幼学于尹文先生,能翻驳(颠倒)四时,夏月造冰。”在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的春秋时代,夏月如何造冰,可惜史籍没有记载,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到明朝时,北京城里的皇公贵族已反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铅环的用途誻便于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观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纸,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的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如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

由于冰箱广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都需要用大量冰块,这些冰均取自冰窖。过去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府宅官邸,都各自有贮水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刹海等处打冰入窖,由工部设专人管理。

目前故宫中还有原始状态的冰箱,用天然冰来取得降温效果;也有手动的风扇,通过手拉转动来起到吹风的作用。

古代的“冰激凌”



人们用冰块镇甜酒,并且还有一种用含樟脑香味的米和牛奶冷冻后制成冰糕的食谱,供皇室和达宫贵人一快朵颐。元代在冷饮制作中又有了创新和突破,连冰淇淋这样高级的冷饮品种亦初具雏型。元好问《续夷坚志》载:“冰水冬日结冰,小于芡实、圆结如珠……盛行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这就是冰淇淋的滥觞。为了保守制作冰淇淋工艺的秘密,元世祖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淇淋的敕令。

直到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尝到了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冰激凌”,这才把制作方法带回西方,经过加工改造,慢慢就成了今天的冰激凌。今天,在我国还有一些人以为雪糕是自西方传入的,其实这是一种历史的误会。

古代的“冷饮”





夏天,古人在喝的酒里、饮料中加入冰。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街巷,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清人顾铁卿所写的《清嘉录》中,说到苏州夏日街头叫卖“凉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红花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汗的周围,使其降温。



冷饮成为普通食物,是宋代以后的事情。据《东京梦华录》等古籍记载,当时的一些冷饮,通常是在冷饮中加冰,其种类相当繁多。如沙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种加冰的茶)、香蕈饮、紫苏饮、荔枝膏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缩脾观、冰雪、沉香水等等。其实还盛行一种“甘菊冷陶”,它的制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后放进一些经过加工的甘菊作为香料,最后盛入器皿放在清凉如冰的井水中进行“冰镇”,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饮了。另如“沙糖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冷饮,也很受一般市民的欢迎。在当时首都开封还可以看到“当街列床凳堆冰雪”出售的商人,备有沙糖绿豆等,供人拌和饮用。一些古画如宋刘松年的《茗阅赌市》、宋书家的《斗茶图》,还以冷饮入画,可见我国宋代夏日冷饮已相当盛行,相当普及。在民间,伏日还盛行吃莲子汤,具有养神益脾祛除暑热的功效。



其实冷饮冷食在唐代,就已经花色繁荣。如被大诗人杜甫推崇的“槐叶冷陶”就十分流行。诗人这样赞扬槐叶冷陶:“轻轻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迎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著,香饮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在唐代长安街头,更有做冰买卖的商人。宋人王铚的《云仙杂记》中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杜甫诗有“公子调冰水,家人雪藕丝”句。《杜阳杂编》一书中则专门具体介绍了冷饮制作法。当时的冷饮价格极其昂贵,除却富贵人家,一般百姓是很难与之结缘的。



古代贫民还能吃上冰凉的瓜果,虽然他们无权使用冰鉴,然而,他们却有臫的一套制冷饛的方法:老北京人就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冷水中。放置上三五个时辰再拿出来品尝,也是冰凉可口,沁人心脾。

古代纳凉“神器”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在炎热的夏天,扇扇子也是很好的消暑方法。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据传是虞舜所制。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但此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



除了扇子,古人度夏神器还有形态各异的瓷枕和象牙席。

瓷枕内部中空,下端有孔可以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釉面,冰凉剔透,正是夏季清凉的佳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里也讲道: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据称,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这也印证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寝具。到了明清时期,枕头又有了其他的材质,瓷枕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最好的床席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宫廷贵族使用的是以象牙织成的席——象牙席,夏天躺在上面,想象一下就觉得清凉。《格致镜原》记载:“安南邓上舍说,其祖初入朝贡象牙簟,象牙簟者,凡象牙齿之中悉是逐条纵攒于内,用法煮软,牙条逐条抽出之柔软如线,以织为席。”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还存有7卷象牙席。

古代的“空调房”

冰块降温的方法其实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之。冰融化时能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镂空的排气孔调节室湿,还可以起至空调的作用。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即一间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和今天人们下班后到冷气十足的夜店喝上两杯十分相似。

一到酷暑,皇帝两边“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据载是“不知人间有尘暑也”。有一位大学士被召到此进见,竟然“三伏中体粟战粟,不可久立”。皇上便问他怎么了,方知他嫌冷,于是赐他北绫披上。这样的避暑之地真是只有皇家才能享用了。



炎炎夏日的古代,除了“王孙公子把扇摇”以外,真的王孙公子还有比摇扇更好的避暑方法。这在《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王孙公子们拥有专门的避暑宫殿,那里“长松修竹,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这里的“寒瀑”,是一种人工的瀑布,用翻水车把凉水冲上屋面,水从屋顶流入大池中,周围都清凉无比。

代的高官显贵们,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设施,虽然比上不上宫廷的规模,但也极尽巧妙之思。其中专供纳景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宫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家“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还有一个避暑妙法是上高山。高山上气温比平地低得多,著名的避暑胜地就有庐山、承德避暑山庄等。山上阵阵快意,暑热全消。当然在海滨避暑也是十分理想的。如北戴河,海风吹来暑热顿消,面海乘凉,心旷神怡。

古代的“防晒衫”



记得有一个穿五件丝绸仍可见其身上的痣的典故,虽无证但也从侧面反映当时纺织技术的精湛。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比较薄、透:“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衣”,“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古人穿的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宽大的造型还非常通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描写了当时纺织品的发达。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作古代的短袖衫,在当时相当前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

心静自然凉



古人的生活不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慢生活也是他们大多数可以心静如水的一种方式。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却是一种心境。真我时刻,心素如简,人淡如茶。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喜欢喝冷饮来消暑,茶中的芳香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清凉剂,它们在挥发过程中能从人体皮肤毛孔里驱走一定的热量。夏天喝热茶散热降温效果最好。要想度过一个健康、滋润的夏天,饮茶无疑是最好的。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焚香这种雅事,因为细腻繁琐,需要的就是清静无为的心气。因此,古人多以焚香来静心,焚香净气、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风行于士大夫之间。中国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



最原始的避暑法当然是下水,在水中总比岸上凉快一些,清清河水如铺绿绸,每当夏日,有时在中午有时在傍晚,古人就下河游泳。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普通百姓避暑还能到湖上去,准备了蜜饯闵果香花画扇,登舟泛湖,“多占蒲深柳密宽闵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蕈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意夕而归”。

所以,没有我们现代的科技,古代人也可以寻求他们惬意诗意的生活。



当然,很多人会以为古代没有现在热,其实不然。

尽管古代夏季气温资料极为缺乏、简单,直到明清之后才开始丰富、详细起来,但古代文人笔下有关“天太热”的记述,多少弥补了气象史料的不足。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此说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周代历法中的第一个月与夏历(阴历)不同,是夏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实际是形容夏历的“五月天”,相当于现在公元阳历的夏季六七月。

在夏天这个热情的季节,你有没有做到既养生又可以防暑的呢?

图文为古典新风尚整理编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帖请标明,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 古典新风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