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国考古 · 汉代墓葬考古的范例

 

文化江西画报《文化江西》画报文化专题|海昏侯国考古·汉代墓葬考古的范例2016-04-22徐长青...



文化专题 | 海昏侯国考古 · 汉代墓葬考古的范例

2016-04-22 徐长青 文化江西画报
《文化江西》画报第三期内容选登


2015年江西十大新闻于年末最后一天揭晓,“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紧随“江西步入地铁时代之后”以第五位的身份跻身年度十大新闻之列。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考古佬”,一夜之间被簇拥在闪光灯下,成为记者争相追逐的对象,生僻艰涩的考古学居然演变成为公众热捧的显学。郢人都来苦追寻,考古魅力乐无穷。



那是充满艰辛、充满激情的五年。2011年3月23日那个太阳即将下山的春日,当杨军从墎墩山顶进入到距地表15米墓穴深处时起,转眼已是五个年头。而往事却历历在目;那年,满身泥土的他把带出来的木板一一排开,兴奋又急切地对我说:哥们,这个工地一定要给我做啊!我看到的是一些被电锯撕裂的椁板,看上去年轮密集,还散发出浓郁的松香味。他描述着一些只有敏锐的考古人才能理解的信息。想当年,钻进李洲坳墓葬的盗洞时,我发现了青膏泥和纺织品残迹,做出墓葬不曾被盗扰的大胆判断;今天的他显然也发现了那个埋藏数千年的不朽密码。此后,无字天书逐渐揭开,千年古墓容颜初显。



洛阳铲勘探了墓葬和车马坑的分布范围,地质雷达扫描出地下的残垣断墙,无人飞机拍下墓园的真实影像。当我们以最传统的技术手段结合先进高科技方法对遗址进行探查后,在墎墩山四周密集的杉树林内,发现有高出地面的方形墓园墙,园墙里面有排列整齐的9个大封土包,中心大墓和夫人墓葬高居山顶,似乎在祈望天下安详。再往远处眺望,一个巨大的方形土城赫然映入眼帘:3.6平方公里大小,高耸的城墙蜿蜒分布在数个丘陵山岗,城间坡地,处处遗散着布纹板瓦,圆的瓦当;迎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城门洞开,美丽的鄱阳湖波光涟涟。于是,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以紫禁城为核心的汉代海昏侯侯国都邑和历代海昏侯的墓园、陵寝和祠堂。这一系列重要迹象不但印证了文献关于海昏侯国记载的史实,而且集中展示了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历史风貌,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最核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价值。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有了宏观的掌控,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一流的考古,一流的保护,一流的展示”的总要求,全新的考古理念,对技术路线的精心设计,使得考古调查和发掘精益求精,创新出彩。在一层层泥土的剥离之后,城址、墓园墙、门阙;祠堂、寝殿、厢房;道路、排水系统……面积达4.6万平方米的墓园逐步揭开了埋藏了2000多年的神秘面纱。

有专家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开创了21世纪中国陵墓考古的新模式,代表了我国当代田野科技考古发展的方向。尽管多有溢美之意,但是,我们揭示的这座墓葬确实具有国内其他墓葬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保存完好的真车马坑,坑内出土了20匹马,5驾车,在车上、马身上还镶嵌、悬挂有大大小小精美绝伦的青铜装饰物品3000多件。这些物品表面,精心錾刻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代四方之神,以及孔雀、羽人和权杖图案,刻槽中嵌入的金丝银缕,华丽高贵、美轮美奂,代表了汉代青铜器装饰、金银器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更有匠心独具的主墓室设计,模仿生前真实生活场景,以居室化形式,在400平方米的墓室内精心布置10多个的仓、府、库,将生前一切美好统统随葬地下,以待来生享用。礼器、乐器、文书、档案、武备、衣衾、食物,青铜器、陶瓷器、金器、玉器、漆木器,大到成组编钟、琴、瑟、乐舞人等宴享乐队组合,车马、偶人、錞于、建鼓等导引出行方阵,小到围棋、砝码、书籍,实用陶瓷青铜,明器车马木俑,“事死如事生”,样样俱全。当然,具有两室一厅结构的核心主椁室,还把墓主人刘贺饮食起居的寝和堂带到地下,床榻、屏风、仪仗架、几案、托盘、耳杯,以及美化环境的博山炉、雁鱼灯、连枝灯,还有随侍左右的各式木俑,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结构最清晰、保存最完好、出土文物最丰富,可以作为中国汉代列侯等级墓葬典型标本的高等级墓园。

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广泛合作,为海昏侯国考古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在第一时间紧密合作,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文物、提取了文物信息;强化对文物的现场提取,把合作延伸到实验室,取得了单纯依靠田野考古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充分吸收与考古学密切相关的学科门类的优势,广泛采纳当今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及时有效地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相关专家参与了实验室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纺织品、金属器、漆木器、简牍、漆皮陶等文物保护方案设计,并进驻考古现场,做到边发掘、边清理、边保护。简牍的出土是此次发掘的最大收获。从现场的发掘、提取和室内的初步整理、拍照、扫描、记录,荆州文保中心专家进行了细心的工作和研究。看似毫无头绪、保存极差的木牍、竹简,在众多专家的清理、保护和整理后,古朴的文字新鲜出土,初步显露出重大的科学价值。那些被淤泥、锈蚀包裹的编钟,在青铜器修复专家的精心清洗后,不但发出了绚丽的金光,还能敲击出优美的音色。专家们还对出土的各类有机类文物进行分析、检测和保护;对出土文物内的残留物进行蛋白质及孢粉等分析,以确认其属性;对出土的漆皮陶器进行分析、检测,对部分难以识别的出土器物进行能谱定性分析,以便根据不同材质确定具体保护、修复方案;对主棺内几乎就是泥土的物质,进行高光谱、多光谱分析,以寻找曾经华丽的纺织品痕迹。

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及时、准确的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实现了发掘现场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调查和发掘前期,为了资料的科学准确,采用传统的钻探技术,以及探沟解剖方法作为基础,对墓园进行全面勘探,并将调查资料和勘探数据完全信息化,初步建立起海昏侯国遗址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发掘过程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采用三维技术进行扫描测绘和记录。不但对墓地进行了无人机激光扫描,在主墓室,尤其是回廊和主椁室部分,采取逐层清理,逐层扫描的方式,全程跟踪发掘,全程记录。专业测绘队伍长期跟踪记录,大范围长时间进行高精度扫描,既确保了最真实留存文物信息,又快速制图,快速分析,有效节省了大量绘图时间,还对现场遗存的分析判断提供了前瞻性准确判断。在墓室顶部长期设置的高清晰延时摄像机,每五分钟自动拍摄一次,完整记录了发掘的动态全过程,确保了信息万无一失,并为后续的文物展示利用提供真实、可靠、清晰、互动的发掘场景,大大提升了考古工作和遗产保护展示的科技含金量。



此次考古发掘的成功,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省文化厅、文物局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推动,新建区各级政府、当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和公安干警、武警官兵的坚强保障,以及广大新闻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

所有的一切,都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国考古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协调一致,有机统一,海昏侯墓葬的考古,才得以成为我国汉代墓葬考古的最成功范例。

作者:徐长青

研究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南方文物》主编。


    关注 海昏文化大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