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雪龙号考察队员邓三鸿教授

 

近日,我院邓三鸿教授作为第32次南极考察队员顺利完成任务回国。我们的记者对教授针对这次考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采访,一起来看看吧~...



简介:

邓三鸿,男,出生于1975-08-14。副教授,情报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从事知识管理、引文分析、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工作。

近日,信息管理学院邓三鸿教授作为第32次南极考察队员顺利完成任务回国。此次考察是由中国海洋局组织的大型科学考察活动,“雪龙号”从上海启航后,经行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逆时针环南极大陆航行,经威德尔海南大洋考察测区、长城站、智利蓬塔、美国麦克默多站,澳大利亚亚凯西站后再次返回中山站,在158天的航行中,考察队员克服了极端的天气的影响, 圆满完成了中山站、长城站的物资补给,南大洋科学考察以及新考察站优化选址等预定任务。

▲32次航行行程图
1
南极考察的选拔机制及角色安排

Q:您是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的教授,请问是如何参与到这次南极考察的队伍中来的呢?

A:我们院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长期有合作,我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做全球极地考察的战略评估,希望通过比较全球极地考察的现状,对我们国家极地考察的工作和决策做一些参考支持。那么前期做这个项目都是通过在网上收集、查阅一些文件,对极地现场的工作不是很熟悉,因此在极地中心包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同意我们去现场参加这次工作。这是我此次参加的最主要的原因。

加入考察队其实是一个相互筛选的过程,每年极地考察办会颁布考察的一个计划,各个单位的项目承担人就可以根据这个计划来申请或者选拔人员。所有的人员必须在网上提交申请,经过考察办同意以后才能参加这次极地考察。
▲2015.11.7 上海出发


Q:所以您在此次考察队伍中是从事信息管理学科方面的工作是吗?譬如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A:因为南极考察的机会非常难得,所以很多人员承担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角色。比如我主要承担了两个部分的工作,一个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即极地战略评估,在考察过程中要到处了解相关的工作是如何进展的,包括设备、人员、以及工作的安排。以及参观国外的考察站,对于他们的建筑、设备、项目等都做了一些记录。这可以为后期的战略评估做一些数据支持。

因为考察的人员很紧张,所以我还担任了考察队的数据协调员。数据协调员负责收集整个考察队的所有的数据和样品信息,但是这个数据和样品信息不是拿回来供我分析的,而是作为极地中心的管理要求,所有的信息必须要上报到极地中心,我的工作就是要了解每一个项目、人员做的所有工作,所做的所有数据,我都要知道详细的目录,有关的原始数据我都要复制回来。

Q:现在网上对此次雪龙号南极科考的评价很高,请问此次科考具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

A:这次考察确实很重要,其中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我国极地的第一架固定翼飞机首航,因为过去都是通过极地考察船来运输人和设备,效率不是特别高,因此现在准备引用固定翼飞机,这样将来我们的科考人员和物资可以通过飞机进入南极,那速度和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其他也包括选择新的站点进行考察,这个工作事实上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今年可能是最后一次进行实地调研,后面就要决定该怎么建、该建在哪个地方了。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2
在南极的生活情况

Q:您在船上的158天,日常生活安排是什么样的?

A:在船上可以说是一种共产主义,所有的生活物资都是考察队来解决,衣食住行,都由他们负责。在船上我们都是所谓的住舱,住舱实际上就是上下铺,加一个沙发。这个住仓要根据情况,住的人不一样。比如我们刚出发的时候人是最多的,因此沙发上也要睡一个人。因为船上的空间实在有限,必须挤一挤,不管什么身份、年龄都得克服一下。在中间的时候比如内陆队会下船,最少的时候只有81个人,这时候住宿条件会宽松一些
▲人多的时候沙发也会睡一个人


饮食方面由于国家对极地考察是很重视的,因此我们的伙食标准较高,当然因为保存条件的问题,蔬菜方面会有一定的短缺。当然考察队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说自己做豆腐豆芽,来改善一下。

Q: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您到了南极看到的景象吗?

A:南极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都是很神秘的地方,在刚进入南极圈见到的第一座冰山,第一只企鹅,第一只海豹等等,都非常兴奋,拍照啊干啥的,但时间长了以后,整天见到的都是这个,就习以为常了。

在南极期间只要有的站我们都上去了,中山站、长城站、美国的麦克默多站,韩国站等等,我们都会上去参观,看看上面的设施、人员。而且我们在中山站也住了一个星期,去了解这个站区的实际运行的状况。
▲2015.12.15中国中山站
▲2016.2.6美国麦克默多站
3
考察之“乐”与“难”

A:在随船航行的日子里,由于通讯设备等等条件的限制,您和您的队员是如何打发无聊的时光的呢?

A:休闲娱乐的方式有,比如这次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海上,在海上是没有通讯方式的,为了解决枯燥的环境会组织很多活动:比如说:南极大学,南极大学也是我们国家极地考察的一个特色,大约是从19次队开始,在航海过程中会举行所谓的学术讲座,请各个专业的专家,比如天文地质水文的,包括人文方面的,每段航程大概有十几个讲座,讲座完了会给大家发一个毕业证书,这也是很有特色的一个活动。
▲南极大学授课情况
再比如节假日期间也会有很多活动,比如元旦节会组织体育活动,比如投篮、做俯卧撑比赛等等,过赤道的时候会拔河,春节的时候会办春节联欢晚会,等等,这也是为了丰富我们整个航程的业余文化生活。

Q:在考察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A:南京考察当然天气是非常艰苦的,尽管国家在这个方面投入很大,但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也有很多无法克服的地方。比如说这个风浪,因为考察队要四次经过西风带,风浪非常大,有很多晕船的人会感到非常的不适,考察队的人员也会充分的考虑这些人的状况,比如说做一些特殊的餐饮来减轻他们难受的状况。

除了风浪还有极端的天气,比如说比较冷,风比较大的时候吹起来非常难受,尤其是进入内陆里面,越往里面条件越艰苦,这个对人的毅力各方面都是一种考验。这也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些问题。

当然在考察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意外的情况发生,比如我们在冰面上的时候,有时候冰下面就会有一些不可预测的缝隙,一不小心掉下去的话可能危害非常大。在我们考察期间,澳大利亚某个考察站因为有个飞行员不小心掉到冰隙中,遇难了。因此我们考察队,包括国家海洋局也出台了相关的一些规定,比如我们出去必须几个人一组,必须携带必要的通讯设备,这也是为了保障现场考察的安全。
4
九年追梦南极,寄予信管学子

Q:您以前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到南极去?

A:实际上我在跟极地中心合作的时候,2007年的时候就给他们提交了一份申请,那个时候他们否决了,说南极考察的投入很大,如果不是很急切很重要的项目,原则上是不允许参加考察队的。一直到去年我们院的华薇娜老师承担了极地专项,极地专项需要做战略评估。考察站为了增强我们对极地考察的认识,所以才同意让我们参加现场的考察。
▲2016.3.1中山站附近


Q:您是信息管理学院的杰出英才,在情报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也完成了您的南极梦,对于信息管理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有很多迷惑的,比如如何定位自己的未来,如何像您一样可以把专业投射到喜欢的领域中间去呢?

A:信息管理对于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需要的,我们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可以用在任何一个领域,尤其是数据科学时代的来临,因此,情报学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任何一个领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从而结合专业和兴趣做出自己的贡献。

Q:您对于此次南极考察有什么感想吗?

A:极地科考意义很大,因此我们也在呼吁社会以及有关部门加大对极地考察的重视和投入。
南大信管

采访/文字:王鑫雨

图片:由邓三鸿教授提供

编辑:谭旸

责编:周思佳


    关注 南大信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