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语好的人吊炸天了

 

去年,北京大学搞了一个面向全球的教育项目,燕京学堂,要求老师授课,都必须用英文,引发了轩然大波。不过这也折射...



去年,北京大学搞了一个面向全球的教育项目,燕京学堂,要求老师授课,都必须用英文,引发了轩然大波。

不过这也折射出一个现实,就是英语,不仅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也是科研学术界的通用语言,你要不懂英语,对不起,学霸的世界就和你无缘,因为你没办法介绍你的成果,也没有办法和同行交流。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英语打败了其他语言,

成了全球学术科研的通用语。

最近,《环球科学》就发布了一篇文章,为我们详细分析了来龙去脉。

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满打满算也不过五十年。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因为科学发展缓慢,大多数学科的基本理论还是古希腊罗马那一套,所以贵族知识分子在写书,交流的时候,都用古代罗马的语言,高大上的拉丁文。拉丁文当时并不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母语,这反而让全欧洲的知识精英,甚至他们的阿拉伯同行,都能在一种平等的语境下交流。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科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科学家们越来越愿意在研究和写作时,采用自己的母语。伽利略在发表关于木星卫星的发现时,用的还是拉丁语,但此后,他就用意大利文开始写作了,为的是让自己的意大利同胞们多捧场,传播赞助。牛顿那本著名的《光学》也是用英语写成出版的。



19世纪

各国的科学家发现,语言不同,让彼此交流有了隔阂,宝贵的时间得放在科研上,拿来学外语多么的浪费啊!所以在1850年前后,科学界出现了英法德三种语言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为什么呢?基本上就是科研水平哪家强,哪家就有话语权,搞科研搞交流,就用哪国语。举个例子,德国化工业特别发达,因此欧洲化学研究,首推德国,德语也就成了化学家们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有些很天真的科学家曾经呼吁,让大家用一种世界语,可他们忘记了,这世界语,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外语,压根就没什么人有热情去学。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战后,战败国德国,连同它的科学家,灰溜溜地靠边站了,学术科研就不带他们玩儿了,德语也就边缘化了。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德国,法国等欧洲科学家,背井离乡,流亡到大洋彼岸的英国,美国。为了继续搞研究,和英美同行切磋,这些流亡的科学大师开始学英语,用英语。

二战后,美国成了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带动了科研。英美两家合在一起,就让英语,在世界科研学术界,有了压倒性的话语权。欧洲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逐渐开始接受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共用一种语言,也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客观需要,因为研究越深入,就要求全球科学家跨越国界,分工协作。



80年代初

全球百分之80的自然科学论文著作,是用英语写成的。研究者还说,即使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下降,甚至变成一个普通的国家,这个英语在学术界的通用地位,也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锚定效应,说得就是人,在进行思考认知活动时,通常倾向于依赖自己思维里最初得到的信息,英语就像科学家们脑海中存在的一种思维模式和惯性,这种惯性,估计还要延续很久。



本文源自:英语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是怎样形成的


    关注 爱德蒙多英语EdmundEnglish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