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神奇”的疗法与魏则西的死亡|记者眼

 



"

免疫细胞治疗被限定在临床研究范畴,医院可以开展但原则上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对百度和莆田系的批评之外,对于这种「原则上不允许收取任何费用」的治疗,该由谁去把握这个「原则

"

4月12日,魏则西去世了。这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在大二时发现患了滑膜肉瘤,经历了“痛苦的不愿意回忆的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生不如死,死里逃生”,终于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不断有人翻出他对知乎问题“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的回答,他提到自己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了一家据说可以施行“生物免疫疗法”的武警医院,花费了二十几万元,并没有什么效果。直到最后“找到了真正靠谱的技术,家里却快山穷水尽了”。

作为中国大陆的搜索引擎一哥,百度与莆田系的恩怨情仇早已被公众熟知。早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莆田系公开向百度宣战,宣布相关的医疗机构停止在互联网上的有偿网络推广——2014年莆田系医院在百度上花的推广费用大约为34亿,占百度在推广上获得的所有收入的三分之一。

春节期间,“百度卖掉血友吧”变成了社交媒体中的热门事件,竞价排名之外,这家以搜索引擎为核心产品的公司又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而这些“吧”中,神秘的买主们同样青睐着那些与疾病有关的品种。而这一次,真正的受害者出现了,他年轻,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热爱生活与父母,然后,他死了,他生前的一部分时间消耗于网络搜索带来的无效却耗时的“治疗”。

2009年,我曾关注过一些“神奇的疗法”。这些疗法因未通过临床试验,以及一些伦理方面的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是被禁止的。而在中国,它们被归作“第三类医疗技术”,需要通过原卫生部门对于安全性、有效性和伦理学方面的审批后才能用于临床治疗,但审批的流程却迟迟未能出台。

我当时去采访了一位名字上过著名学术杂志的知名医生,顺便说一句,那医生供职于一家军队医院。医生很忙,给了我5分钟,表达了他的几个观点:第一,病人要做,我们就给他做,做之前已经告知了风险与收益;第二,通过对病人的这些治疗,我们慢慢积累病例,将来可以发表证明我们疗效的学术论文;第三,我们很希望通过卫生部的认证,但不知道流程怎么走。我去问为治疗支付了巨款的病人,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他们说,我们也是走投无路,至少有个希望吧。我发函给当时的卫生管理部门,并没有收到回应。

有业内人士给我指出了这里的一个矛盾,如果是作为临床试验来施治,为什么要病人付钱成为白老鼠?难道不应该是医院给病人付钱吗?那一次采访,我最终没能落笔成文,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这类疗法不能一禁了之,而目前的状况同样是不对的,然而,居然没有人能说清楚,它的不对在什么地方?最令我不解的是,在这种性命攸关的行业,遵循的原则竟然是“法无禁止,即为可为”。

魏则西事件让我又去翻看了2009年之后对于这类疗法的法规。根据《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名录》,免疫细胞治疗被限定在临床研究范畴,医院可以开展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但原则上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对百度和莆田系的批评之外,我忽然想问一下,对于这种“原则上不允许收取任何费用”的治疗,该由谁去把握这个“原则”?如果严格的实施这条“不许收取任何费用”的原则,莆田与百度大概也都会义无反顾地抛弃这个无利可图的产业,从而,至少可以避免魏则西,以及所有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死亡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
本刊记者|李珊珊


    关注 南方人物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