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队背后的故事险渡汉江发稿记

 

点击“文化与健康”可以订阅哦!...




点击“文化与健康”可以订阅哦!
往事悠悠,33年前,为给《健康报》发送新闻稿件惊心动魄渡汉江的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是1983年7月31日夜晚,因连日大雨,山洪暴发,紧挨陕南安康城的汉江水位高涨,导致堤坝被冲毁。很快,昔日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安康市城区,变成一片汪洋大海。

当时我在陕西省卫生厅从事卫生宣教工作,又是《健康报》的驻地记者,出于职业的责任感,我主动请缨,要求跟随卫生厅派出的抢险救灾医疗队进行报道。申请被批准,我随机参加了由一名副厅长带队的第一支抢险救灾医疗队,连夜乘车翻越秦岭,直抵安康地区的汉阴县,再步行80多里,到达安康市郊。

由于安康市城区被淹,积水较深,城郊多数住户已被疏散,我们被临时安排在离城区较远一处山岗上的安康军分区的仓库里住下来。没有电,没有水,也没有交通工具,开始几天,我们每日仅靠空降的一点饼干和矿泉水充饥。由于和外界的电信联络和物资供应全部中断,采访、发稿十分困难。我就在一盏微弱的煤油灯下,趴在床板上写出了医务人员在安康抗洪救灾中的第一篇消息稿。

可因电信、邮政不通,我为稿子怎么寄出而发愁。安康军分区的同志知道后,提出派两名会游泳的战士,驾橡皮筏子送我过江,到临近的汉阴县去寄发稿件。临出发前,我担心手里捏着的这几页写满钢笔字迹的稿纸,一旦滑落到洪水中,可就槽糕了。怎么办?当地一位老乡赶忙找出一个空酒瓶,将稿纸卷成一个小棒儿塞入瓶中,包紧瓶口,绑扎在我的背上。到了宽达百余米的汉江岸边,我们三人都穿上桔黄色的救生衣,跨进橡皮筏子开始渡江。谁知刚飘出几米湍急的洪流,突然一个巨浪打来,小皮筏子一下跌进漩涡……惊魂失魄中,我慌忙腾出右手往背上摸去,幸好装稿的空酒瓶还在。就在这一瞬间,又一个大浪扑来时,我身子一倾斜,一下被抛入洪流中。当时,我只感觉一片天昏地暗,心想“这下完了……”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人飞快游到我身边,拖拉着我在风浪中又爬上橡皮筏子……

上岸后,我浑身湿透,疲惫不堪,坐在路边喘息了一会,才又艰难地走了10公里左右,终于找到了汉阴县一个小镇的邮电所,把稿件寄往北京。稿子寄出后,我心里还是很不放心,又打长途电话,把情况报告给报社总编室的同志。

大约一周左右,当暴满的汉江水位下降,安康城基本恢复了交通电信后,我才看到自己写的消息《安康医务人员奋力抗洪救灾》刊登在《健康报》头版上。几天后,《健康报》又刊登了我写的通讯稿《洪波中的身影》。安康抗洪救灾战斗结束后,我和当地军民同样享受着胜利后的快乐!

(作者为陕西省卫生厅退休干部)


    关注 文化与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