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会出现“干打雷不下雨”的现象?

 






  在春日雷雨过程中,雷电导致周围气温骤升,空气中的氮和氧结合形成宝贵的氮素,并通过降雨带到地面。但有时候,老天却来几声“干咳”。对于这种干打雷、不下雨的行径,我们只能无奈地套用老舍在《离婚》里面的话了:“干打雷不下雨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实际上,一般出现雷电天气的时候,80%以上会伴随着降雨,还有20%的情况并无降雨,这不是个小概率事件。  


那么到底为啥会出现“干打雷不下雨”的现象呢?




  打雷是由于云的内部,有正负离子在相互碰撞和摩擦。冰晶破碎、水滴碰撞、空气对流等都能导致云内带电粒子增多,而这些过程在积雨云内部表现得非常强烈。积雨云是一种位置很低但个头很庞大的云,看上去像山一样。出现积雨云,常常会导致雷电、暴雨、大风等强天气现象出现。




  下不下雨,与云层中含水量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虽然打雷容易改变云层结构,从而改变含水量,为下雨创造更多的条件,但并不一定会导致下雨。如果云体的含水量不够,就算空气对流再怎么强、水珠再怎么碰撞,雷打得再大声,雨还是下不来的。

  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打雷的时候确实伴随着下雨了,但由于声音传得远,降雨的范围小,你正好不在雨区,所以“只闻雷公未见雨神”。

  积雨云的范围一般在10公里至30公里之间。在云体中心覆盖的区域里,降雨量最大;在边缘地区内,雨量较少甚至无雨,而雷声的传播范围可达到50公里至70公里。因此,积雨云的中部地区雷声大、雨也大,边缘地区就会雷声大、雨点小,而不在积雨云覆盖范围就是光打雷不下雨了。正所谓“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有钻牛角尖的要问了,打雷不一定下雨,那反过来,暴雨天气是否都伴随有雷电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如果是稳定性降水,即从低层到高空的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差异不大,伴随出现雷电的几率就比较小。

来源: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科普(qxkpw2014)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尽快删除】

欢迎大家关注中学政治学习的公众号:唯正zhongxuezhengzhi),有政治各种资料展示,一号包含全部中学政治内容,您值得关注!


    关注 我们都爱地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