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 看了5分钟 便给这部电影打了5星

 

一个让我们窘迫的事实...





一辆黄色出租车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一个大叔和一个女人在出租上就法律的惩戒性和人性展开了一场没有结果的辩论。



这一幕还没结束,我心里默默的给这部电影打了5星。

《出租车》是我看过的第二部伊朗电影,和《一次别离》一样,都是通过底层视角反应伊朗现实社会问题的电影力作。

后一个乘客是卖盗版影碟的小贩——一个侏儒,他认出了出租车司机就是导演本人,并点出了导演正在隐性拍摄一部电影这个基本场景。



这个小贩是个有趣的角色,导演借他之口,小小的讽刺了一通伊朗的文化锁国政策。片中,小贩忽悠大导演和他一起合伙卖盗版碟,说了一段让人让人感慨的台词:



“(买盗版碟)这也是一项伟大的文化事业

这些电影永远都不会在伊朗上映

那些学电影的学生怎么能看到它们呢

您的儿子

甚至您自己

要是没了我

你们就准备和伍迪·艾伦说拜拜吧”

小贩这句台词无意中道出了一个让我们窘迫的事实,在一个思想和文化禁锢的社会,盗版,的确是一项“伟大的文化事业”,这让同样身处墙内的中国网民,多了几许无奈的感同身受。



这部片子扮演出租车司机的正是导演贾法·帕纳西本人,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贾法导演的半天司机体验中。出租车在这个片子里是一个移动摄影棚,摄像机则是安置在车内不同部位的四个行车记录仪。

别样的拍摄方式,别样的故事场景,新颖的形式和风格,把形形色色的乘客置于封闭的出租车内,通过人物对话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伊朗,政治、生活、宗教、犯罪、教育还有导演最爱的电影,通过模糊现实记录与影像虚构的界限,对体制的隐喻批判,对电影审查制度的戏谑讽刺,每个桥段都极具穿透力,并且各个人物的衔接如行云流水,可谓匠心独运。













当然,这部电影最大的闪光点来自于对伊朗电影审查制度的批判。导演安排了自己的侄女,一个非常可爱的小萝莉,她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短片拍摄任务,在导演叔叔接她回家的车上,小姑娘说了一大堆关于电影方面的见解和老师口中的原则,给了伊朗电影审查制度一记耳光,顺带着也小小讽刺了一下伊朗的教育现状。



片子里,导演还借和一位买盗版碟的电影学院学生的对话,道出了导演本人对电影创作的体会:

“我学的是电影专业 我要拍摄一部短片

我在为我的短片找一个主题

我看了很多书 也看了很多电影作为参考

但我还是一头雾水 我该怎么做?”

“听着

这些电影已经被拍出来了

这些书也被人写过了

你得从别的地方寻找灵感

灵感不是凭空自来的”

“那我该去哪? 该去做些什么?”

“这是最困难的部分

没有人能告诉你这些

你必须自己去摸索”



这个电影结合伊朗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和导演本人的际遇看,会更有体会。

习惯吐槽中国广电总局的网友可能无法理解伊朗的电影审核制度的离奇程度,伊朗一部电影的发行,导演必须频繁的将剧本以及素材交给伊斯兰教审查委员会接受审查。此前,导演本人正是因为拍摄电影锒铛入狱。而在监狱里的他却用手机拍摄了一部电影,甚至还拿到戛纳去参展。

出狱之后拍摄的这部《出租车》,也获得了大奖——金熊奖。后来,伊朗当局限制贾法出境领奖,由贾法的侄女(电影里那个伶牙俐齿的小萝莉)代他出席领取了金熊奖。



最后,让我们回味一下这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

结尾,两个陌生人走向出租车,砸坏了车载摄像头,画面漆黑一片。

画外音,“我没找到记忆卡。”

另一人说,“算了 回头再找。”

影片落幕。

片尾的处理,有很多解读。

结合导演的遭遇和刚刚出狱这个事实,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说,这两个陌生人的真实身份应该是“国宝”,他们在监控出狱后的导演,所以及时的发现并制止了导演的电影拍摄。

但是,电影还是如愿上映。

正如导演说的:“我是一名电影工作者,我什么都不做,只拍电影。电影是我的语言和生命的意义。没有什么能阻挡我拍电影……只有这样,我才能尊重自己,感受到我还活着。”


    关注 慢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