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幼儿音乐教育摆脱“不快乐”

 

对于人的个体来说,最有价值、最永恒的快乐应该是“成长快乐”。而幼儿音乐教育恰恰是帮助幼儿获得生命“成长快乐”...





对于人的个体来说,最有价值、最永恒的快乐应该是“成长快乐”。而幼儿音乐教育恰恰是帮助幼儿获得生命“成长快乐”的重要途径。可是,在目前幼儿音乐教育领域却存在着对“快乐”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使得看似“快乐”的幼儿音乐教育,实际上让幼儿感觉越来越不快乐了。幼儿音乐教育本应是幼儿与音乐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可结果却成了幼儿感受音乐“快乐”的一道障碍。这不能不令我们反思。

1
幼儿音乐教育变成“职业教育”
却失去了“关爱”
目前,社会正刮起一股“学艺术热”的浪潮,从一方面看这确实是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极好契机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学艺术热”的背后更多的却是功利目的在为其推波助澜。这种功利目的恰恰是我们家长和教师强加给孩子的。家长普遍认为从小让自己的孩子掌握一门艺术技能,可以让他在各阶段的升学考试中占有优势,可以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一些音乐教师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将幼儿变成了学习音乐技能的机器,让他们被迫去练习那些枯燥乏味的技能。其结果是孩子们对音乐的热情大大降低,音乐教育本身的美育价值自然也被扔到了九霄云外。

哲学家蒙田提出:“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音乐教育的本质也是如此,幼儿音乐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在音乐世界里自由地发挥,通过音乐丰富自我。我们成人总觉得一定要在孩子学音乐之前,设定一个目标,否则孩子学音乐就变成了一件“虚掷光阴”的事情。这真的是“虚掷光阴”吗?教育家卢梭说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作为家长或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孩子发自内心的真正关爱。
2
幼儿音乐教育强调“弯道超车”
却丢掉了“等待”
“弯道超车”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术语,意思是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新的内涵,广泛用于政治、经济领域。“弯道”往往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和挑战,充满了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弯道超车”确实实现了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当幼儿音乐教育也在强调“弯道超车”时,那么其结果又将会怎样呢?家长、教师不顾幼儿的生命成长规律,在音乐的学习上过分强调外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一定时间段里要求孩子会弹几首曲子、会唱几首歌、会跳几支舞。成人恨不得今天种下的种子,明天就能发芽,后天就能结果。这也是导致目前音乐考级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孩子学音乐变成了技能上的攀比,还达不到某一技能程度的孩子,家长和教师会不顾一切地催促孩子去达到。殊不知音乐学习万万不能急于求成,失去了情感投入的学习,再大的天才也会夭折。夸美纽斯说 :“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去进行非它自己的成熟了的力量所驱使的事。”蝴蝶由蛹变来,当蝴蝶还潜于蛹的形态之中的时候,我们任意地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飞舞,这种要求不是很过分吗?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的幼儿音乐教育也揠苗助长,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追求音乐学习的速度和成效,这样的要求不也显得蛮横无理吗?



“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来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不能硬性地灌输过多的知识技能。因为如果单纯传授知识技能,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情感教育,那么就会影响幼儿大脑右半球的激活和兴奋,其右脑半球必然受到压抑,甚至损伤幼儿创造才能的发展。”幼儿不像成人那样能长期地安下心来学习音乐知识。他们对教师的少许提示可以听从,但对大量的知识灌输就会不耐烦。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需要意志力的参与,而幼儿意志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揠苗助长,必须循循善诱,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我们应当学会“等待”,让儿童有时间去长情感、长智力。对孩子的音乐学习要有一种宽容和理解。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不要责备,更不要惩罚孩子。当孩子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有困难的时候,不要否定孩子的智力,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相信困难是暂时的。“等待”能让我们尽量少伤害或者不伤害孩子,让我们少犯错误;“等待”同样能预留给孩子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在艺术的殿堂里自由地摄取养料。幼儿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幼儿能在生活、艺术中处处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而这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这个过程如同酿酒,性急不得。
3
幼儿音乐教育重视“形式”
却忽视了“内心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发现,儿童最初是怀着美好的向往和激动的心情走进学校的,他们对教师怀着深切的信任。然而学校生活使儿童失望了,学习被铃声、教室以及枯燥的教学所统治,脱离了儿童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这样的情形如今也出现在我们幼儿音乐教育之中。我们常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景:不少幼儿园为了办出艺术特色,将整个教育做了艺术上的定向,对幼儿进行高难度的训练,并且长时间反复地练习,以使幼儿能在课堂上、舞台上表现得出色。这样“好看”的表演确实博得了很多人的掌声和赞美,然而这样的艺术表演是否能让孩子内心真正接受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幼儿身心发展还远没有接近成人,身体各个器官还处在发育之中,他们是不可能轻松愉快地胜任这些“好看”的艺术排练与表演的,教师逼迫孩子这样表演,只会严重影响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孩子有一颗宝贵的“童心”,他们对我们眼前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通过艺术的自由创造,及时将心中的幻想、想象表现出来。而让幼儿反复排练节目几乎剥夺了儿童对艺术的自我“体验”,无法将内心的精神生活自然地抒发、宣泄出来,其最大的后果就是使幼儿对自己自发的艺术冲动和艺术表现丧失信心,从此与艺术、与音乐绝缘。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们的教育学经常忘记,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首先还是个孩子。教师在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即大自然),把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给束缚了起来。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的机器,这是不对,也是不应该的。”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只有在更广阔的大自然中,才能将自己诗意的、童话的、梦想的精神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进行艺术排练。蒙特梭利说 :“有屋顶的是教室,没有屋顶的也是教室。”我们的教师要改变一个传统观念,不要简单认为舞台才是孩子艺术表演的归宿,真正的舞台应该是大自然,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去体验内心艺术创作的冲动。只有在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滋润之下,幼儿心中艺术的萌芽才能茁壮成长。

我们的教师不必过于紧张大自然中不安全的因素,要相信大自然给孩子的回馈是无穷的。在大自然中,充满了音响和色彩的和谐、部分和整体的和谐、动物和植物的和谐,而和谐又是艺术美最普遍的特征。孩子作为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体,是能轻而易举地把握这种自然环境中的和谐现象,并将这种和谐融入对艺术领域中比例相称、结构统一、配合协调的理性认识中去的。自然环境对幼儿音乐认识、音乐心理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种作用又不是一朝一夕能体现出来的。让孩子多多接近大自然,这应该看做是提高幼儿审美素质、丰富幼儿灵魂的一项重要举措。



  

联系电话: 13261666090     QQ:16199863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  


    关注 快乐音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