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心理研究所师资:系列一-所长卢家楣

 

卢家楣,上海师大心理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我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已在上海师大求学执教三十八个春秋年近70...



卢家楣,上海师大心理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我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已在上海师大求学执教三十八个春秋年近70的卢家楣教授,虽然已是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却依然风风火火地忙碌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显现出超越年龄的充沛精力。采访时记者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只要学生需要、教育工作需要,乐此不疲”。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怀着对学生的关爱与满腔热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诠释了一名教学名师的境界与担当。

1977年参加高考的卢家楣,第一志愿毅然选择了上海师范大学,即便得知应届生考入清华大学的成绩远低于自己考分,亦无憾。或许是受到母校育才中学老师爱生善教言行的影响,卢家楣的夙愿就是当一名教师。这一结缘时至今日已整整38年。

就读上海师大时,他最初学的是物理专业。后来,学校因教育学心理学师资匮乏,急需培养补充,便从全校学生中选拔。当时选拔条件和要求近乎“苛刻”,经层层筛选,卢家楣最终以全优成绩进入学校专门组织的教育学心理学班深造,毕业后又以全优成绩留校,如愿成为一名心理学教师。

在讲台上一站就是30多年,期间虽遇到各种诱惑或困难,但他扎根讲坛的决心志矢不渝。在被问及当年选择上海师大,选择终身做老师有没有后悔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选择上海师大,当一名好教师是我的梦想,而追逐梦想并为之奋斗,这样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我一生无悔。”


“上卢老师的课我最不期望听到的就是下课铃声。”这是上过卢家楣教授课的学生近乎一致的心声。从当初选择三尺讲坛到今天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卢家楣倾注了30多年的汗水、智慧与心血。

他毕业留校走上的是师范生公共课心理学讲台。公共课在高校中的地位似乎低于专业课,因此公共课教师往往想改上专业课,而他却没有这种自卑感。从助教到教授、再到博导、直至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国家名师,他始终耕耘在平凡的公共课心理学讲坛上。

上世纪80年代初,心理学在中国刚刚恢复,公共课心理学在师范大学中并不受学生欢迎。正是这激发了他立志改变现状的决心。他这样想,也这样做了,并最终使该课教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锐意改革,是他教学的一大特点。从80年代中期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历程。在课程设置上,将传统的一门师范生《心理学》课程改革为《心理学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学》、《青少年心理与辅导》三门必修课,为全国唯一;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三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和“双主线”结构(在“教”和“育”两条主线上串接相应的心理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师范生认知特点,采取“三段法”模式(按“现象-规律-应用”组织教学);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并进而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经系列改革,公共课心理学日益受到学生欢迎,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他也因此先后获得了6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和4本国家级规划教材等荣誉,在全国同行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讲究教学艺术,是他孜孜不断的追求。“艺术就是情感”(罗丹语),“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语)。因此他的教学艺术集中体现于对教学中情感因素调动,提出了“以情优教”的理念,并运用情感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他独特的“十六字”教学风格———“学时有趣,学后有用,寓育于教,寓教于乐”。凡听过卢教授课的学生对此都有十分强烈的感受!无论是几十人的课堂,还是几百人的课堂,甚至几千人的报告会场,他都能驾驭自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正如学生们所说:“260多人一起听课,场面蔚为壮观。虽要连续上四节课,但大多数同学都越听兴致越高,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地掌握了大量心理学知识。”(女子学院唐同学)“或许从这一课,不,那一刻起,再让我逃这门课已经不可能了,它是一门我不愿逃的课。越听越惊讶,越听越想听。这便是我对心理学课的直观感受,惊讶的是卢老师居然能让那么枯燥甚至有些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翔实……我彻底被卢老师的上课风格及个人魅力所折服。”(旅游学院张同学)“进入大学已经有三年多,唯有上卢老师的课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丝毫没有等待下课的情绪,反而不愿意下课了。”(美术学院师范一班郭同学)一位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写下这样的听课体会:“听他的课是我生活、性格、价值观的一个转折点。他让我在大学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教学不忘育人,且善于育人,卢家楣不仅秉持教书育人准则,还有一套诸如“育人无痕”“严慈相济”“以身示教”等有效做法。“育人无痕”就是在教学中结合内容自然传递正能量,防止逆反,促进内化。如讲“注意”时,引入我国载人飞船发射的视频来举例说明,同时宣传我国科技成果;讲心理学理论时,有意介绍我国心理学家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严慈相济”是指关爱学生又严格要求。有次在课堂中发现一名学生因恋爱受挫产生轻生念头,课后立即与她促膝长谈四个多小时,用情感的认知调节原理引导她走出阴影。一位学生因车祸昏迷55天,时任院长的他组织志愿者队伍,实施康复援助,创造了拯救生命、恢复记忆、重返课堂的三大奇迹,被各大媒体报道,并搬上话剧舞台。但在教学中他又十分严格,连行为规范也不放过。他制订“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包括上课下课两次起立仪式、迟到鞠躬道歉、看手机处罚等。他从不忌讳学生评课而放松管教。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全校各学院的学生,竟然对他这样“苛求”的教学评分从不吝啬。最近一次200多人的评分是4.98(满分是5分)!
这还与他的“以身示教”息息相关。他深知榜样作用,30多年来,全身心投入教学,认真、热情地对待每一节课。多年前,他父亲去世,接到消息时,他正在给学生上课,尽管悲恸不已,但仍强忍着不露声色把最后的15分钟课上完。当领导走进教室看望他时,才失声痛哭。一次260多人的大课中,电脑台偶尔发生故障,怎么办?他沉思片刻后说:“为不中断教学,暂不用麦克风和PPT,用我的嗓音和记忆继续上课!”同学们顿时欢腾,接着凝神静听,静得几乎连针掉地上都能听到。这次他讲课声似乎格外响亮,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去年他夫人因病去世,这对他是天塌般的打击,因为他不仅在感情上深深依恋她,在生活各方面也依靠她,一旦失去,独自一人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对本来就忙碌不堪的他更是雪上加霜。周围人劝他不要再到五十公里外的奉贤校区为本科生上课了,但他仍执意坚持。在卢家楣公选课教室墙上,贴着手写的77cm长30cm宽、标有262个学生名字及专业的特大座位表。这是为了管理,每学期请他夫人帮助制作的。她将262个学生名单按专业梳理、排版,然后工整誊抄在特制的座位表上,一式三份(让学生同时查看),费时很多,但十多年不断。现夫人已逝,一大叠满是隽秀手迹的座位表犹在,这是夫妇爱心共注杏坛的见证!提及此,他悄然泪下说,失去亲人之痛刻骨铭心,但我不能被痛苦击垮,继续教好学生才是对已故亲人的缅怀。


卢家楣教书育人的艺术得益于他的科研。刚上讲坛时,学生对公共课心理学缺乏兴趣,引发他对教学中情感问题的思考。这才发现,情感是心理学中的薄弱领域,更鲜有教学中的研究。这激发了他的探索欲望。从最初发表的《大学生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模式及控制》和《寓育于教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论文开始,研攻30年,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情感教学心理学。他研究了“以情优教”思想及其相应的情感教学原则、模式、策略、目标、评价等,撰写了《情感教学心理学》等系列著作,发表200余篇论文,主持了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科规划国家级项目和教育部重点项目等10多个,获3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优秀成果奖。之后,他又用科研成果指导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他以教学启迪科研,又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教学和科研互促并茂的特色。他因此在1993年获全国首届曾宪梓优秀教育奖、1994年获全国首届宝钢优秀教师奖(特等奖提名),2008年在需要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国家级教学名师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我校首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去年他又被学界选举为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成为我校第一位在上海市一级学科学会担任理事长的教授,后又被选举为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采访结束时,我们不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样的工作?他笑着说,力量来自学生,心中有学生,就会有火炬精神支撑。他解释道:“以往提倡教师的蜡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现觉不够,作为新时代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应崇尚火炬精神。蜡烛的亮会自灭,火炬的亮会再生,前者的奉献是有限的,后者能汲取燃料持续奉献,使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获得新生;蜡烛的亮囿于照明,火炬的亮还能探索,前者象征教师已有知识的传授,后者象征教师既传授知识又开拓创新,不断攀登科研高峰;蜡烛的亮是静态的,火炬的亮是动态的,前者照亮学生一隅,后者能照亮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人生的历程。”

卢家楣教授正是秉持火炬精神,运用科研支撑的教学艺术,全身心教书育人达三十四个春秋,且不仅聚焦我校课堂,还辐射社会大课堂,彰显了一位国家教学名师的胸怀与风范。


    关注 心理xue考研苏老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