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风采】直上云霄的“老司机”

 

直上云霄的“老司机”项目上有一名特殊的“司机”,他不开车,也不开塔吊,他开的是重达1900顿的智...



直上云霄的“老司机”
项目上有一名特殊的“司机”,他不开车,也不开塔吊,他开的是重达1900顿的智能顶模系统,636有了他,长势迅速,一飞冲天。

他就是陈江伟,是绿地项目总包技术部的一名普通技术员,年龄31岁,是武汉科技大学的研究生。2011年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绿地项目,由于他长相老成,办事沉稳,技术部的同事们戏称他为“陈叔”。陈叔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在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



几经辗转,考取高难度驾照

2013年,项目顶模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推上议程。当时,陈江伟参加工作才两年,经验尚浅,在技术工作的众多领域属于“新贩子”,对他来说,“顶模”就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工程,吸引着他,也让他备受考验。二公司首次投入使用顶模系统就是在武汉绿地项目,不只是陈江伟,项目团队的其他同事对于这门功课都基本上是一片白纸。11月份,陈江伟正式受命参与到“顶模工程”之中,开始了他考“驾照”的日子,他被派往局技术中心参与项目主塔楼顶模设计和方案编制工作。

任重而道远,二公司、项目部都对他寄予了厚望。为了顺利考取驾照,成为“顶模司机”,陈江伟一头扎了进去,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了三个科目考验。

他学习其它项目的顶模方案,翻阅查找了大量资料,钻研顶模技术的概念、思路、方法。频繁出差全国各地,到项目部参观顶模实体,深入武汉中心、硚口越秀金三角、深圳航天城等项目进行现场考察学习。凭着自己的过硬的理解学习能力,陈江伟很快对顶模技术有了全面的理解和认识,顺利拿下科目一。

随后,他迅速投入建模分析计算工作,快速掌握了midas软件,融会贯通其它项目模型建立方法,能够结合绿地项目的结构特征成功建立三维模型。

由于绿地项目运用的自带塔机顶模系统在国内外史无先例,陈江伟在内的整个顶模团队需要上千次的分析计算,不断的优化方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节约成本,确保顶模系统能够高效安全运行。2014年8月,武汉绿地中心顶模系统蓝本定稿。“顶模司机”成功迈出一大步。



日夜兼程,驾驶顶模上云霄

在随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项目团队来回征战,完成了巨无霸三叉戟各部件的加工,260个标准单元挂件和33个形状不同大小各异非标准挂架,48块承力件,12个大型顶升油缸,24个支撑架,280个电动葫芦,200多块铝模板,650吨的桁架……在狭小的现场产地,项目团队相继攻克了顶模的异型结构,自带塔机的设计与安装,钢平台桁架重量大,数量多,现场焊接质量控制难度大等居多困难。2015年2月10日,一个高22.3米,面积1600平米的三叉戟型智能顶模如钢罩般罩在核心筒上。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顶模钢平台上,有一件10平方米的控制室,每次顶升时陈江伟都会呆在里面,像一名司机一样“开着顶模”往上飞。当上了“顶模司机”后,陈江伟的作息时间由“5+2”变成了“白+黑”。顶升时,钢平台上无法进行施工,因此都是夜间才能进行。白天,他在办公室内研究技术方案,下班后他认真进行顶升前期准备,晚上凌晨他坐在控制室内稳稳的操作着顶模系统。如今,项目已经顺利顶升了51次,陈江伟开了不下30场“通宵夜车”。

2015年,我在撰写一篇顶模团队的新闻稿准备发到《工人日报》的时候,曾经采访过陈江伟,他告诉我:“能操作这样的大家伙,我感觉很荣幸很自豪,即使是在深夜里,听到机器的嘈杂轰鸣声,我也丝毫没有困意。”我印象很深。



走在前列,争当636技术专家

陈江伟给我一种扎实沉稳的印象,做事不骄躁,为人很谦逊。当写技术方面的宣传稿遇到困惑时,我都会去询问他。他会耐心给我讲解,并能把技术上的专业问题给我们解释得很通俗易懂。陈叔对636技术工作了解很全面,讲解起来头头是道,有点像大学里的教授。每每跟来访领导解说的时候,我都觉得他讲得很有水准,领导能听进去,也能听懂。

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陈江伟是研究生,我们多为本科生。如今,同样是工作不到五年的青年员工,陈江伟超过了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他先后获得了公司年度“十佳员工”、公司绿色施工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等荣誉,参与编写了多项专利、论文和技术方案。更多的时候,他走在了我们前列。

长袖善舞,一项项创新,一项项成绩,正是有了像陈江伟这样的争先青年,项目团队才能在长江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施工的奇迹,让摩天大楼伴随着全新的顶模系统不断走向新生!


    关注 争先绿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