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外,乌镇将会成为下一个“戏剧城市”?

 

跟着乌镇看戏的人潮,你会以为关于中国戏剧市场的悲观论调只是种错觉。...



北京毫无疑问是中国话剧演出最为密集的城市。

新一酱前不久去豆瓣同城上扒了扒“话剧”这个类目下的同城活动数量,在最近半年(2015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内,北京以4962场话剧活动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从话剧活动数量上看,第二梯队的城市是上海、深圳、广州,以及成都、西安、重庆和杭州等城市。另外,南昌和合肥对话剧的关注度似乎有些出人意料,毕竟这两个城市平时好像都略显低调。



但最近在话剧界最引人关注的是一个更小的地方——乌镇。它是浙江省嘉兴市下辖的桐乡市的一个水乡古镇。在十几年前经过旅游开发后,成为了与周庄、西塘等齐名的旅游景区。

2013年,黄磊、赖声川、孟京辉与乌镇的旅游公司一起在这里发起了“乌镇戏剧节”,将戏剧带到了这座古镇。到今年,乌镇戏剧节已经举办至第三届,也真正开始建立起乌镇与戏剧之间的联系。

在过去的两周里,你可能分不清哪些人是纯粹来乌镇度个周末,哪些人是冲着戏剧节来的。

乌镇刚刚经历不寻常的10天。根据票务平台格瓦拉的数据,第三届乌镇戏剧节的3万张均价300元左右的票,在戏剧节开始第一周就卖出了90%。

不过到了晚上倒是容易分清楚了,留下的多是看戏的人。散场的年轻人拿着戏票从西栅的各处戏院汇集到石板路上,拍下挂在道路两侧的世界戏剧大师旗帜,以及彼此之间摆出的奇形怪状。

这与爱丁堡艺术节那样的戏剧节终究不好比。仅去年,爱丁堡艺术节就开设了300个场地,3000场演出,共售出200万张票。不过在国内,乌镇戏剧节也开始有了些名气。

每天下午青年竞演单元开始时,排在蚌湾剧场前看不到头也望不到尾的等票队伍会让你觉得,那些关于中国话剧市场的悲观论调只是种错觉。全中国爱看戏的人大概都聚集在这里了。每隔十来米,就有一处免费的嘉年华表演,这在形式上倒是有点类似于爱丁堡艺术节。不过当不明就里的游客一头撞上行为艺术表演者,他们的反应往往是好奇围观,而不是兴奋地互动。



图|青年竞演单元的形式为命题作文,今年的题目是一个吻、一个圈、一盏灯;图为参演剧目《酒馆里的普罗米修斯》。

和嘉年华这个名字的本意相似,这些参与者更多是来活跃气氛的。今年的嘉年华表演有近1000场,比第一届几乎翻了一倍。

比起设立奖金和主题,在小剧场里演出的青年竞演单元,参与嘉年华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提前通过网站报名,大都可以通过审核,由乌镇负责食宿,在街头为游客表演。很多学生社团和民间表演团体干脆将乌镇当成一个免费的试验场,所谓的表演更像这群年轻人自己的party。

“每年过来看一看,全国还有这么多人在做表演,就知道自己并不孤单。”飞来即兴的姜钰说。他是这支活跃在上海的即兴戏剧团队里少有的全职成员。不难想象,戏剧很难被当做可以谋生的职业,他们只是在某些场合才会碰到志同道合的人。等到结束自己的表演之后,每天在小镇上晃荡,看别人做着类似的事情,还能认识一些新朋友,这倒成为这些表演者典型的戏剧时刻。

除了公开接受报名,嘉年华还会向一些有特色的团队发出邀请。比利时铜管乐队和敲锣打鼓的傩戏的相遇,大概也只有发生在这里的戏剧节上,才不让人觉得违和。



图|日本舞踏、踩高跷、即兴表演,嘉年华项目散落在乌镇的各个角落,在戏剧节期间随处可见

总会有真正冲着戏来的观众。今年乌镇戏剧节最受关注的,还是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台邀请剧目,以及青年竞演单元和由大师主持的小课堂。像《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物理学家》这些邀请剧目,今年只能在乌镇看到,自然吸引了一批来自几个大城市的戏迷。

“重点是找对人。”在采访中,陈向宏和孟京辉都说了类似的话。乌镇旅游公司总裁陈向宏推动了这一切的发生。他找到黄磊、孟京辉、赖声川、田沁鑫等演员和导演,邀请他们加入戏剧节并发起主席团。这也是当下的中国话剧市场里,观众认知度最高的一批参与者。

也是因为这群艺术家,乌镇终于可以在某些时刻跳脱出古镇旅游的千篇一律。

乌镇分为东西南北栅,东栅是居民生活区,最早被开发,如今像个典型的观光景点。西栅开放于2007年,带有江南水乡该有的一切风貌。但你也可以把西栅理解为一座有着围墙的乐园,一个由3000多名员工维护、运营得井然有序的小镇。从藏在白墙后的精品酒店到分布在街道两侧的民宿,从餐厅到SPA馆,都由乌镇旅游统一管理。

这种模式为乌镇招来了“过于人工”的批评,不过,等到它想要办这样一个戏剧节时,控制权归于一家公司的优势却发挥了作用。

总面积3.4平方公里的西栅,现有7座室内剧院和1座户外剧场。戏剧节开幕以来,平均每天有6部剧目在这些剧院上演。既有花费5亿元建造的现代大剧场,也有由仓库改建而来的小剧场。这些剧场中最特别的是由甲鱼池改建的露天水剧场。田沁鑫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戏剧节的开幕大戏《青蛇》在水剧场上演时恰逢下雨,环境和剧情融为一体。

田沁鑫是乌镇戏剧节的主席团发起成员之一,但第一个进入主席团的是演员黄磊。当初黄磊在乌镇拍电视剧《似水年华》,继而跟陈向宏“不打不相识”,这才有了如今戏剧节的下文。

他觉得,在戏剧节这件事上,他就像第一个小线头。早先他跟陈向宏提起过办戏剧节的想法——这缘于酒后跟朋友的一次聊天,虽然当时被认为是个十足的玩笑。不过他真的开始参与了,陈向宏还陆续找到了赖声川、孟京辉、田沁鑫。

陈向宏与这些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更像合作伙伴。戏剧节设立主席团,陈向宏担任主席,但真正的艺术运作由4位发起艺术家主导。剧目邀请、每年的主题、不同单元的设立,都由赖声川、孟京辉等人率领各自团队完成。他们是国内外戏剧节的常客,在经验和资源上都有更多优势。乌镇旅游公司的角色只是配合,尤其是剧团和观众进入后的服务,这也是这家以旅游为主业的公司最擅长的部分。

乌镇旅游公司为每位发起艺术家都准备了一间工作室。田沁鑫的工作室装修得充满禅意;赖声川的工作室选在了一处望族宅邸的第四进;孟京辉工作室色调明亮,墙上刷着一只犀牛图案;黄磊的根据地是他的似水年华酒吧。

戏剧节以外的时间,这些工作室大都闲置。风格各不相同的工作室都有巨大的会客厅。乌镇于这些艺术家而言,也像一个巨大的客厅。每年的戏剧节期间,这里被用来招待来自全球的艺术家。

“爱丁堡艺术节举办了太多届,观众的反应略微有些平淡,”《物理学家》的导演赫伯特·弗里茨做了一个手掌往下压的动作,“而在这里,这里的观众对戏剧简直是狂热的。”在戏剧节开幕酒会上,这位来自瑞士苏黎世国家剧院的导演是全场的焦点人物,一路上总是被不同的人拉住交流。

赫伯特·弗里茨所体会到的狂热来自人们对《物理学家》的反应。这部戏改编自迪伦马特于1962年创作的经典剧作。舞台上充斥着语速飞快的德语台词和夸张变形的肢体动作,对普通的中国观众来说,并不是一出好懂的戏。但结束时,赫伯特·弗里茨还是收获了热烈的掌声,带领演员三次谢幕。



图|德国导演赫伯特·弗里茨将西方经典剧目《物理学家》演绎得更加荒诞和癫狂

“这么伟大的戏,谁说不好看,就是傻。”孟京辉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好作品就该大力赞扬,还怒斥乌镇戏剧节的模仿者都是文化闹剧。

乌镇戏剧节由艺术总监全权负责剧目邀请。艺术总监每两年一换,前两届由赖声川担任,第三届轮到孟京辉。今年1月,孟京辉在苏黎世剧院看到《物理学家》后,就开始着手邀请。他不仅要跟苏黎世剧院敲定演员、导演的档期,甚至还负责帮剧团拉到瑞士文化基金会的赞助。来自法国的肢体戏剧《B先生和P先生》,则是孟京辉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看到后邀请的。

今年戏剧节上国外的剧目明显增多。你可以把它视为乌镇戏剧节更国际化的一个表现,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孟京辉个人口味的体现。“我喜欢更加狂放,特别high的东西。”孟京辉说。来自瑞士、巴西、立陶宛、俄罗斯等国家的剧团在乌镇交汇,确实带来了一些孟京辉所说的“high”的感觉,尽管实现的过程并不容易。

相比而言,语言障碍倒成了所有环节里最好解决的问题。乌镇戏剧节招募大量志愿者,与工作人员一起为来自全球的剧团成员服务。更繁琐的部分在于,如何尽可能在乌镇呈现出各个剧团在国外剧院演出时一样的效果。每个剧团都带来了厚厚的技术手册,《物理学家》的技术手册有30页,灯的型号、吊杆的位置、装台的时间等都一一注明。《B先生和P先生》由于无法把所有的道具都搬运过来,只好对内容做了一定程度的删减。

赖声川带来的台湾技术团队接手了戏剧节的技术部分,他们的经验让国外剧团在对接时减少了很多沟通成本。除此之外,赖声川和丁乃竺夫妇还为乌镇培养了剧场经理。

热闹在10天后就会散去。

非戏剧节期间,剧场大都空置,只有零星几个剧目全年演出。剧院经理在乌镇旅游公司并不是一个常设职位。戏剧节期间,穿着西装,严肃地站在剧院门口的剧场经理实际上都是乌镇旅游公司各部门的负责人。除了为他们制定剧院经理手册,丁乃竺还会不定期地培训这些乌镇员工,让他们能胜任剧场经理的工作。这一次,负责管理水剧场的剧院经理就是乌镇旅游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他每晚要面对1500名观众。

“我是修一个旧的壳,让它能装新的东西。”陈向宏承认乌镇已不是他小时候的乌镇。这位乌镇本地人,亲手画出了西栅现在的每一条街道、每一片房屋的设计图。乌镇当年的破败消失了,传统的生活气息也早就不见了,他想复原一座可行的理想城镇。

无论怎么说,乌镇已经成功跟戏剧绑定在一起,但戏剧还不是陈向宏设想中的全部。乌镇大剧院的对面,由陈丹青主持修建的木心美术馆已经准备好在11月初对外开放。到了明年,在乌镇的另外一端,还将改建出一处当代艺术空间。



你知道在话剧活跃度最高的北京,人们通常都去哪里看剧吗?

蜂巢剧场、保利剧院、国家大剧院、人艺剧院……如果你生活在北京,对以上这几个剧院、剧场应该都不陌生。不过也许你还不知道,以下10个剧场包下了北京最近半年近5000场话剧活动的一半以上。



上海的话剧活动更为集中。除了人们的看剧地点基本集中在话剧艺术中心和艺海剧院,以及新光影艺苑、上戏、上海文化广场和上海大剧院,这个城市中的上演的话剧类型也十分集中——仅是“孟京辉”和“阿加莎”就占到了上海所有话剧演出的三分之一。



新一酱还收集了一些城市的话剧聚集地,你是不是也常去呢?



数据采集与分析/沈从乐 项维肖 傅颖聪 张晓雨

视觉/蒋亦哲


    关注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