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之稽:戏剧大规模失语后

 

我们需要没有语言的戏剧吗?...



采访:彭慧

口述:拿大顶剧社创始人王梓、武六七


拿大顶剧社作品《疯狂原始人》摄影:段超

到今年的4月1日,就是拿大顶剧社成立5周年纪念日了。这个国内唯一的默剧剧团有两位好爸爸,一个是王梓,另一个是武六七。

几乎所有人听到王梓(与子同音)和武六七的名字时,都会不约而同的问道:

你们这是艺名吧?



我也不例外。他们两人默契的相视一笑,很认真的告诉我:

真不是艺名!



王梓和武六七是发小儿,都是地道的北京人,两人的亲戚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来上大学,王梓留在了北京,武六七去了天津。


王梓、武六七和之后加入拿大顶剧社的张秀宇

五年前,当王梓向武六七讲述了自己想通过单纯的表情、动作来完成表演的意图时,两位发小儿一拍即合,拿大顶剧社应运而生。

不言之稽:戏剧大规模失语之后

同为表演专业的他们有着这样的共识:某种程度上,语言对于情感的传递是种束缚。由于观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不甚相同,对于许多语境有着不及或过度的解读,导致创作者的真正意图很难准确传达。

而默剧(Mime)不同,他对语言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但也不同于哑剧,(pantomime),是完全的否定语言。

在默剧中,演员可以根据剧情以及环境制造出合适的音效,而这些仅有的「语言」为剧情增添了极其重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它是戏剧「大规模失语」后,维系演员和观众的重要弹性纽带。这种纽带本身充满了可能性,当它和演员的身体、表情配合起来,则产生了一种跨界的美感:音乐的节奏感和舞蹈对身体的控制力在默剧演员身上得到最极致的体现。


拿大顶剧社创始人王梓

音效由于要和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簇做到高度统一,一般来说演员会自己配音或是选择有极佳配合力的伙伴在侧台帮忙配音。它是保持观众高度集中的重要法宝,每一个节拍都像包袱掉落的节律。

默剧演员身体的地位在剧场交流系统中从未被抬到如此之高,对身体的重视程度可以与舞蹈演员媲美。虽然王梓告诉我,剧社每天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苦练基本功」,但是一些基本的动作,像擦玻璃、开门、爬楼梯等等,每个演员都要熟稔于心。


拿大顶剧社创始人王梓

默剧这样的艺术形式在英国、法国一些马戏、木偶戏盛行的国度被视为珍宝,但在国内,却还是一块璞玉。这块沾满污泥,未被发掘的璞玉免不了承受着无知者的谩骂和嘲讽:

不就是小丑儿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王梓、武六七在默剧的剧场实践者中已经算是长者了,但对「小丑」两个字依然有着很深的芥蒂,他们不喜欢、甚至讨厌别人称他们为「小丑」。

在王梓心里,「小丑」是一份正经的工作,他和医生、律师、教师一样重要。在他心里,小丑更是一个有趣的职业,王梓回忆到,小时候妈妈带他去马戏团看表演,他最期待的就是小丑出场,因为他可以「明目张胆」的搞破坏,而且是在万众期待下搞破坏。


拿大顶剧社创始人王梓

在马戏团里,小丑是英雄。

王梓也想成为一个英雄,但他十分理性,并没有将自己个人的理想死死的捆绑在行业的生死存亡上。

默剧对于王梓来说是一种自我释放与自我享受,他认为失语后的戏剧他更游刃有余。他注重在剧场内的实践,这是检验他们想法的唯一标准,更强调与观众互动,看到观众因为自己的表演而开怀大笑,会由衷的感到兴奋和满足,他说:

快乐是一个会瘪的气球,而我想当那个充气的人。



但他也在意自己是否享受了这个过程,从这一点来说,王梓是不折不扣的「体验派」。

格洛托夫斯基:演员与观众是剧场内最基本的要素

可体验恰恰是默剧最重要的基石。

戏剧未失语之前,对表演的解读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学性的。剧本作为纯文学性的存在,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无法逃脱的解读黑洞:有些观众会在观剧前看剧本及相关的文字资料,有些人会在之后看,但无论如何,两者的比较会对解读本身造成一种无法估量的影响。

对观众没要求:文学性大大减少默剧则不同,它几乎是没有剧本的存在。主创更多的是运用一个构思去即兴表演,这种构思多来源于普通的生活场景。因为来源于生活,所以不需要太多的文学基础就能看懂。对观众有要求:注意力大大集中但看懂和认为有趣是两个概念。由于默剧中语言的不必要性,观众只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员的肢体以及表情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许多默剧演员的装束都较为夸张的原因。王梓和武六七也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接触其他艺术形式的时候,肢体和表情上的过度矫饰都需收敛。


拿大顶剧团在默剧剧场中,没有听觉交流,仅凭借视觉交流让观众注意力集中90分钟是件难事。

于是,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就变得格外重要。

我问王梓是不是刻意去寻找格洛托夫斯基作为理论支持。他说自己也只是多年前读过格洛托夫斯基的《迈向质朴戏剧》(Toward A Poor Theatre)而已,他对理论的态度更多偏向于对自己已有实践的总结,而不会刻意的把理论当做学习模板。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 二十世纪剧场大师,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Stanislavsky) 、布莱希特 (Brecht) 、 阿尔托(Artaud) 同为影响当代剧场最为深远的导演和理论家 。他提出了“质朴戏剧”和“神圣的演员”的概念。

在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中,演员和观众是剧场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他打破戏剧演出的传统模式,力图使演员和观众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取消了舞台和观众座席的界限,使观众置身于整个演出活动中。

演员不应该过多的依靠外部条件,如灯光、服装、化妆、布景来给观众传递讯息。演员的身体就是一切讯息的最好载体。

在质朴戏剧中,翻滚、跳跃等运动技巧是演员必修功课,身体塑形、节奏韵律、以及用身体营造出的空间感都列入演员的必备技能当中。在这里,身体被重新定义,它不仅仅是个工具,而化身为实践存在的重要凭借。



依照格洛托夫斯基的理论,演员已经升华成一个「神圣演员」(Holy Actor),他像是一个行者,去探求自己身体的最大可能性,而这个探索过程是格洛托夫斯基最看重的,也是他认为最应该给观众传递的讯息。

拿大顶剧社:现实生活中的神圣演员



王梓和武六七不愿意将默剧框死在任何一家理论中。他们是一群随性的创造者,5年来每天的头脑风暴,无数个好想法迸发,这些都是他们创作的素材。

拿大顶从2011走到现在,已经快5年了。

王梓说自己是王家几代唯一的独苗,某年回老家亲戚们在电视上看到他从事默剧表演之后,都说他丢尽了老王家的脸。

可他还是坚持走下去,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与他同行。从最初的蓬蒿剧场到旧鼓楼公益小剧场,从热力猫俱乐部到现在的乌镇戏剧节、曹禺国际戏剧节,拿大顶剧社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扎实。

再过几天就是拿大顶剧社5周年了,在问到为什么选择4月1日作为诞生日时,王梓憋不住笑了:

嗯,这个,因为当时,只有这一天才有演出场地啊!



拿大顶剧社创始人武六七


    关注 文艺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