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 矛盾的清华经管

 

毕业之后,你会去哪儿?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清华经管,有没有影响你的选择?大学四年,经管带给你了什么样的收获,又造成过哪些限制?...

毕业之后,你会去哪儿?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清华经管,有没有影响你的选择?大学四年,经管带给你了什么样的收获,又造成过哪些限制?

也许每个经管人在脑海深处都曾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这些问题。临近毕业,回想四年的大学生活更成为一项不可避免的待办事项。尽管每人过去的经历和对未来的考量都有所差异,但毫无例外都接受了经管的塑造。经历了同样的教育环境,为何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同选择的个体,又分别会如何反思大学四年?

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从2016年3月17日起,对经管学院二字班29位去向不同的本科生进行了横跨一个多月的采访。他们中有的选择了在不同方向继续求学:经济、金融、金融工程、管理、公共政策、教育、心理、统计……有的选择了直接就业:投行、咨询、企业、VC……也不乏前无古人的“异类”们:Gap year去英国养马、参加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做电影、搞戏剧……

这些五花八门的选择背后,有着纷纭而有趣的原因。被访者们对清华经管的看法也呈现出非常矛盾的态势。总结起来,三组矛盾最为突出:资源丰富与稀缺的矛盾,价值取向自由多元与单一功利的矛盾,以及“选择”与“被选择”的矛盾。
资源的丰富与稀缺

普遍来看,同学们还是比较认可经管提供给大家的资源:“经管最好的一点就是限制少,有着很丰富的资源,也有多彩的选择”。对资源不足的吐槽,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金融实务课程和职业资源的匮乏。不只一位在金融方向发展的同学表示,经管与求职密切相关的课程开放较晚、方向重一级市场而轻二级市场,并缺乏excel使用、business modeling等具体技能的培训。经管主动提供的职业资源也不够充分,“很多实习机会等还是得靠自己寻找”。

与此同时,希望走学术道路的同学也认为,“学院在主动支持学生经济学学术研究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经管能给学生提供实质性科研帮助的教授和课题组并不多,学院对学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邀请海外教授短期讲学、去美国名校交换等方面的支持与外校甚至清华其它院系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同学们会认为上述两方面资源不足,也许是大家对资源质量要求较高所致。经管确实没有提供给我们太多去顶级公司实习、参与世界一流教授研究工作的机会,但在一般标准下,经管的资源还是足够多的。CDC(“经管职业发展中心”)经常向我们推介职业机会,老师也在分享求职信息、帮助学生提高职场软实力等方面尽心尽责。经管的管理科学、营销、会计等系别的助研机会也还算丰富,一位即将读会计博士的同学很客观地说道,“一旦你工作很努力,表现出做学术的想法,老师会很愿意让你分担更多,你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得更深入”。

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也能突破资源的限制。职业发展方面,CDC其实在联络校友、建立辅导方面有着强大功能,而很多同学到大四还没有充分利用起CDC。立志学术的同学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找到心仪的老师,清北之间同学交叉助研的现象已不罕见,“主动出击”也能找到经济系的助研机会。正如一位同学所言,“机会是有的,但是要抓住真的需要足够大胆和足够的准备。”

与此同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都提到经管在“人”和“思想价值”方面资源的丰富。几乎每位被访者认为“周围一群优秀的人”是大学非常重要的收获,有人在“peer pressure的推动下认识到了努力的重要性”,有人在“与优秀的人比较的过程中更快地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有人则从周围同学和学长学姐身上得到了职业道路上非常实质的帮助。在把CTMR(“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作为习惯的环境中,不同人的价值观、采取的人生态度也成为影响我们自身选择的重要“思想资源”。某位“异类”提到,自己做出这个选择的部分原因是出于周围人的“怂恿”:“经管有好多不一样的人,大家都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给我带来了很多动力”。

也许,抛开所有功利性的影响,与这群人相处本身就是莫大的财富。大学最棒的地方在于“身边有不同梦想的人,而且你还可以肆无忌惮地跟他谈论你的梦想”,而“最珍贵的事情就是认识了一群非常好的人,然后在他们的帮助下认识了一个在变得越来越好的自己。”
价值取向的自由多元和单一功利

尽管存在不同的人和思想价值,作为一个推行“通识教育”的商学院,经管在价值取向上难免会有“自由多元”和“单一功利”的矛盾。

一方面,经管自由、多元、有趣的培养方案确实赢得了不少同学的赞赏。社会学、心理学、中西方文明等课程给同学们建立起了宽广的知识基础,不但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更让我们在领略不同学科思维范式的过程中变得更宽容和善解人意,甚至也帮助一些同学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经管较少的学分限制也给了大家充分进行“个性发展”的机会:双学位、实习、科研、创业……一位同学笑道,“经管最好的一点对我来说就是课比较水,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发挥。”

另一方面,很多同学又会认为“评价体系稳固单一”、“功利”、“过强的竞争”是经管最大的限制。每个人就算不在拼命追求,至少也多多少少会受到刷G点、做社工、进投行的“主流价值”的影响,希望在这个标准下证明自己的能力。一位投身艺术的同学坦言,自己也时有怀疑,“自己现在的选择是不是因为在其它方面做不到那么优秀?”

也许自由多元和单一功利的矛盾是学院建构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上层规划上,学院的初衷是建设一个自由多元、给学生发展提供诸多可能性的“书院”,并尽其努力引进各方向的资源;但经济学和经管学生的特点又自然而然地给上述目标的实现造成诸多限制。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经济学本身便建构在“利益计算”和“优先级比较”中,用冷冰冰的数字作为衡量标准,可谓是“功利主义”的最佳典型。尽管通过CTMR和通识课程,我们接触了不同思维模式和价值形态,但或多或少、或认同或批判,每个人心底都根植着一些经济学思维。反过来讲,若非如此,学院的经济学教学不说失败,至少也是不够到位的。

经管学生的内生特性某种程度上也让这种以单一量化结果作为评价标准的“经济学思维”成为接受起来最舒服和最习惯的思维模式。经管学生大多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佼佼者,从小到大习惯了在“成绩”这个单一的评价维度上遥遥领先,使得每个人心底其实难以跳脱类似的评价体系,更不愿承认自己的“不优秀”。于是,大学前“成绩”这个单元标准变成了由“GPA、社工、交换、实习、Offer”等固定自变量组成的函数。尽管大学不同时期,这几项的权重有所变化(大一刷成绩,大二搞交换,大三拼实习,大四比offer),但这些变量本身往往是很固定、也很容易被量化的。我们很少看到“幽默”、“善良”、“正直”、“诚实”等出现在这个函数里,甚至很少改变各时期的权重——大一做实习的同学是异类、而大四突然孜孜学习的人就更奇葩了。更给人压力的是,由于每一项都有权重,很多人会试图在所有地方尽善尽美:刷夜学习、多份社工、翘课实习、海投工作、还努力刷着托福和GRE……一位同学认为,这种“多肩挑”本身,本质上是不明内心所向时为了保全一个还不错的结果而采用的“中庸之道”。

归根结底,化解经管“自由多元”和“单一功利”矛盾的关键还在我们自己。如果留在经管传统的发展道路和评价体系里,并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便确实会因“强者为王”的短期功利主义思想承担很大压力。但如果跳出这个圈子、“构造了自己的评价体系”,或内心强大到不会过多在意所谓“主流”的评价、不会执拗地“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经管便变得自由包容,可爱可亲,充满着无限可能。
选择与被选择

“选择”是这次采访里的核心话题,也是经管四年教育最直接的落脚点。不少同学认为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未来的去向,也有一些坦言自己“被顺水推舟到现在的工作里了”,或者因为一些机缘巧合走上了现在的道路。

是“选择”还是“被选择”往往不能通过结果是“主流”还是“非主流”而判定,走主流金融道路的很多是因为自己真的喜欢且适合,走向奇葩的路径也有可能是被一时冲动所推、并不符合康德之“自律”的标准。“选择”与“被选择”也没有一定的孰优孰劣:毕竟每个人选择时的想法和处境都不太一样。“选择”有时会变成“一意孤行”,而“被选择”有时则是“上天给你最好的安排”。

不过,主动的选择中确实有一些共性。首先,“天赋”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每方面都能做得不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放弃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机会成本都很高;每条路都一帆风顺,也没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所长所短。相反,“挫折”会成为助推选择的关键因素。一位同学直言不讳自己在大一时感觉与高中落差明显,并表示如果没有当时的迷茫,自己不会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他笑称,“我算是因为学渣因祸得福,很早知道自己的兴趣方向、优势劣势,所以比较专注。”

积极勇敢和不怕折腾的态度是推动“选择”的另一动力。可能每个人都曾对某件事情产生过浓厚的兴趣、有过不少灵光一现的妙想,只是有的人去做了,而有的人没有。做过、尝试过,才能知道“是否符合自己的风格”、“对优势劣势和未来的考量和我之前想的是否一样”。有人在做过实习后选择了学术,也有人助研之后转轨了职业;有人因为被一门课程“虐得很爽”而选择了管理咨询的道路,也有人在把实习报告写成“与金融业告别书”后开始大胆找寻金融之外的道路。了解自己的前提,是首先去尝试、去体验。

最后,促成“选择”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自由与开放。只有跳脱了外界的束缚后,我们才有更多反观内心的机会;也只有心态开放,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不被某些既定的道路所限制。一位同学评论,“曾有人评价经管是‘梦想的味道最淡的地方’,在我看来,没有把奉献和梦想挂在嘴边,没有太多价值观的绑架,恰是经管的宝贵之处。它会提供给你足够充分的信息量和选项,同时充分尊重你作为一个个体的选择。”
由此观之,经管的确完成了其“创造一种环境使得杰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办学宗旨,营造了独一无二的教育环境。经管最核心的矛盾所在,也许是并非所有人都会自己“冒”出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培养和历练的。经管确实是一些同学挖掘兴趣、实现理想的桃花源;然而,如果缺少独立性和主动性,轻松自由的环境反而让人更加容易迷失。经管“没有限制学生去理想化,但也没有鼓励学生去追求理想”,因此“钱院长想要的状态可能只散布在本来就认同他想法的人那里,并不能散布到整个学院里。” 也许,主动性的培养是经管下一步教学设计上可考虑的方向;或也许,这其实已经超出了一间大学学院的职责范围。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矛盾本身并不是坏事。29位被访者的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正代表了经管的成功:辩论、反思、批判,本是一种在扬弃中不断进步的力量。正如一位同学所感,“我倒是觉得,其实选择各异的我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像彼此的一群人。”终点或有差异,但追梦途中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更为包容的价值取向和这黄金的四年大学时光,便是烙印在所有经管人身上最深的印记。

矛盾中的经管,正是最迷人的经管。

下期预告:从5月5日起,“邻家FM”每天会推出“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系列专访中的一篇,详细道来每种选择路径背后的波澜起伏。明天将播出首篇专访:“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01| 正年轻,养马去”,敬请期待!

公众号信息:本文系“邻家FM”原创出品,转载请事先与后台联系,经同意后注明出处;未得到作者允许不可转载。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和“邻家FM”,欢迎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关注平台,我将定期发布“独特、有趣而思考深入的生活体验”。期待后台互动,更期待你以作者的身份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闻所感!


    关注 邻家F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