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性:单身贵族要婚姻吗?

 

社会对单身贵族的印象评价多是自由、多金、逍遥……而单身贵族则声称自己也会感到寂寞,即使多数人对他们的这种说...





社会对单身贵族的印象评价多是自由、多金、逍遥……而单身贵族则声称自己也会感到寂寞,即使多数人对他们的这种说法归为矫情,然而实质上,在面对生活的同时,每个人所面对的烦恼都是平等的。如果说“性”对单身贵族而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婚姻”则显得复杂得多了。

单身女 现实比感情重要
中国内地曾经出现过几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响所致;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到了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如今,这种浪潮更明显了。

“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单身潮’至今,这股风潮几乎每20年就会爆发一次。”昆明市社会科学院所长高军注意到,过去的“单身潮”总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阶段性地爆发,但这次的单身潮则可能持续更久的时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单身的行列。与以往不同,此次单身潮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有文化、有经济实力的白领阶层,女性尤多,这一人群的择偶观、婚姻观、家庭观已发生变化,可以为了享受生活而主动选择单身。“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为结婚并不是生活唯一的选择,可以有婚姻,但婚姻不是必需品,如果不合适,单身会比结婚更好。”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接受着外来的新事物,在开放的同时却日渐自我封闭。尤其是工作压力大、学历高的白领群体,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考虑择偶问题,女性更甚。现代型社会的一个特点是“快餐化”,而快餐化的一个特征就是浮躁,每一个人交往的圈子都很大,每天都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但对每一个人都缺乏必要的耐心,总是目标明确地快速选择交往对象,缺乏足够能培养出感情的耐心。
自由是单身的名片
30岁的卢雯名片上印着昆明某房地产策划公司首席策划,她的那些评论男女关系的刻薄小论调,和随时可以背包旅行的洒脱姿态,让人很容易猜到她的单身。

“其实我做事是很有计划的。”卢雯说。几年前,她就计划30岁前要在单位里爬到什么地位,35岁前要生一个孩子,40岁的时候辞职养老,然后到处游历。在她的人生规划里,没有男人的影子。

“生活为什么非要两个人一起过?生活是属于自己的。再好的两个人始终都会有步调不一致的时候,会有摩擦,我不喜欢争吵。这是消极的想法。”卢雯说。
单身男 单身有利于发展事业
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主动或被动选择单身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男性也开始为了事业主动选择单身生活。

诺贝尔奖得主加里·S·贝克尔说:“当‘合伙’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结婚。” 那么,当‘合伙’的预期收益小于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担负的成本时,个人便会选择单身吗。当然,人们选择婚姻不会这么理性地去计算成本和收益的。

在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导致人们选择单身也比较明显”,结婚意味着买房、买车、生孩子、过日子,这种金钱方面的压力比社会评判的压力具体得多。这就像风险投资,每个人都在计算成本与收益的问题,能否承担婚后的压力,与目前的生活质量相比会损失些什么。“所以有的人不敢结婚,有的人则认为只要自己能过好,宁愿舍弃婚姻。”
结婚是个美好的设想
“我已经计划过很多次自己什么时候结婚,但每次计划都失败了,所以结婚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37岁的张宏自嘲地说道。其实他身边不乏想与他共赴婚姻殿堂的人,用张宏的话说,只要他愿意,很快就能结婚。

张宏不觉得自己是“钻石王老五”,虽然他在国有企业里身居高位,在闹区有一套很大的房子,有辆属于自己的轿车,3年前每年的零花钱就能达到十几万,没结婚全因没有遇到“合适的”。“四好”女性是张宏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即“相貌好、学历好、气质好、工作好”,虽然身边的朋友都劝张宏适当降低要求,但他觉得自己的要求很普通。

虽然每天几乎没有独自一人的时候,但张宏不否认,内心里,他其实希望有一个安稳的生活,下班后能回家吃另一半做的饭菜,饭后可以一起在小区里散散步。“古人说得对,‘成家,立业’,人还是应该先成家再立业。”张宏感叹自己在成家立业的问题上走错了一步,年轻时专注于工作而忽略了婚姻,现在单身的他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寻觅女朋友,他的工作也开始停滞不前。“现在想的就是先解决个人问题,工作是次要的,以后有机会再好好工作吧!”

分析 性观念开放是主要原因之一

北京心灵在线首席心理师刘诚哲研究员表示:性观念的开放和传统家庭观念的动摇与“单身潮”有很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性是人的生理需求,婚姻是人的社会需求,但性是婚姻中最重要的东西,性生活的满意程度与婚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多数人从青春期开始便会产生性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人的生理需要包括对性的需要,作为完整的人如果要有一个好的心理发展,这种基本的需要就必须逐次得到满足。

人有性的需要,自然会去寻找以求满足。但社会规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约束、规范和设立界限,比如旧社会,社会法律、规范认可十六七岁的男女可以结婚,很多人便会选择在那个年龄段结婚,现在社会法律规范认为22岁左右才能结婚(参见《婚姻法》规定),很多人便会以这个年龄为分界线,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寻找婚姻对象。有的人保持单身,同时保持身边有性伴侣的状态,是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产生冲突后寻求妥协与平衡的结果,动物性趋向于使人具有性的需求并不受限制地去予以满足,但社会性却要求人在社会规范下承担责任或进入婚姻然后才去进行性的满足活动。

性是婚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性不能代替婚姻本身。在如今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有选择婚姻也可以选择单身的自由;你可以选择单身而守身如玉,也可以选择单身同时有性生活,但要为自己的选择行为承担责任。最新关于单身与健康寿命的研究表明,在条件基本相同情况下,单身女性的寿命比已婚女性的寿命减少7-15岁;单身男性的寿命比已婚男性的寿命减少8-17岁;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超过30年)也指出:好的婚姻跟幸福感的关系非常强,未婚同居的性生活在注重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如美国)是可能带来幸福的,但在有注重集体主义传统的文化中(如中国、日本)则更可能无法带来幸福。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社会秩序处于冲突紊乱的多元时期,容许度在不断变大,婚姻的价值观也多元了,这就使人们对性、对婚姻的选择性增加了,观念改变了。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选择早婚、试婚、晚婚也可以选择不婚。当社会规范允许人从婚外获得性满足时,人们便可以不通过婚姻来满足生理需要。从个人的内在需求来看,既然社会允许个人有多样的选择,人们便会衡量各种可能性,自己可以在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间找到平衡,找到满足契合的方式。成人可以有性伴侣但不谈婚嫁,可以有与婚姻无关的性,也可以维持与性无关的婚姻。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下去甚至会得到增强。严重的是,这种与婚姻无关的性如果与公权力结合,在政府权威体系中的官员身上泛滥,不仅会起到消极的示范作用,还会严重影响社会道德秩序和伦理规范,动摇政府权威的合法性。

性观念的开放,对个人寻求婚姻和婚姻的稳定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把性看成很随便的事,那婚姻的神圣感、尊严感和承诺意愿都会降低,随之而来的婚姻忠诚度瓦解、婚姻冲突等问题便会爆发。在刘诚哲做婚姻家庭治疗接待过的来访者中,存在一种突出现象:如果人的婚前性行为与性伴侣越多,那么他/她对婚姻的忠诚度和承诺度就越低,这个婚姻的稳定度也就越低。其实婚姻双方对对方的婚前性行为大都不会象口头表示那么宽容、大度与开放,而是存有心结,如何化解要看进入婚姻的两个人如果看待性、爱与婚姻并如何行动。
测试
这一生会遇到几段恋情?

如果你有男女朋友了,你觉得下面那种事是你们最喜欢做的事呢?

A 一起到沙滩漫步

B 一起逛街买东西

C 一起到咖啡厅喝下午茶

D 一起聊天或是看电影

长按二维码揭晓答案~


24小时热线

029-88219458



微信咨询:xianlingyue
1.回复“倾诉”可查看秘密倾诉心事,释放情绪的服务《你说,我听》

2.回复“笔迹”可查看9.9元透过笔迹看心理的服务《一点一画,读懂你, 我,他》

3.回复“笔迹心理”可查看文千老师专业笔迹心理学学习课程;

4.回复“情感顾问”可查看专业贴心情感服务的《私人定制:你最贴心的情感顾问》;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灵悦心理为您提供最“贴心”的心理服务



    关注 灵悦心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