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呢?32.5亿元够吗?

 

今年玉米已经进行了大幅度调减,原计划调减1000万亩,今年预计会超过这个面积,而且玉米以及它的替代品进口量...







今年玉米已经进行了大幅度调减,原计划调减1000万亩,今年预计会超过这个面积,而且玉米以及它的替代品进口量在不断增加,这样有些人就担心玉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

农业部于2016年5月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通过东北等主产区调查,大体上玉米亩收益比大豆高200块钱。如果不种玉米改种大豆,一晌少挣3000元。国家将依靠政策引导,对种豆的农民给予补助。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整合了32.5亿元资金,来支持玉米结构调整,重点用于补助发展粮改饲和粮豆轮作,并尽快兑现到户、落实到田。

当前玉米出现了阶段性的供大于求,出现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基本的是两个:一是国内供给增加。过去12年,玉米面积增加了2.1亿亩,超过同期粮食面积的增加。产量增加了2175亿斤,占同期粮食增量的57%。二是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大家都知道,受国内外价差的影响,近年来玉米及替代品的进口量逐渐增加。去年进口玉米470多万吨,同比增长82%。同时,高粱、大麦等替代品种进口比较多,去年进口了高粱1070万吨、大麦107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5%和98%。此外,进口了部分木薯和玉米酒糟,玉米产量增加和国外进口增加“双碰头”,导致库存增加较多。

玉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呢?要从两方面看,从短期看,玉米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应主动调减玉米,减轻库存压力。从长期看,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和加工原料,是需求增量较多的品种,应该稳定发展。

我们认为,玉米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判断:

一是玉米作为重要的谷物品种,是要保的。中央明确提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也鲜明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这表明,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是要必保的,玉米作为重要的谷物品种和能量饲料,也要保持稳定的自给水平,这是战略决定的。尽管当前玉米出现阶段性的供大于求,需要适当调减,但如果玉米生产出现大幅度下滑,一旦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会有许多政策手段,保持玉米生产稳定发展。

二是当前调减的是非优势区,影响有限。刚才余部长讲了,我们这一轮的调整是在巩固优势产区的同时,适当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石漠化区等,我们叫“镰刀弯”地区的非优势产区,这一区域的调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有限的。

三是有贸易调控手段,能起到作用。根据入世承诺,我们对大豆进口未设配额限制,实行单一关税管理,进口关税3%。而玉米实行配额管理,配额总量720万吨,配额内关税是1%,配额外关税是65%。这些年,我国玉米每年实际进口量都在配额以内,主要是替代产品进口增加较多。此外,我们应该看到,世界大豆贸易量有1.17亿吨,高于我国大豆消费量,进口货源是充足的;而世界玉米贸易量只有1.2亿吨左右,仅占我国玉米消费量的60%左右。我们常说一句话,如果石油价格涨到一定水平以上,相当部分的玉米就会转化为燃料乙醇,玉米供应量就会减少。所以,大量进口是不现实的。

我们还要看到,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实现“藏粮于地”。可以讲,我们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有信心的,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是能够做到的。




总体分析,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粮食生产者主要有两点忧虑:一是担忧不种玉米效益难保,二是担忧大豆或其他小作物难卖。调减玉米,主要是改种大豆、杂粮杂豆、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等作物。大豆是市场化收购,杂粮杂豆市场波动也比较大,青贮玉米与饲草必须种养结合。如果这些产品多了,销售肯定困难,价格也必然下降。一晌地差3000元,农民一年辛辛苦苦一共才能挣多少钱啊!现在看,国家对这些情况是了解的,而且了解的很到位,也提出了解决办法,就是给各种补贴和补助,尽量减少农民的损失。国家解决问题的态度很好,朴实的农民也能理解。现在确定了一个32.5亿,很好,但还不够。希望国家可以加大补贴力度,不要让弱势的农民受到损失。


    关注 农粮天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