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茶《诗经》与音乐

 

从诗的本质而论《诗经》的源头,其一在诗,其一在歌,是以《诗经》本具有音乐性,本与音乐密切相关...



从诗的本质而论《诗经》的源头,其一在诗,其一在歌,是以《诗经》本具有音乐性,本与音乐密切相关。诗、乐异源而同流,至春秋末期,又因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而逐渐走上分离之途,《诗》之乐渐亡,《诗》乐问题被后人束之高阁;然《诗》、乐既于本质密切相关,则舍乐论《诗》,所得不免浅蹙,是以本书欲从音乐的角度,对《诗》乐合一的本质与内涵作一番深入的研究-来自朱孟庭《诗经与音乐》的内容介绍。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后来人们取其整数,多简称“诗三百”,相传由孔子整理删定,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大都是可以用乐器伴奏来歌唱的西周至春秋时代的歌曲作品。《史记》追述过:“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墨子·公孟篇》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今存《诗经》只有文字,音乐已不可耳闻,但从字里行间及每首作品本身的内容结构方面仍可了解到那个时代丰富的民俗音乐生活,以及诗乐的一般特点和演唱概况。
《风》大部分是反映地方民情风貌的歌曲,其中有不少民俗音乐生活特写:在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每逢三月上巳(三月初三)之日,男女青年便相约外出春游,在溱水、洧〔wěi〕水两岸,他们相互对歌唱曲、嬉戏说笑,分别时还互赠芍药花朵(《郑风·溱洧》);在陈国(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每逢榖〔gǔ〕旦(美好吉利的日子),相约在集市上会面的青年男女高兴地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相互间还通过赠信物来联络感情(《陈风·东门之枌》)。这些民俗音乐生活特写,多方面描绘出远古先民进入奴隶社会后,在婚姻恋爱习俗方面仍残留着原始社会“以歌择偶”、“以乐结情”的遗风。

《雅》大部分是祭祀、礼仪歌谣和歌舞曲,其中包含有丰富的音乐祭祀内容。《小雅》中有许多诗篇是宴客礼俗歌,如《鹿鸣》、《南山有台》、《鱼丽》、《南有嘉鱼》等都是宴请客人时歌唱的酒礼歌。

《颂》大部分是祭祀乐歌,多反映商周时代以音乐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内容。《时迈》是巡猎祭祀天地时唱的乐歌;《噫嘻》、《载芟〔shǎn〕》是耕种季节祭祀神灵以求丰收唱的歌曲;《良耜》是秋后祭祀社神时唱的乐歌;《执竞》、《那》则是祭祀先祖用乐舞欢悦祖神时唱的歌曲。



《诗经》篇章中涉及到不少古代乐器,据统计达29种。首篇《关雎》唱词“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就提到男女交往时有多种乐器演奏;《宛丘》所唱“坎其击鼓”、“坎其击缶”,反映陈国巫风盛行,女巫祭祀舞蹈时激动地敲打着鼓和缶;《鹿鸣》和《鼓钟》是贵族礼仪祭祀诗篇,使用的乐器有瑟、琴、笙、簧、鼓、钟、磬、籥等;《灵台》和《有瞽》也是祭祀乐歌,歌唱中又新涉及乐器鼗〔táo〕鼓、鼍鼓、镛〔yǒng〕、应鼓、健鼓、柷〔chù〕、敔〔yǔ〕、箫、管等。这些性能不同和形制各异的乐器,在《诗经》中汇聚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古代民族乐器群像,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商周时期的器乐具有的鲜明民俗特点和突出的实用功能。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镶嵌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上就有宴客奏乐图(局部),它表现了战国时代宫廷或贵族宴饮时演奏编钟、编磬、笙、健鼓等乐器的生动情景。

先秦典籍《吕氏春秋》里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远至何时,史无确载,但不断发现的音乐文物,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它的“由来”之远。这里有一个关于华夏古乐的视频,介绍了上古乐器,包括华夏古乐团对《诗经》荡气回肠的诠释。也许能更好的让大家领略到华夏古乐的无穷魅力。


    关注 秀秀茶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