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碱实验能否鉴别酒精勾兑酒?

 

好酒要珍藏,可别藏错了噢!...





很久没有更新文章了,主要原因是最近工作实在太忙,有点分身乏术的感觉。在每天零零散散的空余时间里,终于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了。

这次咱们来聊一聊白酒,起源于知乎网上一位知友的问题:白酒烧碱实验的结果可靠吗?作为经常检测白酒的“专业人士”,感觉如果不好好回答这个问题就对不起我的这份工作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给大家讲讲一些白酒的基础知识(当然啦,没有耐心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至结论部分)。

一、白酒的定义

白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金酒、朗姆酒、白酒)之一,为中国特有,具体定义为:以粮谷为主要原料,用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

二、白酒的分类

2.1 按发酵工艺分为:

固态法白酒:以粮食为原料,采用固态(或半固态)糖化、发酵、蒸馏,经陈酿、勾兑而成,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具有本品固有风格特征的白酒。

液态法白酒:以含淀粉、糖类的物质为原料,采用液态糖化、发酵、蒸馏所得的基酒(或食用酒精),可用香醅串香或用食品添加剂调味调香,勾调而成的白酒。

固液法白酒:以固态法白酒(不低于30%)、液态法白酒勾调而成的白酒。

2.2 按使用的曲分为:

大曲酒:以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白酒。

小曲酒:以小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白酒。

麸曲酒:以麸曲为糖化剂,加酒母(酿酒干酵母)为发酵剂,或以麸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白酒。

混合曲酒:以大曲、小曲或麸曲等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白酒。

2.3 按香型分为:



*除了表中所列的种类外,还有其他香型,在此并未一一列出。

回到问题上来,提问者想问的是用烧碱实验能否区别勾兑酒和酿造酒,可是,从以上基础内容我们可知,不管是什么发酵工艺生产的白酒,不管是什么香型的白酒,他们的最后都有勾兑这一步,难道所有的白酒都是勾兑酒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以上的“勾兑”其实并不是提问者所说的“勾兑”(此处用“勾调”这个词更好),而是一个调香调味的过程。勾调的真正含义是在同一香型白酒中,用不同质量不同特点的酒按不同的比例掺和,使白酒的“色、香、味、格”等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协调与平衡。这是因为,即使同一批发酵出来的酒,香味和质量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必须通过勾调协调香味,统一口味,才能使每款产品拥有固有的风味。而题主所说的“勾兑酒”应该指用酒精勾兑而成的白酒,这一点需要注意。

要想知道答案,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亲手做实验了。工作之余,我抽空把这简单的小实验做了一遍(默默地赞了自己一下)。

实验内容

实验试剂:

100%乙醇,分析纯;浓度为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自配。

实验器材:

水浴锅,用了实验室的旋转蒸发仪的水浴装置。

实验方法:

8mL酒样倒入刻度试管中,再加入1mL1 mol/L的氢氧化钠,随后放置于70℃水浴装置中,恒温4h。



结果分析

实验用的1至6号刻度试管中的样品信息及显色结果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根据以上实验可见,并不是所有的白酒在加入碱液后都能显色。

如果只对比1号、2号、5号、6号的显色结果,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纯酒精勾兑酒不显色,而酿造酒显色。然而,3号、4号也是纯粮食酿造出来的,可是它们并不显色,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原因,就必须先知道1、2号酒和3、4号酒的区别。

区别1:酿酒所用的粮食种类不同。1、2号酒主要原料是高粱、小麦,3号酒用的是玉米,4号酒用的是大米。

区别2:香型不同。白酒的香型取决于其生产工艺。1号酒是清香型,2号酒是浓香型,而3号、4号是小作坊的散装酒(液态发酵酒),其制作工艺与传统白酒酿造工艺相比,不仅过程简单并且发酵时间较短,与食用酒精生产工艺相似。

区别3:年份不同。白酒年份指的是酒从原料生产出来(原酒),经过储存(陈酿)、勾兑成成品的时间。1号年份不确定,2号为10年,3号、4号则不足一年。

以上几个区别,到底哪个才是烧碱实验显色的关键因素呢?我们来一一分析。

香型不同能否成为关键因素?通过对比可知,在酒精度差别不大的情况下,1号酒显色效果不如2号酒,而3号、4号酒不显色。1号酒采用的是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2号酒采用的是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3号、4号采用的则是液态发酵法,不具有传统固态发酵法白酒的香型。由显色结果可知,白酒香型不同,烧碱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区别的。

最后,本人忍痛买了一瓶酱香型白酒,用以比对浓香型白酒,具体品牌就不说了,以免引起怀疑。实验结果如下图,图中从左至右分别是酱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2号酒)和50%乙醇溶液。很明显,酱香型白酒的颜色要比浓香型白酒颜色深一些,并且出现了少许絮状沉淀。



因此,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大概的显色结果为:酱香型白酒 > 浓香型白酒 > 清香型白酒 > 液态发酵法白酒。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显色结果呢?这就得从白酒的显色物质说起。

关于白酒中的显色物质,已有过相关研究。一般而言,引起传统固态发酵法白酒变色的主要物质是双乙酰、2,3-戊二酮、糠醛等。它们都具有大π键,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通过分子内电子转移、重排形成交叉共轭体系,使π键延长,因而呈现更明显的颜色。

酱香型白酒属于高温大曲酒,高温制曲、高温润料,高温堆积,这些过程有利于杂环类化合物和含共轭π键化合物的产生。清香型白酒因发酵周期短,制曲温度低,产生这些化合物的总量相对较少。液态发酵法生产的白酒,其发酵时间更短,几乎不产生这些显色化合物,故在烧碱实验中几乎不显色。

弄清了白酒中的显色物质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同年份的白酒显色程度不一样了。下图是东北石油大学类彦波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白酒年份越久,显色越深。这是因为,年份越久,其发酵周期越长,产生的显色物质越多(其实这个实验是有一定缺陷的,因为他采用的酒样来自不同厂家)。



至于制酒原料不同能否影响显色程度,因为没做过比较严谨的实验,所以不好说。但是个人认为,影响肯定是有的,毕竟原料不同,其含有的成分不同,能够带入酒中的物质也不同。不过,原料的不同究竟能造成多大影响,是否显著,最终还需要实验证明。有兴趣的、喜欢研究的同学可以自行动手,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结论

白酒烧碱实验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区分纯粮固态白酒和酒精勾兑白酒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分会在《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审定规则》的附录中也提供了鉴别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的烧碱变色法,但是,该方法只适用于同一厂家、同一香型的白酒,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相应的限制。

另外,在本次实验中,掺入了部分酒精的白酒(5号)也发生显色,只不过显色程度不如原酒(1号)。由此说明,即使是显色的白酒,其也有可能是原酒+食用酒精勾兑而成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务必谨记。

因此,当我们拿到一瓶白酒,做了烧碱实验后,如果其显色,那么说明它肯定是含有纯粮固态发酵原酒的,但是含有多少,这个不确定;如果不显色,一种可能是液态法发酵的白酒(也是纯粮的),另一种可能则是酒精勾兑酒。

参考资料:

1.GB/T 17204——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饮料酒分类

2.张志刚, 向双全. 纯粮固态白酒中含共轭π键极性化合物在碱性加热条件下变色的研究(一)[J]. 酿酒科技, 2012(8).

3.类彦波. 固态法白酒与非固态法白酒的区别研究[D]. 东北石油大学, 2014.

4.赖登燡. 中国十种香型白酒工艺特点、香味特征及品评要点的研究[J]. 酿酒, 2005, 32(6).

如果喜欢食安小屋的内容,就长按二维码关注它吧!
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噢!


    关注 食安小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