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逐渐消失的老行当,你还见过几种?

 

有多少行业曾经辉煌一时,有多少行业曾陪伴我们成长,有多少行业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留下的这一张张照片,成为记忆...

有多少行业曾经辉煌一时,有多少行业曾陪伴我们成长,有多少行业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留下的这一张张照片,成为记忆当中最深处的怀念。
编笠麻


别看斗笠很小,但做起来活儿挺复杂。从上山伐竹到破竹剖篾,从捏蒂到套模,从铺叶拼装到绕沿锁边,从编笠顶到压实,细算起来不少于15道工序,且不能连贯做完。

钉秤
钉秤俗称制秤人,这里的秤是传统的木杆秤,现在电子秤普及,用木杆秤的人已经很少了,会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了。制秤是一门极其讲究的手艺,要经历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细作。


修钢笔


是一个听起来极其文雅的维修老行当。曾几何时,钢笔是最普及、最实用的书写工具;但如今,钢笔的身影以及修笔、笔身刻字这个老行当,已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捡瓦
“捡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定要等到天气好的时候,先从屋内往上观察,看哪儿漏光了才知哪地方瓦面坏了,所以要先把瓦成片地掀起来,再按阴阳交错地铺上去。瓦面向上为阳,向下为阴。


补锅


以前的锅全是由生铁打造,生铁不耐用,加上柴火熊熊,铁锅很容易穿孔、漏水,于是补锅佬开始走街串巷修理各家各户的漏锅破锅,很受欢迎。


草编


草编,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和枕席等。


弹棉花
相信在很多老人的记忆里对这一吆喝声并不陌生,一根弦、一个木槌,拨动弹弓丝弦“嘭嘭嘭”的声音也是他们童年里不可或缺的旋律。




修鞋
 修鞋是一门完全靠手艺吃饭的行当,已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了。


修藤椅


以前藤椅一般来说可是要生活条件好点的人家里才有,现在都破的扔掉换红木、皮质的了。


修伞


伞,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的历史也在逐渐演变,而与之相关的修伞这一行当却随着时间、社会的发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修伞的人寥寥无几。


磨剪刀


“磨剪刀唉抢菜刀!”夹杂着地方口音的吆喝声故意拉得很长,一声接一声从巷里传出,就像童谣一般,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修表


热闹了好一阵子,还没进入新世纪,修表行业却无声无息地突然“熄火”了。


打铁


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


做灯笼


灯笼,从古时的灯具到现在的民族工艺品,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




篾匠
 一把简单不过的篾刀,却功夫了得--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可都是技术活。编个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个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篾匠用一双巧手装扮了我们绿色的生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民俗文化,有许多是童年难以泯灭的美好的记忆,希望能传承下去...向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普通劳动者致敬...你们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END


    关注 客家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