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白羽平

 

《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白羽平》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16年3月定稿出版,4月12...



   《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白羽平》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16年3月定稿出版,4月12日印刷厂交付,8开本,220多页,共印制1500册。除去出版社与作者自留,图书市场会出现不足800册,由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本人一直在观注白老师的技法、画作、写生视频,5月6从微信“名画记”邮购到白羽平签名画册一本,很是欢喜!



白羽平,男,1960年生于山西。满族。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油画高级研修班,北京画院油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作品曾参加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别吝啬你的颜料!调出纯净鲜艳的色彩吧!

*画面的色彩,无法与自然界的丰富色彩相比。然而,简单、有限的色彩,也可以调出完美、统一的色调。

*调出的颜色,适当、合理的放置时,画作就会看上去生动、贴切。

*刚开始学画,使用较便宜的颜料,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别吝啬你的颜料!在调色板上,多挤些颜料吧!

*在绘制时,有足够的颜料总是好的。这样不会在作画时,把时间浪费在挤颜料上。

*坚持调色盘上摆放颜色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熟悉,渐渐就会本能直觉的蘸取颜色。

*作画时,可以追随本性,准确顺利的选到颜色,而不被打断、破坏掉思路。这就是,知道需要的色彩在哪儿的好处。

*要勤快的清理调色板上调和过的颜料。作画过程中,保持色彩的纯净和鲜艳,非常重要。

——白羽平

2014写生视频之一



2015写生视频之二





画家自述

一个人的艺术就像人的一辈子,由幼稚到成熟。昨天的画今天拿出来再看即觉陈旧,往事不堪回首,甚至怀疑昨天的激动、新鲜感总是短暂的。天天总有新的想法,会有更好的东西出来,所以人们应该不断地发现,从司空见惯中去挖掘感受,激发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人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绘画是作者审美的情意隐含在作品之中的交融契合,是发现自己情感的形式。这种情景交融的契合正是艺术家一向执著追求的一种创作胜境。在人们的油画领域中,油画家的思想情感浇注于所表现的客体,通过油画语言这种媒介的艺术处理,使观众不知不觉地投入到作者设定的诗情画意中,这就是表达了意境之作。

“形似”,“神似”都是中国传统绘画里的特殊美学范畴。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也具有普通意义。对于“形”、“神”的认识都在不断地发展,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徐悲鸿的“惟妙惟肖”都是追求传神写心这一最高境界。可见“形”、“神”是人们绘画中最重要的核心了。

好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同时又有形式美。丰富的内涵包含在形式中,所以不具备形式美的作品只是一种概念的图解。任何艺术家都企求在自己的作品中释放自己的感情,而期待能够得到欣赏者充分的共鸣,因此人们在绘画过程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为最重要的条件。能不能找到这个内涵的切入点是艺术创作成攻的最起码的事。的确,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是不容易的,有时苦思冥想走遍天涯也未必能找到。当然画面效果能否直接影响欣赏者的心理还需准确把握技术的表现,以表达出作者的内在感触与幻想。

艺术总是通过个别去表现一般,在有限的形象里包容着深广的内容。巴尔扎克说“艺术品就是用是少的面积惊人地集中大量的思想”。人们历来也倡导“言近旨远”“以少胜多”、“象外之旨”、“弦外之音”等等。画画不求大只要精,从大千世界里捕捉最感人的瞬间,苦心经营,定能表现出丰富的感人形象。抽象的形式虽然在自然中已经存在,但它处于太多的影响干扰中而不易被感受者发现。艺术家需要有善于发现的慧眼,从繁杂的世界里发现和重建,进行提练、组织,去感受隐藏的矛盾与和谐、节奏与韵律、运动与张力等,将这些构成有机的整体,使之具有与生命和情感相联的形式特征,成为作品,而不是玩弄形式、卖弄技巧的表面形式。这样抽象的形式才具有审美的意义。

有人说:艺术家是二传手。不错,艺术家是用艺术的思维和造型手段对大自然进行分割、取舍、提练、概括,并凭借绘画材料将所感悟到的自然展示给人们,使人们通过艺术形式所传达的感情,更清楚地认识艺术之美。因此,作为艺术家,更需要准确把握情感信息,才能做好一个真正的二传手。

作品












画册录了尚扬对白羽平的画评
朴素的精神
尚扬


羽平曾带我去过他的出生地右玉古城,一个空空荡荡的老城,缺水,风刮的狠干,土地贫瘠,能长得的东西就是一簇一簇沙棘,也是唯一值得一提的植物,眼见的一个荒凉的风景。

当时就觉得,羽平是从这么一个地方走出来的艺术家,我就有些感动。联想到羽平这个人,他的那种单纯、平实、亲和,甚至有些近乎木纳的感觉,找到了与他的家乡这种风景的联系。艺术家在一个这样的环境里面生出来的哪种灵动的心灵,再从他的艺术里面所透出的灵气来看,确实说明了艺术的某些很重要的元素和特质,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怎么样的灌溉了这个人的气质和心境。

其实早在1998年“走向新世纪”第三届青年美展,羽平有一幅作品获奖,我们就有了比较多的接触,慢慢对他的人和作品都有了比较多的了解,看到他的艺术思路越来越宽广,作品也越来越厚实。



开始的那些作品能感觉到有一种从泥土里生发出来的东西,比较其他人来讲还要稍微显得多一点,但是同时已经看出来他有了一些灵动的东西出来,艺随其人,一个人的气质和艺术的关系从白平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来。他琢磨一件作品就象他待人一样,用了很沉的心去对待,久而久之,画面就有了他那种性格、气质的凝聚。事实上,大家对羽平可能都有这种感觉,一个人能让大家有一种共通的好感是不容易的。单从羽平的艺术成果来看,那么多人喜欢他的艺术,也是他的为人,品性转化为艺术上的平实而灵动的气质有关。我想,羽平的画以后还会升华得更好。

记得有一年他申请调进北京画院,我和老闫(闫振铎)王怀等几个人去做评委,当时老闫的儿子闫博也是申请进画院的人之一。但最后大家都投了白羽平的票,包括老闫,这说明老闫也不简单,为人很正直的一个人。当时大家对白羽平的艺术非常肯定,同时,我也对白羽平说出了我自己的意见。

白羽平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不管各方面有什么问题、要求,他都尽可能应这个要求去做。当时我给他的意见说,不能因为有些东西随意转变自己的方法和风格,哪怕这个东西人家对你有如何强烈的要求。后来,就逐渐逐渐地脱离了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一应了他的好心肠、好说话,再者,跟他的环境也有关系。因为他从那样一个地方走出来,如果没有这种亲和的品质,没有一种只要有水就能根扎的品质,他也就很难做到今天。



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他要更加努力地使自己的这种品质具有鲜明的锐度,我想白羽平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他的艺术会更好。

我也希望他把他老家那种沧桑感可以好好地琢磨琢磨,右玉老城周边的风景,看起来好象什么都没有,但能让人想很多。这个风景本身就是一种极少的语汇,但是非常有特殊分量的语汇。他的画里有这种东西,但还可以深挖。他是那个地方的人,是从那里走出去的。他知道那个地方在风沙的状态下面,在一个很苍茫的情绪里面,这一切是怎么走过的。这里面有他自己成长岁月的过程和经历,甚至有故事、感触。

他的画已经具有了那种北方的意向,同时也有了一种属于他个人的细腻的心灵,在宽厚,亲和,木讷中有着鲜明的个性。

我每年到春节的时候都会收到他的一条短信是最简段的“祝贺新年”,言简意赅就像他的人,他平常话不多,但你觉得是可信赖的,他的画面平实,但是可以读进去的。

尚扬

2009年4月

羽平和他的北国风光
刘建平
 (刘建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教授)
古城右玉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地方,目前还有完整的城墙,古城不大,东西南北是四道现在看来并不宽敞的城门。有意思的是城中,典型的十字街通向四方,街窄,就使十字显得细长而延绵,就使此城有了一个特别的规矩和形象。东南西北,从城门往外皆可看得很远,突出的感觉是路已经不够显要,塞外的茫茫旷野可以任意游走。

这样的茫茫旷野也是我们今天在白羽平画里常常可以看到的景象。白羽平挥洒在麻布刮刀和油彩的空间,他快速地把形象跃然于布上,意识和思想也随之出现。自然,观念和语言的纠结之于不同的人,是在不同状态的具体实践中和不一样的时间段落中得以体现,这种纠结的跨越,是中国当代所有艺术实践所必需的经历和体验。而白羽平的思想和表现,是在感觉和驾驭两方面不停地协调和平衡,在操纵材料的快节奏进行中得以实现。我们也常常会在绘画或在展览的现场,欣然于一种感觉上快速进入的目击或者痕迹的经验体会。



艺术家中,有人一生描绘故乡的形色,比如塞尚;更多的人则把自己的家园之美,把自小生长期间的楼阁或者田园印象及其它作为珍藏,本来白羽平有可能这样,他更大更广阔的理想原来不在这里,他离家是为了学习,由于他一直不间断地学习,学到了他能够到达的任何地方。直到今天,他还在东西南北境内境外不停地游荡,他画了许许多多地方,画得又快又好,然而但凡大幅的创作,他画的最多的还是自右玉延伸出去、广阔塞北地带的景色,他的感觉于此地尤为贴切,这一点他可能不一定完全自觉。也就是这一点,使他和同代画家不太相同,至少今天我们还没有看到,有谁像他那样,把儿时的田园城郭画得没完没了。

看起来这是一种不变的情结,这种情结完全有可能使他的艺术止于乡土。其实白羽平学画很早,也经历过乡土美术的那个潮流,但是他稍有顿挫,继而转向更加宏大更加开阔的方法和艺术。他的转身自然而然,顺手和由衷,以至于自己也没有特别刻意和想到,因为他喜欢材料,本身就是个能工巧匠,他秀美的心对材质语言有特别感应,他在材质的支配和摆弄之中,自然实现了对乡土形式的跨越。当然还有其它原由,但材料是一个重要因素,材料和形式的关系本是艺术关系中一个基础的基础。

无疑,白羽平是处理材料的高手,并且随时随身带着他顺手的画刀,这看起来是个危险的迹象,任其下去,或许会被一种形式迷恋所摆布,然而他喜欢中国,他对中国传统的形式理解,和对中国传统的语言领悟,使他的形式和表面显示出精神的品质和逐步深化了的境界,由此也就不断带动了意识和思想。他的形式就没有仅仅作为形式而存有,他的形式是实践中不断调停不断整合和深化,又不断充溢着精神而成就的一个日益灿烂和日益靓丽的有内质的外表。



白羽平的艺术过程从容自得,自然和从容也是他的一贯的一种爱好和气质追求。然而在当代,自然而然也不是没有面临挑战,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社会环境和视觉环境以当初想象不到的速度和状态发生变化,艺术和艺术家往往担心自己不在当代,种种质疑通过传媒或者网络强化和放大,质疑架上、质疑油画也质疑到风景,也考验艺术家和艺术的产品艺术的过程。一般的人,这些无论如何是都是压力,特别是一般存有创造世界的胸有大志的人们。早年,白羽平也曾组织和参与与当代艺术有关的实验和行为,其年青的理想和激情可以想象;也曾带着好友和学生徒步从大同到北京再到秦皇岛五百公里的一路写生,也在哲学美学艺术学以至心理学的认知里寻找可能的知识支撑;更重要的是,他以一个普通劳动者和知识青年的身份操持生计,勤奋和图强,创造幸福生活之路一直面对直接的“现代”生活——最终一切都是艺术的垫铺,也使他最后相信画总是要看的,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也如此。他在艺术理想在与人民需要的结合点上,拿出了他自己特有的似与不似、雅俗之间、天地和山水形象的苍茫和堂皇。

艺术选择一旦明白和舒展开来,一定充分和流畅体现人的心胸性情,而画的过程经历也必然是对创作者自己的培养。他的艺术形象既是眼前现实世界,也是胸中丘壑的写照。春夏秋冬,沟壑纵横,在白羽平的画中都取平和舒张,他不太强调人世的艰辛或骚动,也从不忽略生命的细致及强劲。无论萧瑟还是葱茏,晴空还是风尘,以他操作自如,抒发的随性使形式的过程干净利落,他的生命关照和艺术个性在形式实现中逐步明白、清晰和匀称——似与不似的世界其实是一个辽阔的空间,有它的经线纬度,上下深远可任自然精神艺术性情立体地镌写。



现代、前现代或是后现代,生活于当前的人们,总是要把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搞得清楚,对时代和自我的意识不知从何时开始,变得计较,然而一定要以他乡类比故乡,把偶然当成必然,也不一定全是益处。其实生活的世界给人的选择无比多样,凡人的生活就有相应的艺术发生,多样的生活必然有多样的艺术追求——始终把人放在心上,是笔墨要随时代的一个基本,这里的人并不抽象,包括我们的常见和常常想起,也包括我们自己的个体。

这样,艺术追求就有贴近人和人性的多种表达,白羽平艺术世界中的人性映照是以他的目光凝视和投注于塞外广袤的大地,与他儿时的视觉感受和记忆深处的沟通来实现的,他的艺术是要唤起了山川城池的魂魄和神采在现代意义上的回响和飞扬。他要面对深远的历史回顾,同时也面对更加开阔的当代。这一次他是自觉的。换句话说,白羽平艺术对人的关照,是重新、又接着不断地对人所生长期间的山川大地的关照来体现的。而且在其中,山川没有作为背景,而是作为主体被表达的。在观看立场和记忆的环节上,他的书写和表现就自然会同他自小的观感,也是自小的视觉印记合拍。

艺术的历史有其自己的版图,在这个版图上,赵无极是一个坐标,基弗也是一个坐标,还有无数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标志和高点。我们从这个历史中学来,但这样的目标不一定是可以仿照的版本,也不一定正好是我们自己的状况和心性,然而是它们艺术的精神高度和启示性,使今天的艺术世界如此光彩,使今天的艺术家如此幸运。起初,白羽平仰望着,向着他们的方向,后来,他们的光芒在照亮了他的前程的同时也照亮了他的背景,当他回过头来,身后的北国风光就已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成为艺术的结构和模样。现代的一切还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新的变化之前,古城右玉在塞北的风中继续耸立,当前留存的建筑,是我能够想起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样子,虽然破旧,然而木石砖瓦依然铭刻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或许不久之后,路已叠加,楼也新起——我们生活的时代变化如此之快,经常使我们来不及回头——所以我们欣喜人民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希望留住那些应该的留住。然而有一点我们可以断定,山川它总归还会是山川的样子,不管人的生活意识如何变化,自然和人交融的千丝万缕一定不会由此而隔离或者淡化,自然的形象和神采也不会在人的艺术中淡化,大地还是人的家园,依然会那样广大深远,艺术也必将不断地细诉或者写意它们。

2010年11月18日



    关注 陈静画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