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缺席了郑州昨天那场雨

 

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幽梦一帘收。...





伞骨铮铮
桃花笺上无限风光
……
二三油纸伞
撑起万年愁
——《临江仙》
昨天雨后,朋友圈和粉丝群因为几张良库的照片炸了窝。

有朋友开玩笑说,良库的美一直很低调,直到下了一场大雨





但私底下我们也在讨论,这些照片少了点韵味。

这韵味,大概是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姑娘易寻,纸伞难觅。如今的生活里,这种充满诗意的点缀越发少见了。

古人对油纸伞有着最诗意的描绘。

“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





曾经油纸伞上或许记录着儿女情长,或是壮志凌云,而现在我们大多只在屏幕上观赏着它的美。



下雨的日子里,想象着码头旁的汽笛声,看着握在在手里的油纸伞。

猜测着那个年代里的诗与远方是怎么样的清澈透亮





伞上的水彩可以绚丽斑斓,似百花齐放一般,也可似兰花般高洁素雅





如果说,油纸伞是雨天的风景,那么,穿旗袍的女子便是油纸伞的风景。



《金粉世家》中,金燕西对冷清秋的一见钟情,不大的城,缓慢地寻找,缓慢地思念。



于是有一朵百合,开在某个雨天,开在冷清秋的纸伞上,那般素雅,像一圈涟漪,随着船篙一圈圈漾进燕西的心。



想起戴望舒的《雨巷》,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徘徊在青瓦石桥的小路上。

一柄纸伞,一袭麻色旗袍,点缀几多淡紫色丁香,米白色的高跟鞋,“嗒嗒嗒”叩响夏日的跫音。





如今服饰流行趋向复古,汉服与旗袍的设计重回世人的视野。

与其举着不搭调的现代雨伞,不如拿上那一柄可以称得上尤物的油纸伞,才无比合适,认真地体味那氤氲千年的桐油气息。



即便岁月已荒芜,油纸伞见证过的美好早已随那桐油一同深入骨髓,在下雨天,从心底漫出。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亦传至亚洲各地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





▲日本油纸伞



▲老挝.琅勃拉邦油纸伞

始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 年)安徽六安所产的“大红袍油纸伞”

具有伞骨粗细均匀,骨缝油透,3 层油纸松紧一致,日晒不裂,雨打发韧,不变形,经久耐用等特点,年最高产量达10万把,享誉四方,倍受推崇。



历经岁月沧桑,曾是大别山区一带嫁娶婚俗礼仪中新娘用红油纸伞遮面辟邪,百姓日常生活中遮阳挡雨必备之物的油纸伞,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14岁便在毛坦厂镇雨具厂做工的徐修生,在厂子倒闭后,坚持手工制作大红袍油纸伞。



一晃就是68个年头,起初也一度改行做漆匠,但最终还是把这项传统手艺保留下来。



徐修生说,一把好纸伞以优质毛竹、皮纸、桐油等制成,取自自然,生态环保,是原生态艺术品的代表。



一把小小的油纸伞,居然要经过100多道工序,从伞骨的选材到伞面的晾晒都极为严苛



即便是熟练者,一天也做不出来一把手工油纸伞。

伞骨必须选自同一根竹子,工匠会用锋刀将竹子削成同等大小的竹条,再用结实的麻线将竹条环绕在一起。竹做的伞骨扎实有韧性,竹做的伞柄象征着节节高升。





油纸伞的每一道制作工序,就像一场视觉盛宴



古老的手工坊里,工匠们慢条斯理,不骄不躁,空气中淡淡的油墨味,这就是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所在。



如今已经82岁的徐修生终究是老了。



为了把“六安大红袍油纸伞”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已经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徐尚力和媳妇方琼召回身边学习制伞、打理店铺。



但由于做油纸伞工艺复杂,手续繁多,成本很高,已无利可图。充满喜气和文化气息的大红袍油纸伞传统技艺面临即将消失的境地。



伞骨铮铮,桃花笺上无限风光,烛火下一遍遍烘烤,油纸伞又在老师傅们的手里复活

时代在快速更迭,在保护与继承、重生与裂变之中,年轻人们仍在一遍遍叩问,一定要问出一个传统的未来



愿这世界记得如今的繁华,也能领略昔日的诗情。
-END-


    关注 良库工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