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处的社会阶层,对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你生活的方式,暴露了你的社会阶层...




01
社会即将分层,你处在第几层?

这几天追看了几集热播剧《春风十里不如你》。

该剧改编自冯唐的小说《北京北京》,讲述了一群考入医科大学的学生在八年的大学生涯中,互相结识,毕业后又几经坎坷,让他们对青春时代产生无尽怀念与感悟的故事。

相比于主人公的光芒,剧中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小玉,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玉来自小县城,是从农村考进北京的高材生,她是班级的第一名,学校的尖子生,全村的骄傲。

片中有一幕剧情。

在女生的宿舍里,刚结识的一群女同学沿着桌边围成一个圈,八卦地聊着班级里的各个男生。

看到大家不亦乐乎地聊着男生的长相,小玉就开口问道:“你们怎么都那么看重男生的长相啊?”

听完,一女生便说:“男生的长相当然重要了,天天弄一个国际脸在你面前,你不恶心啊?”

话音刚落,小玉便疑惑道:“国际脸是什么?是外国人,还是长得像外国的人?”

大家以为她在开玩笑,便没有理会她继续讨论着。

另个女生提出她的看法:“我觉得我们班的小白也很好,他特别OPEN。”

小玉听完又怯生生地问道:“小白跟‘打开’有什么关系啊?”

看到大家一脸诧异,小玉更加严肃起来:“我说的没错啊,OPEN不是‘打开、开启’的意思吗?比如open the door,open the bag……

片刻安静后,女生们不由地大笑起来,留下小玉一人一脸漠然地站在了角落里。

纵观小玉的成长过程,绝对算是一个灰姑娘逆袭的经历。

就像剧中她说的一样:“从小到大我就没有比别人差过。”

但是,当她真正开始与城里的孩子生活之后,却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例如她听不懂别人谈论的话题等等。

她的自卑感,也由此贯穿了她刚开始的整个大学生涯。

在后续的剧情中,她向她的老乡戴教官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以前都是我瞧不上别人,现在她们都瞧不上我”。



戴教官听后,劝她说:

“这里是北京,和我们的小县城不一样。你知道你那些同学,他们有的父母,那是大医院的主治医生;有的呢,是当领导的;还有名教授的儿子女儿,他们天生就比我们见多识广,这些东西它没法比。你需要时间适应这个环境,不要计较,习惯了就好了。”

这就是阶层。

它代表着接触的信息,见过的世面,触及的圈子完全不同。
02
社会阶层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其作品《我在底层的生活》中描述了她的一段经历。

她为了体验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1998年选择了在不同的城市打工。

每到一处,她都隐瞒了自己的身份,断绝和过去朋友的来往,全靠1000美元的积蓄开始,不借助外界任何的帮助,希望可以体验从贫民区出头的可能性。

在这些地区,一个没有学历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的一般时薪是6—7美元。一天工作8小时也就是50美元左右,一个月工作25天大约就是1250美元。

但是如果想离工作地点近一点的话,往往房租要到600美元以上,这对一个月收入1000多美元的人来说负担太重了。

所以她不得不到离工作地点几十公里远的地方租房,但这样交通成本就会上升。即使吃便宜且没有营养的快餐,一个月还得花费400—500美元购买食物和汽油。

然后,就所剩无几了。

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服务员,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但是结局都一样。她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困局:

因为钱不够,不得不住在偏远的地方来节省房租;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逐渐上涨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的工作或兼职;

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已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

然后,换一个地方,无尽循环。

这本书很深刻地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

对穷人来讲,只有眼前的苟且,并没有诗和远方。改变贫困的局面,对他们而言真的很难。



相反的,观察那些相对有所成就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也无不承认原生家庭对自己的重要性。

今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

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著名投资大亨巴菲特也说过类似的话: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各方面的条件就很优越。

我的家庭环境很好,因为家里人谈论的都是趣事。

我的父母很有才智,我在好学校上学。

我认为,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这非常重要。”

这就是阶级固化。

它意味着一个人冲破阶层,实现理想的几率越来越小;也意味着一个人传承家庭的优秀,成为有抱负人群的概率越来越大。
03
普通人能实现阶级攀升吗?

英国有个纪录片,叫《人生七年》。

导演拍摄纪录片的初衷,是想验证英国社会的阶层是否难以逾越。

他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

在短短的100多分钟里,14个人的真实一生就过完了。



最后,这项历时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

有位网友总结的好:

精英传递给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从容、自律与不屈不挠。

穷人遗传给下一代的,多是自卑、短视、暴戾、散漫与轻易放弃。

禀持不同观念的人,自然拥有不同的视野,采取不同的行动,支付不同的代价,最终也就导致不同的结局。

但,是否有例外?

当然有!

即便是在阶层高度固化的英国社会,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现了一个人,他打破了阶层的天花板成功晋升精英,他就是Nicolas。

Nicolas是农夫的儿子。



他的学术之路源自于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书,书中丰富的色彩与有趣的故事唤起了他对科学的兴趣,他开始痴迷地阅读各种关于科技的书籍。

小学时,有一次老师与同学们正激烈地讨论着飞机知识,老师看到他便热情的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

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却让Nicolas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他更用心地钻研科学知识。

最终,Nicolas凭着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的身份,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

社会学家分析:当一个社会渐然固化,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被固定在原有阶层。

总有一些人,会冲破阶层禁制,向上攀升。

但阶级跨越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少有人能在短短的一代内便顺利完成。

不急躁,不焦虑,只要朝着正确地方向持续努力,你就已经走在逆袭的光明大道上了。

换句话说,你现在生活的方式,决定了你未来的社会阶层

《双城记》的开头,狄更斯这样写道:“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愿你我能在这样的时代里,不负自己。

作者:夏穆,新媒体工作者。
想要实现阶层攀升,学习是唯一便捷的通道。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从每天学习一个新概念开始。

在这里,你可以学到各个学科的概念,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精读读友会,每天一个新概念,每天一点小进步。



↓成为会员,每天掌握一个概念


    关注 精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