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七夕真不是情人节!在古代,今天还不适合结婚,否则…

 

这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家庭的反对而被迫分开,一年才能见一次面,你能说这叫情人节?...





来源:综合自辽沈晚报(lswbwx)、网络等

今天一大早,很多人就被七夕给刷屏了,不外乎:

“七夕情人节“

“七夕,中国的情人节”

可七夕,真不是情人节!

七夕,绝对不应该是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起源于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传说玉帝有个女儿每天就是织布所以人们叫她织女。有一天织女下凡洗澡,(话说天上是没有地方洗澡吗?)刚巧这时候牛郎从河边路过就看见了织女,牛郎一看,哎呀,这妞不错,挺美呀!织女一看牛郎,哇塞!帅哥。于是织女和牛郎一拍即合,就决定在一起,结婚、生娃。



可是这件事并没有告诉玉帝,两个人就私定终身,玉帝知道了以后就不开心了,什么情况,我的女儿居然跟了一个凡人,他有房子吗?有车吗?有工作吗?我们门当户对吗?什么都没有凭什么娶我的女儿?结婚这么大的事情都不告诉我,把我这个老子放在什么位置?然后,玉帝因为被女儿忽视,大发雷霆把织女和牛郎强行分开,一个河这边,一个河那边。

所谓: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咳咳!不好意思,是银河,不是长江。对!反正就是玉帝不爽就不让他们在一起,然后将两个人分开,然后又想毕竟有了娃,还是让他们每年见一面吧,所以就定了七月初七,让麻雀搭个桥让他们见面,然后就有了鹊桥相会。咳咳,越说越远了!
这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家庭的反对而被迫分开,一年才能见一次面,你能说这叫情人节?现在哪个情人一年才见一面?所以七夕并不是情人节。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过七夕呢?因为男女要约会,商家要赚钱啊!



伤心总是难免的,礼物还是能要的,因为这天,其实是不简单的。

女子大型祈福节日

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关系密切
但它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简单来说,七夕就是一个
女子大型祈福节日
因为织作是古代女子的常备技能之一
没结婚的姑娘乞求有一双巧手
结婚的女子希望求子
有孩子的妇女希望孩子聪明
……
总之这一天
姑娘们穿针斗巧、拜织女、吃巧果、逛街……
男子顶多在旁边凑个热闹
过节什么的,不存在的~

姑娘们七夕玩什么?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说
女子乞巧的活动源于汉初刘邦的后宫
(乞巧,中国岁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俱以习之”
大概意思就是
在一个楼里兴致勃勃地穿针……
开襟楼又叫穿针楼、彩楼
它是什么样,现在已经看不到
大家可以在下图中凑合一览其风姿
这是圆明园的海岳开襟,相当豪华
想想在这样四周环水的三层小楼里望星星穿针
可以说非常浪漫了~
图:海岳开襟
南朝七夕乞巧的流程中还有一条:
蜘蛛结网会带来好兆头
当天,女子们用彩色的线穿过七孔针
还把瓜果挂在庭院里
如果有蜘蛛在瓜上结网
就是巧手get√
蛛网乞巧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过盛大的穿针乞巧仪式:
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
七月七日晚上
宫女们把瓜果、鲜花、美酒美食摆在外边
向牵牛、织女星祈祷
还捉来蜘蛛封在小盒中,第二天看蛛网稀密
蛛网结得密,预示“巧多”,结得稀就是“巧少”
民间也纷纷效仿
唐朝崔颢有诗称:
“长安城中月入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宋代以后商业繁荣
七夕节的气氛也非常浓厚
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醉翁谈录》写道: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 车马填咽,
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
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感觉大概就像
现在的剁手节一样吧……
明清两代流行投针问巧
姑娘们把装满水的碗放在烈日下
利用水的表面张力
让投下去的针浮在水面上
看碗底的影子
如果针的影子像花云鸟兽,寓意最好
像剪刀牙尺的就差一些
针影粗细不均、像个棒槌的
感觉分分钟就要放声大哭……
投针验巧
晋周处《风土记》中除了描述
女子供奉瓜果于庭、祈福祈寿之外
还为七夕首次添加了求子的内涵
从唐代到明清,流行一种
叫“摩喝乐”的童子塑像
妇女们乞求多子多福
另外还有
希望牛郎织女
让自家熊孩子变聪明~
摩喝乐
……
……
……

所以七夕和爱情没有关系吗?
还是有一点儿关系的
毕竟涉及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但这故事从古到今
也不是啥大团圆结局就是了……
战国晚期竹简《日书》里写
牛郎织女的婚姻非常悲剧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
不出三岁,弃若亡。”
大概意思是:
若人们在这种时候结婚
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
直到西汉中期以后
七夕的分离禁忌才逐渐消退
演进到男女的约会……
但东汉《古诗十九首》里
牛郎织女还是相爱而不能团聚: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抛开这对苦命情侣不谈
七夕其实应该是
女孩子们尽情玩乐的节日
元朝最早将七夕成为“女儿节”
这一天,未出嫁的少女会成群结队的游玩
互相比一比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手工艺品
 宋元时期七夕节的隆重程度
丝毫不亚于春节
当时还专门设有“乞巧市”,专卖乞巧物品
清代江南女子还有七夕染指甲的习俗
传说将凤仙花汁染红的无名指和小指甲
一直保护至明春元旦
老年人看了就会避免眼睛昏花~
……
……
……
简直比男女互送礼物好玩多了
说到底
古代有“男耕女织”的传统
所以姑娘们乞求心灵手巧
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
现在大部分人无需耕织
对于祈福的愿望也就没有那么强烈
七夕节从穿针开始
一路演变过来,随着各朝各代的发展
也增加了很多风俗和活动
在鹊桥相会的浪漫与商家推波助澜下
现在它成为一个互诉衷肠的节日
亦不足为奇
但在大家尽享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的甜蜜时
也要知道,在多年以前的今天
我们的传统是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最后,今天没收礼物/送礼物的恋人们不要急
正月十五上元节
三月三上巳节
都是中国传统中
宜约会、宜谈情的情人节
到时候补两份,也是可以的……
哪些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究竟算不算情人节呢?事实上,在古代,元宵节、上巳节甚至寒食节、清明节都可以互相“勾搭”。这些节日比起七夕,似乎更能承担情人节的职责。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
最初流行不晚于南北朝时期。到了隋唐时期,上元节逐渐兴盛为全国性的节日。主要节俗包括灯会、踏歌、走桥、盗福和食用某些特别的食品等等。

在古代的大部分时期,出于治安等方面的考虑,城市在夜晚时经常要宵禁。而元宵节则暂停宵禁,夜晚自由活动。元宵节的灯会和走桥活动更让古代女性摆脱限制,离开家门外出活动。而人们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出门艳遇。



《隋书》卷六十二《柳彧传》一窥古时上元节的艳遇风俗:

“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竟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实有由来,因循敝风,曾无先觉。非益于化,实损于民。”

这里说每年正月的“望日”(即月圆日,在这里指阴历十五日),“内外共观”、“男女混杂”、“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正说明了上元日勾搭的机会非常之多,而大家也约得非常开心。

欧阳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中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就是这种艳遇约会风俗的生动写照。
三月三日的上巳节
历史悠久,也是艳遇佳节。

《论语·先进第十一》有名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上巳节直接写照。古人觉得在这一天洗澡、供神或吃某些特定食物可以“拂除不祥”,“自求百福”。于是这一风俗在后世有时也变异为“修禊”(对,就是《兰亭集序》上那个),就是用在水边的嬉闹玩水,或者举行某些象征性的亲水仪式。



上巳、寒食和清明,跟今天一样,古人也会利用这个黄金周集中出游踏青,而这才是当时这个节日最重要的部分。跟上元节一样,这也是一个女性可以出门活动的时间,同样也是艳遇的高发期。《周礼·地官司徒第二》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正是这一古老习俗的体现。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
小编:彭晨

Mr.X 出炉啦!

姓名 身高 三围

️万东武 188  96 74 98

️阿磊 188  101 76 98

️杨楠 188  105 80 100

️毛威 185  105 82 100

️赵明 186  103 74 94

活动回顾戳这里↓
↓↓


全城寻找 Mr.X | 七夕夜,一起来搞事情!







今晚,他们将上演怎样的暖心举动?又将在9月1日的安利纽崔莱荧光夜跑中有什么精彩表现呢?敬请期待吧~


    关注 今日女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