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输出的几个误区

 

输出是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输入一点点就开始关注输出,极有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和厌学。只





输出是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输入一点点就开始关注输出,极有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和厌学。只要输入的资源正确、方法科学、时间足够,剩下的就只有等待。

然而,输出能让人看到孩子的进步和成果,给人以动力和希望,所以大家对输出有所期盼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早输出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最常见的对输出的要求体现在:

①开始学英语就要让孩子认字母、背单词



这是一个比较大也非常普遍的误区,有点类似教孩子中文就一定要用挂图教孩子认字、认词一样,似乎只有认识了字母、单词,才是学到了东西。字和词是死的,而对于一种语言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他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英语语音,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听到大量的中文一样,等孩子的储备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对字母感兴趣了,再给他提供相应的资源就可以了。而这些资源,重点应该是音和形的对应。

②听英语的同时就要求孩子去跟读



很多妈妈急于用教的方式,说一个,就要求孩子跟着读跟着唱。有些外教机构也要求孩子回家跟读。实际上根据我的观察,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当他准备好了的时候,你想不让他输出都难。但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大人的要求只能让孩子退缩,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也许,就是因为畏惧,知道一听英语就会被要求跟读,孩子索性就逃避了。

③要求孩子像背古诗一样背英语



目前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听力水平,要求孩子跟读,背诵电影台词,也有的用各种成人教材给孩子背诵,这些和孩子认知能力不相符的东西,都可能对孩子的英语兴趣产生损害。

④要求孩子和家长用英语对话



用英语对话,是很多家长认为能提高孩子英语水平的一个方法,但是我对这种方法一直存有怀疑。首先我对中国人英语口语的正确程度没有把握。除非经常和老外交流的人,一般中国人,甚至包括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说出来的英语是不是符合老外的习惯都不好说。所以在要求孩子和我们对话的时候,就会是这样一种情况:一些被我们认为绝对不可能出错的从教科书中摘出来的句子,根本不符合老外的口语表达方式,而这样的中式英语被我们传递给了下一代。加之对话本身对我们也是一种压力,对孩子也是如此。那这种做法是不是有必要,确实值得商榷。

⑤孩子用英文对话熟练之后才能开始阅读



有人把读原版书看成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事实上,四岁以前进行的亲子阅读,重点进行的就是情境对应训练,记住多少单词不应该被列入考量标准之列。情境对应能力和辨音能力一样,是内化之后形成的能力。至于阅读过程中字词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借助于音频,这对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也是一种促进和提高;另一方面,家长也需要借助音频矫正自己的发音,可以适当地指读,同时引导孩子通过听音频来抵消家长发音方面的不足。

⑥认为找专门的外教练口语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一代成年人吃够了哑巴英语的苦头,所以在目前孩子的英语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孩子的口语训练。原本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说出来是一个基本功能。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大家在孩子不进行大量听力输入的情况下,在没有任何英语语音和场景积累的情况下,以为有一些单词量就可以直接找外教,并希望依靠和外教谈天气、聊爱好就可以解决孩子的口语问题,是非常不现实的。输出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输入的问题。总有人说,中国人在国内学英语和在国外学英语不一样,因为没有语言环境。但是语言环境是什么,说到底,就是情境对应。在中国目前真实的英语语音环境还不够好的情况下,重视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境对应积累,多听原版儿歌、多看原版动画片、多听原版故事的音频,这些都是积累英语语音信号、训练韵律节奏和语感的有效途径。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听觉记忆能力有了,才有可能听得懂别人说的是什么。复述是输出的第一步。但是仅有复述是不行的,因为语言需要交流和互动。所以,情境对应就变得更加重要。动画片和书中的场景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孤立的单词和句型才有可能互通互联。到时候,真实生活中的场景一旦和过去积累的场景相吻合,输出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个时候,场景和语言之间因为没有了中文这个媒介,所以中式英语的问题也自然就不存在了。

本文参考安妮鲜花的《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