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这年头还寄信传情,你说:二不二?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与《查令十字街84号》背后的故事...

《不二情书》
《查令十字街84号》

背后的故事


中国版的《查令十字街84号》?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汤唯和吴秀波因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结缘。

二人的书信情缘与《差令十字街84号》中主人公海莲与弗兰克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本只是身处世界两端无牵无挂的陌生人,因一次偶然开启异国书信往来之旅,并在彼此心中诱发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情愫。

导演薛晓路:

[/b]

最早构思的是吴秀波的故事,但女孩的故事一直没有想好。

偶然之间,跟朋友聊天说起《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我恰好知道,第二天就订下,买来读一遍,茅塞顿开,终于知道这个故事该怎么讲。于是重新写了'姣爷'这一篇——两个人不见面,书信谈恋爱。





为什么不留个电话?
        电影中,吴秀波和汤唯有长达一年有余的“鸿雁传情“,期间素未谋面,甚至不知道彼此的真实身份和生活境况。
     最初他们像一对“书信冤家”,最后倒更像是互诉衷肠的远方伴侣——时不时地互寄一纸文字,或彼此抚慰,或松绑心结。
 有人问:为何不能留个电话或是微信?
用'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的低效方式
要怎样熬过漫长的等待?


导演薛晓路:

[/b]

他们其实是在用假面——把自己塑造成心中渴望成为的角色和对方去交流。这是他们逃避不安全感,或者说逃避对现实人生不满意的一种做法。

今天这样一个喧嚣、动荡、快餐化的时代,这种慢生活都被大家忘却。

木心有一首诗《从前慢》,我很喜欢。

这个故事也是想说,我们慢下来,真正地去了解爱情的本质和真谛,情感的真谛和本质。

《查令十字街84号》

内容简介

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



作者简介

海莲·汉芙(Helene Hanff),1916年4月15日出生在费城。绝大部分的岁月都在曼哈顿度过,一生潦倒。1997年,海莲·汉芙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市。

主要的著作有:日记体的纽约市导游册《我眼中的苹果》、自传《Q的遗产》、《纽约来鸿》、《布鲁姆斯伯里的 女伯爵》

你会爱上书中这些话

怀念

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个,名叫怀念。



理解&同情

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情谊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共读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


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海莲·汉芙
  读后有感
书信往来的记忆是温暖的。

握在掌心的信笺,

一个个散落其中的文字像温暖的探询。

一扎一扎地用绸带捆住,

整齐地码在箱子底部。

书信,让匆匆而去的时光

在心中以稍稍缓慢的韵律流逝。

原本只是被一个人慢慢唱,

另一些人慢慢和的平淡生活,

却因文字的浓缩变得紧凑且充满情趣。

其实我反对在这部书里找寻爱情的轨迹。

它其实是一部讲述人间温情的故事。

一部找到知音并得以终身精神圆满的故事。

他们----海莲和弗兰克以及书店的其他人,

不曾相遇,心的距离却已飞跃万水千山。

我喜欢这样单纯的精神交流。

它仅诉说各自生活的一个侧影。

没有任何利益冲突,轻松得没有负担。

所以,对于海莲最终无缘见到弗兰克,

我并不为此深感遗憾。

生命中所需的已经彼此给予和得到,

见与不见已无关紧要。

——摘取并改编自豆瓣书评
责任编辑:杜文博


    关注 吉大那些事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