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灿玾谈养生:形神兼养,顺其自然

 

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医史文献专家、中医教育家张灿玾因病医治无效,9月1日18时31分在济南逝世,享年90岁;张老虽已仙去,留给我们的却是他毕生保健养生的心得。...



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医史文献专家、中医教育家张灿玾因病医治无效,9月1日18时31分在济南逝世,享年90岁。

张灿玾国医大师是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原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大师从医从教70余年,德高望重、医术精湛,治学严谨、造诣精深,是医家楷模、后学典范,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医文献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主要奠基人,为我国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师虽已仙去,留给我们的却是他毕生保健养生的心得,对每个追求健康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大师手记



养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包括养形与养神两个方面,而养神尤为重要。神虽寄于形,然形常随神而动。故神伤者,形难健。故必寓养于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凡事顺其自然,衣食温饱而足,适寒暑,节哀乐,劳逸适度,动静结合,再辅之以必要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则长生虽不可及,而长寿亦能有望。

——摘自国医大师张灿玾《养生琐谈》

国医释读

张灿玾教授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将其融入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不能专门为了养生而养生,换句话说,既是“无养生”,又是“随处养生”,这主要体现在一种生活态度与习惯上。就张教授本人来讲,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养生法:

1

勤于读书能养神

张教授认为,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智慧的源泉,同时,也是养神的良策。作为一个现实的人,要想解除诸般烦恼,莫过于求知,而读书是求知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知识,就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能够妥善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减少思想上一些不必要的烦恼,精神上自能得到一定的宽松和安慰,起到不养而养的作用。

2

多多培养爱好



张教授爱看戏,爱听音乐,并且学京胡、二胡、笙管、笛子、唢呐、小提琴、口琴以及锣鼓等多种乐器。除此之外,他还不断发展了多种爱好,如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均有涉猎。他不断利用这些爱好,使精神负担得到缓解,减少疲劳,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

3

顺应气候的变化

张教授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气候变化,随时调整衣着,尤其注意保暖,如遇感冒,立即服药。所以,每当外出时,他必随身带着足够的衣物和防治感冒的药。

4

生活适度不贪求

张教授饮食以清淡为主,五谷杂粮皆用,饮食以蔬菜为主。他青年时期虽饮酒,但不成癖。很少饮茶,以凉白开为主。不偏食,不贪食,不吃零食。衣着不求华美,只求四时可更换为足。在市内一般不搭车,坚持骑自行车,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以活动关节。住处不求豪华,只在工作方便。保持简朴,唯行俭约,既不丧志,又可养形。

5

学会忙里偷闲



张教授认为,人的精力与体力有限,要想以有限的体力与精力完成无限的事业,就需要合理安排、科学调节。他在青少年时期,农忙季节下田劳动,都带一本书,在休息时读。工作忙碌时,利用休息时间可读一点提神的书,阅读专业书劳累时,可以改换专业外的书。兴趣的交替,兴奋点的转移,日久自成习惯,既不劳累,又可学习。

6

能忍方能安

对于家庭琐事,张教授一贯采取“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的态度,不给自己徒增烦恼。在社会活动中,凡是非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也往往以忍让为上。所以,他从未有过人际关系过度紧张的情况。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造成身心不快,也是一种养生之法。

健康回音壁

张教授的生活养生法,最突出的就是“养神”二字,这与传统中医养生理念一脉相承。传统医学认为,“神”在人的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乱。伤神则神衰,神衰则健忘失眠,多梦烦乱;神不守舍则发为癫狂,甚则昏厥。安神者在于七情适度,喜、怒、忧、思、悲、恐、惊各有法度,适可而止。



古往今来,医家、道家、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精神调养,重视精神治疗和心理养生的作用,养生首先要修德养性,培养情操,健脑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寿。
本文来源:《中医健康养生杂志》刊载张灿玾国医大师《养生琐谈》一文

扫一扫,了解更多中医药信息领域前沿资讯
↓↓↓
扫一扫,名医专家养生知识尽在其中
↓↓↓


    关注 就这看国医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