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一耳朵就决定剁手!索尼颈挂式无线降噪WI-1000X试听

 

索尼中国音频部门昨天宣布签下迪丽热巴作为新品的代言人。哇,热巴MM真的好美啊!前有胡歌后有热巴,索尼签代言人这活真是干得越来越顺溜啦!...



首先要申明两点:1、在看本文前最好已经看过我另外那篇关于索尼“降噪豆”WF-1000X的报告,对索尼音频最近推出的这几款新品有一定概念;2、我手中的这条索尼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WI-1000X(以下简称‘索尼WI-1000X’)依然是一台白壳包装,机身上多处注明“Not For Sale”的工程样品,我对其作出的评价不能完全等同于对未来正式上市销售产品,敬请谅解。



事实上,我对于索尼WI-1000X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这“一耳朵”并非是我拿到这台工程样品后才听到的,而是早在我第一次在德国柏林IFA展索尼展台上已经完成了。尽管当时周围环境很嘈杂,尽管我当时把几乎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降噪豆”身上,但真的就是在那种环境中只听了索尼WI-1000X一耳朵后便压抑不住对其的喜爱。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我终于找到了音质可以达到去年MDR-1000X水准而降噪依然超强,同时又不会让我满头大汗的耳塞了。是的,之前从来没有一款产品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我依然深爱着BOSE QC系列但我也不得不承认索尼音质真的更好。



有朋友质疑索尼WI-1000X的颈挂式设计,认为不如“降噪豆”那样小巧便携又不如挂耳式那样佩戴牢固。关于这一点其实暂时无解:相对于降噪豆和一般的运动耳机,索尼WI-1000X拥有更为复杂的降噪电路和更大容量的电池模组,所以要么把耳机做成大耳罩式靠头梁来分担重量,要么就只能像现在这样在头颈里找空间,从而用耳塞设计把容易出汗的耳朵从大耳罩里解放出来。我个人并不介意颈挂式无线耳机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出差时较少使用U型枕(头颈里塞两层东西的确会不舒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更没有办法接受大耳罩,在确保无线的前提下只能“两害取其轻”了。不过,之前BOSE QC30的圆形颈挂对我这样的粗脖子而言的确不够友好,我总觉得脖子里勒着什么东西。而索尼WI-1000X和之前听过的漫步者都采用一头开放式的颈挂,因此实际对于头颈(主要是喉部)的压力并不大,连我都能觉得佩戴舒适。



相比完全采用橡胶材质的BOSE QC30,索尼WI-1000X的项圈采用内侧(贴近皮肤)仿皮材质而外侧+前缘塑料的设计。不过我个人并不认为两者在皮肤触感上有什么差异,甚至觉得还是BOSE的材质更防汗水而索尼的仿皮材质在被汗水长时间浸润后是否会发生变换还未可知。不过,眼看着2017年上海酷夏就要过去,这个问题大概在短时间里不会对我产生困扰。

值得注意的是,BOSE QC30的左右耳机线实际是不同的:右侧耳机线上还有线控装置用来调节音量大小和降噪等级。而索尼则把这些功能全部挪到了颈挂的项圈前缘:左内侧为电源、音量、播放/快进按键,右外侧为NFC芯片所在而内侧只有一个独立的降噪模式开关。两款耳机的电源键都非常“深入”头颈内部,所以一般我都会先把它们在手中开机完成后再挂到脖子上,否则就需要用两根手指在头颈里摸索。另外,虽然两款耳机都推荐使用app来进行细致控制,但实际上两者也都可以摆脱手机单纯靠机身上的按键来实现大部分功能。



在配件方面,索尼WI-1000X的MicroUSB转3.5mm线最受好评——因为这是一幅既可以无线又可以有线使用的降噪耳机,但BOSE QC30则没有这个功能。同样的,那个专门供在飞机上使用的耳机转接头也成为索尼独享,BOSE QC30对于机上节目是无能为力了。

但是,我对于索尼WI-1000X的那个软趴趴的便携布包实在接受不能。两千多块钱的耳机你就给我这么一个布袋?逼格在哪里?!我也不要求你拥有BOSE QC30那个有模有样的圆形硬包了,你看人家只要几百块钱的漫步者降噪耳机都配了一个硬包啊!“降噪豆”的金属充电盒做得那么漂亮,干嘛索尼WI-1000X就不能有更高级一点的便携包?对了,可能是为了防止柔软的耳机线在这个软包里折坏,索尼WI-1000X的左右耳机线实际是可以妥帖嵌入到颈挂项圈前缘的凹槽内的。



我在“降噪豆”一文中谈到了有关FF和FB两种降噪解决方案的话题,但这并没有得到索尼的官方确认。简单而言,FF就是每个耳机上只有一个拾音Mic,而FB方案则有两个(一个在耳机外侧,一个在贴近耳道处)。很显然,后者会拥有更强悍的降噪能力但制造成本以及设计难度,耗电量都要超过FF方案。

索尼宣称WI-1000X通过“DNC(数字降噪)软件引擎结合双噪声传感器”来实现降噪,这里的双噪声传感器是否就是指FB方案呢?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索尼WI-1000X的降噪能力超越了“降噪豆”的水准,完全可以和BOSE QC30或是之前的索尼MDR-1000X相比肩。



昨晚我已经在微博上放出了我在厨房对比三副新耳机的照片(其实我还额外对比了一下漫步者和MDR-1000X),结论是索尼WI-1000X不仅能够完全消除掉微波炉工作时的持续低频,而且对于高速旋转的吸油烟机噪声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和之前BOSE QC30一样,虽然我还能听到桨叶的高频呼啸但耳朵里只有细微的“刷刷”声,中高频率的噪音同样被基本消除。另外,除了降噪能力更强外,对比“降噪豆”,索尼WI-1000X在开启降噪电路后的本底噪声也要更小变得较难察觉。本机和“降噪豆”一样支持自适应的环境降噪优化,这里就不再赘述。



有意思的是,我首次在索尼WI-1000X的app界面上看到了“气压降噪优化”。按照官方说明,这个优化(也可以通过长按项圈右侧内的按键启动)可以根据不同的海拔气压来优化降噪结果(飞行中),但实际上这个优化过程明显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测量大气压,一个则是发出专门的音频信号来对降噪进行调节。这第二部分的音频信号与之前MDR-1000X的降噪优化校准非常相似,但所耗费的时间却短得多。在这个优化过程结束后,你会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周围环境迅速变得极为安静,但此时并不会有使用其他降噪耳机容易出现的那种“气压变化”的不适感。

我强烈建议各位之前因为这种气压不适感而对降噪耳机敬而远之的朋友体验下索尼WI-1000X的效果(据说新款降噪大耳罩WH-1000X也有此功能),说不定会让你们感到惊喜!



即使只看参数表,我们也能知道索尼WI-1000X在音质方面会比“降噪豆”提升不少。本机不仅支持索尼自家的LDAC编码,同时也支持aptX和aptX HD(比如在连接我的三星S8时为aptX,连接vivo Xplay6时为aptX HD)。而索尼独家特别针对压缩音源的数字补偿方案DSEE HX以及S-Master HX数字放大器都是音质提升的保障。我手头暂时没有LDAC设备,不过即使是用aptX编码也能够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相对“降噪豆”,索尼WI-1000X在高频解析力方面有巨大改进,而中频人声更加饱满,低频在保持原有量感的前提下变得更有弹性和扎实,整体音质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事实上,由于索尼WI-1000X本身采用的是单动铁+9mm驱动单元的混合结构,其不但能够拥有动铁耳机的高解析力同时也没有放弃传统动圈耳机的低频表现,其本身“硬件素质”也相当过硬。当然,如果想要体验到索尼WI-1000X的最佳音质,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它切换到有线模式下——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连接机上娱乐系统所需,更重要的是唯有在有线模式下才可以体验到HiRes高解析度音频的魅力并顺带着将原来10小时的续航提升到14小时(彻底满足一次越洋洲际飞行中的不间断聆听)。



有朋友问在撇开降噪因素后,索尼WI-1000X的实际音质大概会是什么水准。我回答“应与千元级的索尼音乐耳塞相当”,实际就是指XBA-N1AP和A1AP这样的产品。这样的声音素质虽然还达不到顶尖(无论是索尼还是其他品牌都有更好音质的耳塞),但在降噪耳机领域里,目前我真的找不到比它音质更好且降噪效果又如此给力的产品了。

还是那句话:就算你本身音质再出色但如果周边环境非常吵闹,你又如何能体会到其美妙音质?而索尼WI-1000X(也包括索尼和BOSE的其他降噪耳机)却首先能给你一个宁静适合享受音乐的环境,再加上一个即便是发烧友也能接受的音质,这样的聆听体验一定会优于“顶尖耳塞”与“嘈杂环境”叠加的效果。



索尼WI-1000X要卖2299,价格不算便宜但我觉得值。对比同等价位的BOSE QC30,它拥有更好的音质以及更灵活的有线连接方式。由于我并不介意颈挂式设计,所以虽然索尼WI-1000X 的便携包实在是寒碜了一点,但这并不会阻碍我对它买买买的热情。

但是,我也想要提醒的大家的是,索尼WI-1000X毕竟是有了“后发优势”。要知道,当BOSE同时推出QC30/QC35的时候,索尼只能拿出一个大耳罩的MDR-1000X来尝试挑战BOSE在降噪耳机领域的霸权。现在终于轮到索尼搞定了FB方案的小型化设计难题(我猜的),难道BOSE就真的会完全无动于衷任由后来者侵占“商务/降噪”这个原本它具有绝对领先优势的大市场吗?我不那么认为——或许BOSE的反击马上就要降临了。



最后还要补充两点:

1、索尼WI-1000X在app中还可以对声音诶之、均衡器、环绕效果等进行调节。但所有这些调节都必须把连接方式从原来的“声音质量模式”改为“稳定连接优先(SBC编码)”。我相信你们对这种噱头玩意不会有啥兴趣,事实上我也觉得它们的实际效果都挺烂的,根本就是浪费索尼WI-1000X的音质;

2、索尼中国音频部门昨天宣布签下迪丽热巴作为新品的代言人。哇,热巴MM真的好美啊!前有胡歌后有热巴,索尼签代言人这活真是干得越来越顺溜啦!


    关注 春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