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失败,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今日话题

 

家庭环境因素对一个人成功与否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要点 | 速读 

  1. 去原生家庭里面寻找问题根源,这种做法的源头来自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就是弗洛伊德。
  2. 很多人深信“原生家庭决定论”是为了发泄过去或者当下的痛苦,还有人是因为对未来的焦虑。
  3. 原生家庭也不具备百分百决定孩子未来的能力,成年人不要总是将自己问题推给父母。
文 | 魏巍

最近一两年,在一些自媒体,甚至严肃的新闻报道里,“原生家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高到令人发指。如今,原生家庭甚至与星座、血型一样,成为茶余饭后闲谈中的典型标签,很多人也将自己生活、性格、心理的不如意归因到原生家庭。这个锅,原生家庭要背吗?

到底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本来只是心理咨询领域使用的一个名词,但是最近两年正在进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上,无数专业、非专业人士撰写的文章,都试图向公众传输一个理念,原生家庭是如何决定人的情绪、人格和行为模式的。

所以可以看到,育婴育儿在谈原生家庭,明星八卦在谈原生家庭,就连很多严肃的新闻报道,也把当事人的原生家庭拿出来评判一番,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可以说遭到了滥用。
很多人都喜欢分析原生家庭的错,给自己的不痛快找借口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指个体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包括主要养育人(不一定是亲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个体最初所在的社会单位,通常是亲生或养父母家庭。

去原生家庭里面寻找问题根源,这种做法的源头来自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弗洛伊德。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成人的人格特征是童年时期性本能活动压抑的结果。

中国很多“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咨询师”正是精神分析学派,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们当中很多人认为成年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原生家庭”决定的,十分强调童年时期家庭的影响力。

为什么原生家庭的概念在中国突然流行起来?

现在,“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常常被许多人滥用。豆瓣社区上有一个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很多成员就将自己的人生困难和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地归咎于父母。而一些心理学工作者,也喜欢用“原生家庭”来解释求助者报告的各种问题。

为什么原生家庭决定论会如此流行?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对生活中困难的逃避。因为直面问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把问题归咎于外界环境,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做法。能不能解决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给问题找到了借口,将责任推卸掉,自己也轻松了许多。

所以,“原生家庭决定论”其实就是一些人推卸人生责任的挡箭牌,“工作不顺利?找不到男(女)朋友?都怨原生家庭”,这种思维方式和把一切都归咎于“水逆”是一样的。

每一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应该看到,80后、90后这一代人,成长环境与他们的父母千差万别。外部文化的涌入,让年轻一代更加叛逆并追求独立,同时也更直接的表露自己的感受。可以说,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冲突非常剧烈,很多年轻人感觉不到父母的鼓励、理解和支持,也就很容易将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

另外,中国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目前,中国心理咨询师最多的就是前文所说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理论被很多心理咨询师推崇并宣传,原生家庭的观念也得以普及。而在美国,美国心理学会APA会员中,长期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数不足会员总数的10%,另一主要的心理学组织美国心里科学学会APS的比例更低,不足5%。

在知乎上,有心理咨询师曾写到过:就连萨提亚家庭治疗,在中国很多咨询师也一直强调原生家庭这一概念,而在美国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型强调的是沟通和家庭规则的解除。对一个概念过于执着,就会夸大一些问题,却忽略了其他因素。
“原生家庭决定论”加剧了现代父母的育儿压力


还有很多人深信“原生家庭决定论”不是为了发泄过去或者当下的痛苦,而是因为对未来的焦虑。这些人往往是刚做了父母的人,他们发现孩子的可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竞争,未来不一定如设想中一样美好,自己没有什么办法却也信不过上一代人的养育方式,这时就恨不得有一个超级详细的养育攻略,只要按照步骤做,就能养育出完美的孩子。“原生家庭决定论”很大程度上就是迎合了新手父母的焦虑心态。

成年人,不要总是将自己问题推给父母

说实话,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是举足轻重的。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认为,在婴儿时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而这一切,都是在婴儿与其照看者之间形成最初亲密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的。当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础,才有勇气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长、发展。

但是,原生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影响并不是全局性和决定性的,个体的人格特质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学校、朋友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果用决定论的态度来看待“原生家庭”,认为所有过去不好的经历可以决定你未来的命运,那就严重偏离了生命的本质。

发展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发展首先是有生物前提的,也就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人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家庭环境也只是后天环境的一部分。而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还有个体的主观意志,以及家外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学者唐映红就认为:“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即每个人在成年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种种烙印,但如何对待以及发展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不往原生家庭找茬,并不代表不重视原生家庭的影响
现实中也有案例。1955年,美国夏威夷的考艾岛一共出生了698名婴儿,其中1/3被划为高风险群体,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出生在贫困家庭、父母离异或是关系紧张的家庭、父母酗酒的家庭……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纳教授率领一众公共卫生专家,自这些孩子出生起,对他们进行了长达32年的追踪。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高风险家庭的孩子确实有2/3出现了严重的学习和行为问题,但另有1/3,负面经历在他们身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到了1987年,这些孩子成长为了自信、成功的成年人,不仅学业有成,还拥有了美好的家庭和积极的社交生活。

无独有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加梅齐和鲁特通过对儿童抗逆力的追踪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对一个人成功与否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隆胜曾经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因素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随年龄的增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因素占据了绝对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后。

因此,一味地用直线因果的分析方式,向自己的原生家庭追责、讨伐,是非常不公平,也是无效的做法。

更何况,受到谴责的父母并没有变成年轻人想要的样子。他们必定会反击,双方都可能再次受到伤害。而年轻人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只是让自己生生变成了一个火药桶。并且,所有的家庭治疗都不会让人去谴责自己的父母,因为在现实层面,所谓的完美的父母从来都是不存在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观点是强调人的自我的充分发展,人有选择,对未来的追求的能力


平心而论,原生家庭只是一个中立词汇,并不是一个糟糕的概念。它的流行,启蒙了很多人的独立意识,也让很多家庭意识到儿童时期家庭陪伴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原生家庭也不具备百分百决定孩子未来的能力,“原生家庭决定论”是这一概念被滥用的结果。

另外,很多年轻人在归咎原生家庭的时候抓错了目标,分析原因、追究责任并不是最终目的,转化过去带来的伤痛才是最重要。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第4025期

出品 腾讯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往期回顾:
如何看剪衣服救患者遭索赔千元
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分手费”


中国孩子的体能为何不如日本


    关注 今日话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