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历程六十载  吃水不忘挖井人

 

今年是建司六十周年。我回想起在建司五十周年前夕,组织二水厂的有关人员对原水厂的老工人进行的那次走访。...

二水厂发展点滴事
今年是建司六十周年。我回想起在建司五十周年前夕,组织二水厂的有关人员对原水厂的老工人进行的那次走访。

通过走访以及查找资料,作为二水厂的一名“新兵”,也充分了解了水厂建设的历程。也是通过那次走访,使我们受到了一次真正的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更使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了作为供水总公司二水厂的一名工人,无时无刻不被“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敢打硬仗”的二水厂的精神内涵所鼓舞,而二水厂的建设发展也是总公司供水事业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 建厂回顾

1956年,保定市供水总公司的前身——保定市自来水公司成立;1957年9月,对一亩泉水源区进行勘探;1958年2月,一亩泉工程开工;1959年,二水厂筹建;1960年元旦,一亩泉工程投产;1962年,正式成立供水二车间;1985年2月,改称为二水厂。

1973年,在一亩泉村东南的南齐村、北齐村,1983年,在一亩泉村西边的东马村,1988年,在一亩泉南边的江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扩建工程。从最初的10来眼井增加到了50眼井,最高日产水能力达到了19万m³。

二、 艰苦创业

1956年,当时的一亩泉水质优良、水量充足,604厂、化纤厂、热电厂、胶片厂陆续在保定西郊选址建厂,这也拉开了一亩泉水源区的开发序幕。也就是在这一年,604厂委托原建工部机械凿井公司在一亩泉村南打成了1眼井,这是一亩泉水源区的第一眼机井,也就是现在的南排17号。1958年底,当时的几个大厂合作,又打成了8眼井。

随着保定市工业的发展,需要用一亩泉水的用户越来越多。1959年,保定市政府接手一亩泉水源区的开发建设。在这一年,二水厂开始筹建。公司派出了以刘四成为班长的20多人的安装班到一亩泉水源区接收了已打成的机井和输水管道,并开始了部分井的水泵和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当时各井安装的是由皮带作为动力传输的卧式离心泵。

没有房子,安装班的同志们就借住在一亩泉村的几间民房里。过去的民房都是勉强挡风遮雨,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一不留神,职工的被褥就被淋湿。为搞好工农关系,我们的职工在工作之余都主动地帮助房东打水、扫院子,收拾地里的庄稼。吃饭的问题还是通过正在一亩泉施工的市建公司的伙房帮助解决的。

泵房没有盖起时,我们的职工就在刚安装好的离心泵和配电设备旁搭一个席棚,在席棚里值班。看护着运行的设备,随时调节设备的运行状况。夏天天气闷热,井位都在农民的地里。席棚周围,庄稼又高又密,风吹不进来,人们只有赤膊上阵。天气渐渐冷了,人们拾柴点火来取暖。人们编了一个顺口溜:“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就是水厂初建时期的一个真实写照。

刚开发水源区时的1956年11月,一亩泉附近诸泉总流量达0.6万m³/秒,计5.18万m³/日,有沟有坑的地方都是水。早晨站在原野里,看一亩泉方向水气茫茫,水光粼粼,有一种江南水乡的感觉。人们在地里干活渴了,用铁锨挖一个小坑,一会水就满了,人们捧起甘甜的凉水便喝。地里的水位太高,庄稼都不能很好的生长,农民们用筑台田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高水位对我们设备的安装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不便,空手走进湿滑的地里,还不感觉很困难,如果抬着机泵设备进去就困难多了,深一脚浅一脚,有时踩得深了,连鞋都拔不出来。

当年,去井上的石子路很短,大部分井不通路。公司初建,只有一辆抵账来的驴车,职工们到井上干活只有借用小拉车,情况好时能借到老乡的马车,把较重的泵管、泵体、变压器、电机等运到离井位近的一些地方,然后再由安装人员用扁担一点点踩着台田坝将各种工具材料运到安装现场。怕颠怕压的泵轴,有的一根就有100斤重,这需要人们从水厂扛到井上,北3、北4这样的井距水厂十几里路,就靠着人们的肩膀、双脚,踩台田坝一步一步地运送过去,然后到现场开始安装,尽可能的一天干完,然后才回水厂休息。

建厂初期,安装班人员少,安装任务多。魏瑞仙、朱瑞芳等三位女同志因为身体素质好也被选到安装班,克服困难与男同志同吃、同住、同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安装任务,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为其他女工也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

三、 水厂前期的两位老主任

在水厂的发展建设中,许多人和事都值得我们现代人来回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水厂的第一位负责人,郭攀洋。这是一位立过战功的转业干部,不居功,不自傲,不吹牛,对党忠诚老实,积极响应国家干部下放政策,将全家从条件好的市区,安排到了一亩泉村,这时正是郭攀洋主任带领水厂不到20个人进行初创工作的时候。郭攀洋有两件“宝”,第一是破棉袄,大家都知道这是公司的“四宝”之一,还有就是他的破自行车。当时全公司有两辆自行车,其中一辆就是郭主任的。这是水厂初期唯一的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就是一个车架两个车轮,车蹬和链条,缺一个部件车都走不了。就是这辆车,陪着郭主任到水源区各井查设备,参加劳动,到市区公司开会;就是这辆车,使水厂近一半的人学会了骑自行车。有一年郭主任到市里公司开会,回来走到保满路突然遇到冰雹,四处一片旷野,没有任何嗯嗯可遮挡冰雹和风雨的地方,没办法,郭主任只好把脚上的布鞋脱下来顶在头上,冒雨回到水厂,到了水厂后浑身湿透,有的地方被冰雹砸得乌青,也就是在这一次以后,他就落下了雨天腰腿疼的病根。

王登海主任是水厂的老劳模。30多年如一日,长期就住在水厂。1976年组织上把他全家从去曲周县迁到水厂南面的夏庄村安居。他也是很少回家住,近30年没回家过过一个除夕,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水厂职工在一起工作、生活。随着连年的开采,一亩泉水源区水位由各泉眼向外喷涌,变成水位不断下降泉眼干涸。工业、农业互相争水而造成每年4,5,6月份的水荒。鉴于这种形式,王登海主任就在当时值班室的门前坐在一张旧席头上指挥生产,当值班人员发现水源井运行异常时,王主任就立刻指挥安装维护人员到现场抢修,保证供水设备能够满负荷运行,保证向市区管网的供水不间断。王登海主任坐在值班室门口指挥生产的形象就成为王主任工作经历中的经典一幕。

四、 二水厂干部、职工的责任心

二水厂职工的责任心是最值得称赞的。无论是租住在一亩泉民房的时候,还是在水厂院内单身宿舍,只要听到井上、线路上有事,不管是上班的还是不上班的,不管是运行班的还是安装班的,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等别人叫职工们都会纷纷跑向水厂,跑向值班室,然后携带工具,到各井去巡线、检查、维修、开井。原安装版的郭来喜通知,当年家在一亩泉村住着的时候,有一次晚上发现灯泡暗了一下,他马上意识到高压输电线路上可能有压降,他穿好衣服跑回水厂值班室,果然,线路上有压降产生,所有的运行井全停了。他立刻同运行值班的同志一道去各井恢复开车。碰到恶劣的天气,许多水厂职工都会主动留在水厂值班。在厂外的职工也会想方设法回到水厂,时刻准备着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1994年7月、8月,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二水厂较为有名的“7.21”,“8.31”两次大抢修就出现在这一年,我在这里讲一下风雨“7.21”的故事。

1994年7月21日下午4:10分风雨肆虐,雷电交加,昏天暗地。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位于满城境内的一亩泉水源区,短时间风速10级以上。宽一公里的风带从西北方向横扫过来,顿时上百颗大树被连根拔起或被拦腰折断,电线杆倒地,高压线因树枝的搭接短路,孤光不断、火球不断爆响。一时间,水源区高压输电线路严重受损,正在运行的个产水井全部停车,供水中断。仅南排18#——20#井之间短短900米的距离就刮断了16棵大树。

此时正值二水厂的同志们下班,看到越来越坏的天气,水厂领导万海涛、安装维修班和长白班的同志们都留了。险情发生后,不等厂长发令,同志们已投入到自己的岗位上来。安装班的郭全保顾不上自己的被子被淋湿,带着工具一头冲向险区。司机唐国军刚理了一半发,他取下围巾,冲向雨中发动汽车待命出发。厂长万海涛、书记王学聪不顾危险,走上一线直接指挥排险。万厂长身先士卒,带领在厂的干部职工分成数组,查找线路安全隐患,砍树、锯树、吊树,扶正被砸歪的电线杆,更换被砸坏的高压直瓶、吊瓶和金具。各组分工协作,紧张有序不慌乱,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抢修排险的工作。电业局接到抢修通知后,不多久也赶赴现场,协同水厂职工共同抢险。当时的化纤厂粘胶长丝车间只要一停,恢复生产就得一周时间,每天损失50万元。热电厂因华北电网送电量减少,正在满负荷进行供电、供气,只要一停水,点厂将有爆炸危险,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二水厂干部职工更是明白,一旦停水对保定市工业造成的严重后果,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清除树障,修好被损失的高压线路。经过连续奋斗9小时,到晚上21:26分,水源站526,517高压线路恢复送电并开始源源不断地送往市区管网。电厂,化纤厂、胶片厂、604厂陆续恢复生产。我们的职工用了9个小时,完成了正常情况下需要2—3天才能完成的工作。

第二天上午,时任市委书记侯磊给当时的公司经理杨金栋打来电话说:“你们的职工队伍是过硬的,为保定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市领导的一席话是对公司、是对水厂面对突发事件临危不乱、果断处置全力保证供水工作的肯定。这仅是水厂多年来众多抢修事例中的一例。

在这次冒雨抢修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厂长万海涛带着郭全保、王贵池、马彦飞、米保立等人冒雨到夏庄19号井抢修时还救下了一位被大树砸成重伤的农村妇女,挽救了这位妇女的生命,受到周围农民的高度赞扬和被救人员家属的深深感谢。

2009年4月27日夜七点多,西三环北二环路口的水源526过路钢缆被挂断,造成526线路5棵电杆断裂倾倒,水厂领导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抢险人员火速赶往现场。在事故现场,在总公司领导的指挥下,水厂干部职工分工协作,制定应急抢险方案,迅速开展抢修工作,在最短的时间恢复了526主线路的供电,保证了向市区的正常供水。

五、 水厂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防范

60年代初期,原水源井安装的卧式离心泵陆续改装为深井泵。水厂职工王林山根据水厂设备的实际情况革新成功深井远方单线控制装置,这种方法较当时其他的远方控制方案远离简单、投资少、节省了人力,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每个井由专人守护变为工人定时巡查。为此,王林山还代表公司到天津进行了技术经验交流。1957年,开始在东排井使用远方直流操作系统。

1992年、1993年由技师张兴记牵头,由李云龙,王春光、张广新等通知参与,在远方直流控制系统中改装成功单井断电报警装置,为水源井的安全防护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护。

2000年,水源区各井逐步改为电脑控制开停车和监测各项运行数据的“三遥”系统。

2006年初,副厂长周春晖在原有监测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泵房门开门报警功能。2011年,利用干簧管的工作原理,在所有产水井增加了门禁系统。2015年,利用限位行程开关对门禁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了门禁系统的可靠性及时性和耐用性。水源区各井有了技术防范这一保证,再加上不断加强的水厂值班同志的工作责任心,有力地保障了供水设备的安全运行。例如,2006年5月22日晚20:26分,江城9#缺相报警,正在水厂值班的厂长王春光,安排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现场的变压器大门锁已被解开,变压器厂的防护栏被推倒在地,窃贼已闻风而逃。7月22日午夜,东排36#井停电报警,运行二班班长张新广判断准确,迅速组织值班人员到达现场,短短的10来分钟,变压器油已被排空,如果我们的职工再晚到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不断地技术革新带动了技术防范措施的提高,保障了供水设施安全运行,避免了数十次被盗事件的发生。

2014年,经过一二水厂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井群泵房管道自动保温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这套系统的运行,使水源区产水设备冬季频繁启动,管道闸门入冬前包保温材料,开春后查保温材料等工作成为了历史。为总公司和水厂节约了维修费用的支出,减少了大修设备的工作量。

2015年11月20日,计算机公司和产水公司密切协作,经过两年的技术准备、实验论证、现场安装调试,水厂干部职工科学分组,强化管理,从准备、配线、安装、调试等环节,连续加班,精心施工,使水源区产水井进行的井群智能互联系统改造工程顺利完工。这套新的井群控制系统,将水厂与总公司通过光纤链路连接,使水厂二级调度与附属设施的数据脱离信息“孤岛”,将数据和状态直接传递到供水总公司总调度室。产水井到水厂二级调度采用CDMA方式为主,GPRS备用,双线双网运行,切实保证生产调度的连续性,将建立起总公司大数据的工作基础,对产水机泵及供水设施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护。这项工程的完工,标志着二水厂的安全供水工作步入智慧供水的大门。

正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二水厂从风雨中走到了现在。同时,也收获了1999年12月荣获河北省青年文明号称号;2008年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10年1月荣获河北省城镇供水企业运行管理先进单位称号,以及众多的出席局及总公司的先进单位称号。

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轮回。回顾二水厂的发展历程,它凝聚了几代供水人的心血和汗水,它的发展历程就是总公司发展的一个缩影。时光如水,洗去了铅华,留下的是不断激发我们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为一线水厂的发展,为总公司第二个六十年,为供水事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再立新功!

(作者:刘国新)


    关注 保定供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