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白苍岭市场,一个没落的江湖!

 

他们正在慢慢消失!...





白苍岭市场,可以说得上是一个江湖了,是南宁手艺人——裁缝的江湖。以前,这个江湖的师傅都是身怀绝技,做得精细的,还颇受人尊敬;而现在,南宁裁缝江湖依然有“功夫”傍身的人,但却没了施展的地方。

南宁白苍岭市场,一个没落的江湖;而没落的何止是江湖,就连江湖里的人也一并....

如今说到“裁缝”这个词,颇具年代感,让人们想起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裁缝师傅伏案裁剪,经历数个日夜,一件合身的美丽衣裳就完成了。

现在南宁人想要找裁缝扯布做衣裳,不得不提白苍岭布料市场。那里可以说是南宁最大的布料交易市场,也是南宁裁缝的集中地。



无数的裁缝店铺让人应接不暇,裁缝也不计其数,但是其中的一个师傅吸引了我的注意,不仅仅是因为裁缝是个男师傅,还因为他说——
/ “我只做旗袍”  /


覃师傅的店铺在市场二楼,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商铺并不起眼,客人出出进进,45岁的覃师傅每天就在这狭窄的空间迎来送往。

三十多年覃师傅练就一身手艺,就是给人量体裁衣、做旗袍。



当你走到店门口的,你会看到桌子上有一沓书,「这是给客人挑选旗袍用的,都被人给翻烂了」覃师傅说。



走进店里,你就会有一种“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既视感,不大的空间,有着缝纫机、熨烫机、锁边机......一切你能想到的裁缝必备工具。



一抬头你还能看到不少的挂在衣架上的成品旗袍....



不过比覃师傅的店更有故事的,是覃师傅的学徒经历。

覃师傅是江苏人,都知道江苏的“苏绣”是出了名,裁缝不仅是多,手艺也很好。于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15、6岁的覃师傅被爸妈送去跟一个老裁缝学习。在他们的印象中,那里是一个“风吹不到,雨淋不着”的好地方。

慢慢的,覃师傅对做衣服有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做旗袍。但是少年懵懂的他,并没有意识到:做一件旗袍,要吃那么多的苦。



一件旗袍,要量衣长、袖长、前腰、后腰等20多个尺寸。

制作一对小小的盘扣,就要2、3个小时,虽然说熟练起来会很快,但是一套传统的旗袍,都有九对到十二对不等,做起来也得花不少时间,最快也40分钟才得一个。



而且根据年龄的不同,旗袍上盘扣的搭配也不尽一样。

最要的是,做旗袍得注意很多细节,因为旗袍每一个细节都代表旗袍主人的品味。就拿盘扣说,盘扣虽小,每一道盘扣都是一道独到的风景。



而旗袍的衣袖也分为无袖,半袖,长袖,倒大袖;下摆的高度、开叉的高低;衣服的包边、滚边、滚双边等等
旗袍上的刺绣图案也极富变化:凤凰、飞鸟、兰花......每部分细节都要恰到好处。



就这么些工序下来,定做一件旗袍怎么说也得等上2个星期。

覃师傅说,想要学好做旗袍,没有几年的苦练也不行。他当时,为了练习一个“镂雕盘绣”的绝技,一个多月都没出门,每天都在房间拿着针反复练习。




恰逢去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客人拿布来做旗袍。在客人选定制作的款式后,便开始量身,从脖围、胸围、臀围、臂长、腿长…至少十多处,甚至更多,这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做旗袍细腻到什么程度。


▲量身数据
之后按照客人的尺寸,裁剪布料。铺开、熨平、画线、裁衣……一匹柔软的面料,在覃师傅的手里,运用自如,随意成型。覃师傅说,画线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心中有衣,横平竖直,一气呵成。
▲ 覃师傅制衣


等一件旗袍做好,至少也得两个星期。覃师傅他一边做一边跟我说“以前没有机器,全靠手工做,一件普通的旗袍,最快也要做上两个月,带绣花的至少要三个月”。



“现在有了很多好的机器,几天就做好了,但是机器踩出来的衣服硬梆梆的,体现不出女性柔美的气质,人手才能缝出圆润的感觉。”

▲ 电影《花样年华》剧照
尽管覃师傅做旗袍的手艺很好,但毕竟,需要这样定制的人并不多。

顾客S小姐以前住在南铁附近,因为覃师傅手艺好,常常光顾。虽然其他店子也能做出一样的款式,但只有穿在身上才能感受得到师傅的技术的确有天壤之别。



「旗袍这种必须量身定做,宽一点窄一点,感觉都不对的,很少有人自己去商店买到合身的。而且自己买布做也便宜,像普通的真丝旗袍,商场至少得8、900元,不过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自己买布做衣服了,做旗袍的就更少了....」

这不仅是顾客S小姐的感慨,也是我的心声。毕竟做衣服的人少,自然坚持的人也就更少了……



覃师傅说,也就他还在裁缝的行业里坚持了,原来跟自己一起做裁缝的师兄弟也都纷纷转行了。目前女儿正在上大学,他也不知道到底应不应该让女儿学这门手艺。

除了女儿的兴趣,当然更重要的是,未来这个行当还能不能养家糊口,这是个未知数。

/ "兽医毕业后,我拿起了剪刀... "
如果说覃师傅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是一个人的孤独。

那么在裁缝业衰落时,80后的她找到新“风口”。



在信息化传播日益发展的当下,cosplay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在年轻的群体中造成了奇妙的影响,而cos服装制作也成为了这个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白苍岭市场里,做动漫服饰的只有三四家,而小郑的裁缝铺就是其中一个。因为对裁缝行业的喜欢,对动漫的兴趣,原本读了兽医专业的她,毕业后做起了一名裁缝。



当时20出头的她,毕业后开始学习裁缝的手艺,“半路出家”的她没有老师,自己摸索着开始接触各种色板,各种面料,各种熟悉又陌生的领域。

原来什么都不知道的她,慢慢的,也懂得了仿皮的布料放不久,久了就会起皮,有的布料颜色下水会褪色,有些衣服的花纹图案得用聚丙烯画......



而对于专门定制cos服饰的裁缝来说,不仅需要对需要制作的角色有着超高的敏感度、想象力,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果衣服还搭配有其他配饰的话,还需要裁缝去找材料制作的,这样看来,制作一整套cos服装需要至少半个月的时间...



聊起自己做裁缝的时光,小郑指着拿起桌子上的一沓打印的照片说——

「以前做衣服没有那么方便,很多学生会把要做的衣服打印出来的,或者直接截取视频里的一个画面打印,有的画面很模糊,所以做起来会很困难,还原度也就没这么高」





给的信息越少,难度就越大,很多冷门角色图片甚至都是高清的马赛克,需要小郑一点一点反复确认。我突然感觉每一个新兴行业的起步真的不容易。



尽管南宁的cosplay有着不小的市场,未来也不可估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专门找裁缝定制,一般到暑假寒假需求量会大一点。

比起覃师傅的旗袍每天都会有熟客上门光顾,需要自己一个人包揽全部活的小郑,做一件COS服就累得够呛,没有生意的时候,只能帮别人熨熨衣服。



但对于她来说,哪怕需要日日夜夜的伏案裁剪,在看到最后完美的展示都是值得的。每每看到照片上动漫人物的服饰,在小郑的努力下变为现实,都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 老手艺人的今天,后继无人的明天?/ 


虽然白苍岭的租金十分低廉,小郑也在这夹缝口,找到了裁缝行当新的打开方式,但这也仅仅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但其实,不管是覃师傅对旗袍的情怀,还是小郑对cos的喜爱,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

现在裁缝行业大不如从前了

早在七八十年代,南宁的裁缝店和布料店集中在解放路一带,人们手里就拿着布票去买布做衣服,只要店里进了新花色,人们都会早早就去排队买布,买一次布大概够做一件衣服。

布票。网络图片
后来改革开放后,私营商店多起来,就不去解放路买布了,改去请人裁衣服。最后,随着广东那些花样翻新的成衣,铺天盖地涌向南宁,解放路的裁缝店便销声匿迹了,那些川流不息的人群也成为了过客。



不少裁缝嘴里感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时代不一样了......现在来买布做衣服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比较多,年轻人很少见了。”




这样看有也确实如此,现在的裁缝除了担心被快消冲击,行业压力大,还要考虑更现实的问题。

眼下,南棉的这家布料店铺现在正在以清货的方式,来最后的告别。



「可能年底店就关了不做了,做不下去了。」老板娘无奈的说。其实,不是买布做衣服的人少了,而是再也承担不起一涨再涨的店租。

一些慕名而来的顾客,找一名叫顾宏的老师傅做正装,老板娘也摆摆说说“不在这干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往热闹的那些布料市场,却格外冷清。很多裁缝店铺也因为竞争压力过大,慢慢转型成了这些....



或另外开辟新的制衣模式,或早早关门歇业。



不禁有人会问,裁缝现在还能靠回头客撑下去,那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慢慢消失的老手工艺人又该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但让我想起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面的一句话——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己。”


在这个快消的时代里,让我们忘记了太多的东西,很多人追求快时尚,而忘了慢下来的精细美;大多数年轻人已然无法体会,长时间等待一件新衣的翘首以盼.....

不过好在还是有那么些人,会想念手指拂过那些布料的质感,和历久弥新的手作味道。



感谢这些裁缝师傅,让我们还能感受到慢下来的美好。在这么一个成衣泛滥的年代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一针一线的温度。



其实,不管是裁缝,还是修拉锁,补雨伞,路边的剃头匠...在那些还依旧坚持的老匠人眼里,这不仅仅是谋生的手艺,更是传统技艺的延续和传承,是一种勿忘初心的敬畏。

可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些老匠人离我们那么近,那么远。近是因为他们既平凡又普通,远是因为他们普通得容易被我们忽略。

要是你住在星湖北一里附近,一定会对这个路边的剃头匠不陌生。如果不是下大雨,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
一个镜子、几张凳子、一辆自行车.....组合成了一个简陋的摊位,要知道这个一亩三分地不仅是社区便民服务点,也是老师傅对技艺的坚持。
在一小区一隅里的修鞋师傅,你只用花1块钱就能帮你把开胶的鞋子上好线。他嘴边常挂着一句话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是啊,以前的人东西坏了会补,现在的人东西坏了就换。




无人知道,菜市场边上改裤脚档口的这位大姐,十年前因为患上了白内障,不得不放弃继续做一名裁缝。

「哎,没办法,儿子怕我累,所以我也就不做了。」大姐话里带着遗憾和欣慰。




或许老手艺人消失的原因有很多,或许这么一群人将会被慢慢淡忘。

但他们执著地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地“雕琢”自己的作品,力求完美和极致,最终成为无法复刻的经典回忆。

愿这些技艺不会后继无人,也愿这些技艺在你的记忆里留下痕迹。
南宁圈原创栏目
「 邕城记 」
记录这座城的风华 
本文作者:敏敏酱




▍图文编辑:南宁圈(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area0771)

▍商务合作微信:nnarea001

▍法律顾问:李章渊律师 | 广西道森律师事务所
 热文回顾 
▼戳图查看▼















    关注 南宁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