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小戏骨红楼梦》潘礼平:站在风口浪尖“一意孤行”的坚守者

 

烹小鲜,发现娱乐新鲜价值!...

- 烹小鲜,发现娱乐新鲜价值! -

discover the new value of entertainment
导 语

《小戏骨红楼梦》的火爆直接促成了两个社会现象:一是回过头去看红楼原著和原剧的人暴增,二是想生女儿的人暴增。——潘礼平
从最近朋友圈和各大社交网站的刷屏情形看,毫无疑问,《小戏骨红楼梦》火了。导语这句话出自潘礼平导演的朋友圈,算是他对《小戏骨红楼梦》热播现象半开玩笑半严肃的回应。

播出之前谁都没想到,第三季度的影视市场竟会被一群年仅十岁左右的孩子拔得了头筹。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部剧的幕后缔造者潘礼平团队身上。“神还原”、“神演技”、“从书中走出来的人”等褒扬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但在几乎一边倒的好评同时,也开始有不同的声音流露出来:小演员强行扮大人装腔作势、小演员无法理解名著精髓、错误引导小孩早熟、揠苗助长等质疑,同样占据了评论区的一角。



面对争议,处在风口浪尖的潘礼平在昨日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在被媒体狂轰乱炸了两周后,他似乎略显疲惫,但依然有一位影视创作者清晰的判断和价值坚守,并为我们揭开了小戏骨团队关于这部剧的台前幕后、关于打造童星、关于商业模式的疑惑。
1

关于争议:

小演员浑然天成 不存在刻意模仿


烹小鲜:此次《小戏骨红楼梦》播出热度空前,远高于您此前的小戏骨系列,您如何看待这次收视小高潮?

潘礼平:成为爆款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是强强联合。原著的强大不用说了,中国第一名著。另外,这一次小戏骨的操作团队非常强大,各种配置都是按最顶级的,所以加起来就很强大,这是表面。

更重要的内在的因素,是因为这个市场上充斥着快餐文化,太稀缺(《小戏骨红楼梦》)这种味道的清新的,又有深度的东西。这部剧又采取一种奇葩的模式,小孩子演得这么好,创造这么大的奇迹。这部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非常极致的,又是市面上非常稀缺的,所以它成为爆款就不稀奇了。

烹小鲜:从《刘三姐》到《白蛇传》《三国》,小戏骨系列已经打造了很多年,您最开始打造这个系列的初衷是什么?

潘礼平:翻拍这种节目,应该说还是我的一个情结。我是一个老同志嘛,对过去的一些经典耿耿于怀。像《刘三姐》《焦裕禄》啊,以前的好多东西很美,很有艺术感染力,总觉得没有传承下来可惜了。但现在小孩子天生不喜欢这些东西,只喜欢那些所谓的洋气的、全球化的,对我们本土化的传统文化的天然的不太感冒。所以我在想要怎么传承,想个奇葩点的方式,小孩子来演,演的一本正经,小孩演大人。反差感很强,带来某种喜感,既是社会的责任需要,又有电视创新的某种趣味的。

烹小鲜:之前您曾说,因为基调问题,《红楼梦》不适合小演员出演,但后来还是拍出来了,这是为什么?

潘礼平:过去我说《红楼梦》不能拍,是它这部书的基调问题,现在我们选取了一段很好的基调,所以就可以拍了。这次我们选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段,我觉得这是很有现实意义,也很有教育意义的。就是要告诉少年儿童,既要看得见穷人,还要看得起穷人。

红楼里面的人养尊处优、生活安逸,完全不知道有穷人的存在,这是很危险的。这些上流社会的人跟刘姥姥的互动心态,或是高高在上,或是真诚相助。但在时局变迁之后,这些曾经帮助刘姥姥的人,最后也得到了刘姥姥的帮助。这就告诉年轻人不能只享受自己的生活,要多去做一点善事,多有责任感。所以我认为我们选这个角度,完全是一个正面意义,对少年儿童也有教育意义的。

烹小鲜:除了小演员的演技有目共睹之外,现在也有不同的声音出来,例如拔苗助长、强行让小孩模仿大人、让孩子早熟等,您如何看待这些评论?

潘礼平:对孩子的拔苗助长其实是个好事情。现在孩子都太不成熟了,有的时候停留在个人、享乐、追星、肤浅的一些价值观上面,反而需要我们拔苗助长,比如担当、爱心、社会的意识等,希望他从这些经典的传承中,得到更多优秀品质的传承。因为他演的都是优秀的传统经典,这里面很多人物很多故事,对他们都是正能量的引导,是有利于他们朝一个正确的方向去加快成熟,加快提高,这是有百利无一害的好事情。这个苗不是怕他助长,是怕他老是不长大,所以需要助长。

至于说刻意模仿,大家一看就知道,如果刻意模仿,是产生不了这么大的反响,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肯定是因为创造了表演的奇迹才产生了这样的反响。表演的奇迹靠刻意模仿是创造不出来的,一定是有传神之笔,一定是达到了天然的情绪的流露。因为小孩一张白纸,他一旦进入了角色,他就忘记自己是演员了,他以为就是原来的人物,他就天然地流露了情绪,他才创造了表演的奇迹。
2


关于打造童星:

是客观存在 不是洪水猛兽


烹小鲜:此次《红楼梦》的演员选择可以说是高度还原,演技训练是大家最好奇的,如何让小孩子顺利完成表演情景?您讲戏的过程是怎样的?

潘礼平:小孩的戏,关键是要让他入戏。小孩的模仿力强,看原片原剧,老戏骨的表演可以学个皮毛,但是关键是要进入到原剧人物的情绪当中去。这个方面是需要大量的精神的转移、精神的催眠,要反复地讲故事,要让他慢慢地实现一种灵魂的穿越、灵魂的附体,立体地把这个孩子推向原剧的人物的情境当中,思想当中,情绪当中。他跟原剧的人物,完全同呼吸共命运了,声气相通了,他的表演就不会做作,就会是一种天然地流露出某种情绪,而不是演出某种情绪。

烹小鲜:小戏骨系列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几部戏也伴随着这群小演员的成长,这群小演员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潘礼平:他们很能吃苦,看不出来他们那么小的身体那么禁得熬。拍一部戏,从排练到拍摄很辛苦,而且这些小演员还要读书,应该说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太快了。在这种超强度的拍摄环境中,还是很累的,他们是速成强化训练,演技、做人、懂事成长速度很快,小孩子都很有潜力。

烹小鲜:这些小演员的家人对他们表演持怎样的态度?今后就是想朝演员的方向培养吗?

潘礼平:有的支持,觉得孩子有天分,主张往那个方向发展;也有的不支持,希望他们多读书少演戏。但这些家长更多地还是希望小孩子得到历练,让他们演经典、学经典,接收好的影响和熏陶,提升自己的品质。

烹小鲜:如今您的小戏骨系列被视为新的造星工厂,您有想过小戏骨系列会给国内童星培养带来新的思路吗?

潘礼平:树立一种新思路不敢说,只能说小戏骨是在比较纯粹地、专心地在做作品,不是急功近利的不是追求商业价值的。

烹小鲜:您如何看待这些小演员的“童星”身份?

潘礼平:童星是个客观的东西,他演得好,戏本身影响力大,就可能成为童星。我之前说不想打造童星,甚至是打击童星,都是是加引号的,并不是视为洪水猛兽。应该说,我不鼓励从小追求当明星、追求出名、追求鲜花掌声粉丝。而是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一种艺人观、表演观,为了成为真正的演技派,真正的小戏骨,真正的艺术家。

这些小演员从小就这么出色,如果能够专心致志地、刻苦地学习专业演技,对演员这个职业有正确的定位,那他们今后一定会受到更多人欢迎。
3


关于商业模式:
不是商业作品 更像是公益项目




烹小鲜:刚开始打造小戏骨系列时,您曾表示不会考虑融资。如今小戏骨团队的运营情况如何?您当时的想法是否发生了变化?

潘礼平:融资就是为了做大这个东西,生产更多的精品,更大部头的东西,将来还是可以考虑的。

烹小鲜:目前小戏骨团队的商业模式大致是怎样的?例如前期版权购买、培训成本、小演员片酬、后期版权收益等

潘礼平:商业模式现在主要还是集中在内容本身,线下开发还没开始做。成本方面,版权的确是很大一部分,小演员的酬劳倒是谈不上。目前这个项目还是公益性的,也赚不到什么钱,因为主要赚钱还是靠线下开发,这个还有待摸索。

烹小鲜:此前有媒体说小戏骨演员片酬是普通电视剧的5000分之一,这一说法是否属实?您如何看待这种片酬的差别?

潘礼平:小演员基本没有酬劳一说,就是鼓励鼓励,意思意思,千百块钱最多。因为我们的小戏骨系列不像商业电影电视剧,我们本身是为了传承经典、社会责任为主,跟商业电影电视剧性质不一样,所以谈不上片酬。

烹小鲜:小戏骨系列您还会继续做下去吗?如何看待这个系列的前景?今后会考虑转向卫视平台吗?

潘礼平:这个系列当然还是可以做,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传承,大有可为,这也是有利于后代的事。所以应该会一直做下去。像卫视平台、网台联动等,这都是更加扩大它的影响,让它传播得更广的形式,今后也会考虑,从而让传统经典给后人带来更多营养。

此番潘礼平清晰明确的回应,既体现了一位影视创作者所肩负的文化传承的责任,也展现了他内心“我自岿然不动”的价值坚守。正如《小戏骨红楼梦》的出现,既是对经典的传承,同样给影视行业带来了一阵清风。

在被媒体狂轰乱炸了两周后,今天早上,潘礼平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张自己背着竹筐采摘桂花的照片。淡然的神情颇有当年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风范,与外界对这部剧的热烈讨论形成鲜明对比。照片下还写着一行字:小戏骨为什么这么火?这是价值观的胜利,是小戏骨的所有演职人员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一意孤行地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
1
END
1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pengxx01


    关注 烹小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